儘管科學家一直在尋找預測地震的方法,但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能準確地預測地震。科學家認為,要準確地預測地震,掌握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規模就必須了解地震的發生機制以及地震的前兆。而這些問題目前人類都沒法得知。
相對於其他科學領域,對地震的科學研究剛起步50多年,科學家對地球內部的認識還停留在很初級的階段。
地震的成因非常複雜。科學家曾經嘗試在實驗室里模擬地震,但這種實驗是基於特殊條件下進行的,而現實情況要複雜的多,科學家們並不知道在很深的地殼下究竟會發生什麼,目前地殼的研究只能通過鑽機鑽地12公里,而地震多數發生在地下15公里。在很多情況下,科學家無法直接觀察地震孕育發生的全過程,但猜測地震發生前,斷層可能會經歷一個變化的過程。然而,在地表只能憑藉有限的儀器設備捕捉地殼內部結構和狀態變化的間接信息,它們並不能靈敏地捕捉到信息,每次地震像是瞬間發生的。
人類對地質觀察的知識和數據積累並不全面和系統,很多地震周期跨越幾千年,但很多地方的地質學家只積累了100年左右的數據,雖然有的根據現有數據,提供了特定規模的地震在未來數年到數十年之間發生在某區域的機率,對某些區域的地震預報有實用價值,然而這些技術的可靠性既未確立,也無法重製,很難建立起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模型。
未能準確判斷出一次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規模,科學家試圖找到地震發生的前兆。但目前為止還沒有哪種現象被證實一定會發生在其他地震之前。雖然現在科學家可以結合一些監測數據和自然現象來分析哪些跡象和地震有關,關聯度有多大,初步得出了一些小的結論,但仍然停留在很初級的研究階段,並沒有證實具有普遍性,只有研究價值沒有應用價值。
即便對地球結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搜集出了更多的數據,有些科學家認為問題仍然存在:單個地震具有固有的不可預測性。
科學家認為,可預測的大地震一定是特定物理狀態導致的不尋常事件。但地球處於一種自組織的臨界狀態,任何小地震都有可能引發大地震。這一觀點得到觀測結果的支持。根據觀測,除了規模最大的地震外,地震規模或者說震級的分佈是恆定的。在自組織的臨界狀態,震級的這種恆定性普遍存在。任何特定的小地震是否會升級為大地震取決於一個面積巨大的區域內的大量物理條件的微小細節,而不僅僅是斷層臨近地區。地震破裂是一個非線性動力學過程,對未知初始條件高度敏感,因此大幅降低了可預測性。單個大地震的預測需要了解所有這些細節並且達到很高的準確度,而具備這種能力短期內是不可能的。目前還沒有一項定量理論能夠通過分析這些數據預測單個地震。
當前國際地震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根據現有的知識無法預測地震,或者地震在本質上就無法預測。2008年,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也明確表示不預測地震,在可預見的將來人類也不會知道如何預測地震。
五年級:李鳴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