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總是拿着一本唐詩書,一字一句地教我讀,教我背,當時的我並不能明白這些短句所包含的意義,只知道讀着很順口。
媽媽一定是在某一個春天開始教我讀詩背詩的,不然我會背的第一首詩怎麼會是《春曉》呢?背完后,我問媽媽“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中的“知多少”是不是知道有多少?媽媽摸着我的頭,笑笑說:“傻孩子,不是知道有多少,而是不知道花落了多少。”哦,原來如此,我開始覺得“詩的語言”原來是“詩自己的語言”,語言中包含了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意境啊!
慢慢地,上學后我接觸了越來越多的詩,比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透過這字裡行間,我彷彿聞見了桂花的香味,看見月亮出來了,聽見了鳥兒飛過小溪的尖叫,“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想一想,多麼美啊,萬紫千紅繁花似錦,可是春天卻要歸去了,留不住的美麗留下的遺憾!
我把這些描述給媽媽聽,媽媽說:“這就是詩中的意境展現給你的一幅幅美妙的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