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成群結隊,來到了本溪博物館,那裡的每一寸地,都是文化的,傳統的。
進入大門,只見一幅紫銅色的浮雕,意思好像是本溪的進步。
向右走的大門中是油畫和國畫,栩栩如生,但令我最喜歡的是梅和虎了:
梅,是純潔,美麗的象徵,圖中雖然只用了黑白二色,看着卻是那般聖潔。像置於風雪中,那樣細緻,皚皚白雪飄零飄落,從頭頂,身邊,抬頭,理石輝映——璀璨。
這,是我今年第一次看見虎。那深邃的眸子透出了絲絲王者之悲。在紛飛飄雪中的聖潔啊!是如此美麗動人。唯美。
飄飛的雪中漾着的創造者是辛勞,努力!
左側的房間是攝影。
攝影,是真實的描繪,一舉一動,千古年來,都是那樣清晰。黑白的——沒有關係:毛主席、周總理的笑容,是傳神的,雖不及月夜下的太子河那樣華麗,但是那笑容下藏着的精神——為國為民。
天女木蘭,本溪的市花,瓣瓣是清新,帶着閃爍的晨露,一瞬間,悄悄綻放……
當走了一個時辰后我們才知道,進門的牆上雕着的是本溪的進化:最上面的光環上畫的是滿族人和漢族人的舞姿;環下刻的是領導本溪進步的三位偉人。最下面的是本溪進化的場景以及環境。作為滿族人的我,看到那舞姿,似曾相識。
我們上樓。
看到的是一尊雕像:
他們身着簡樸,卻如此偉大——在他們手中造出了最早的石器——就是如此,今日才有進步。我不會忘記他們——進化源於他們的雙手,源於一點一滴——永遠永遠,記憶的定格。漸漸地,他們學會了採摘,捕撈;他們在這裡駐足——他們成了這個世界的主宰!
他們學會了擇地居住:從洞穴到草屋,到樓房。洞穴:冬暖夏涼,是那時最舒適的居住地了。他們的大腦飛速的進化,造窗,造椅……
但他們逃離不了死亡,屍體的存放更是一大難題:如不及時處理,會引起瘧疾。因此,他們出現了洞葬和石棺葬等:
洞葬,老年人、婦女和孩童葬於洞之左右,成年人葬於石洞中間。
石棺葬,棺長兩米左右,成群的棺埋於土地。
那時人們就有了陪葬品。陪葬品的數量因為棺主地位有多有少。女人常會佩戴首飾下葬。表現了古人對於美的追求。
在眾遺址中,威寧營和抽水洞遺址是比較完整的了。
無論是首飾,石器還是化石。
最着名的首飾是高句麗遺址的首飾——於桓仁縣大甸子出土。
在戰國時期內,本溪歸於燕國。
在那時,兵器尤為重要:青銅戈就是秦國攻打燕國時所留的。
錢幣,溝通紐帶的一種,在古時分為刀幣和布幣等。隨着秦始皇的統治,錢幣被規定成了銅幣。
公元10~11世紀出現了遼、金、元三個民族部落。
在這三個民族部落中,金代的陶器古色古香,多以黑、白、棕三色為主;而清朝的瓷器則多是以紅藍黃青白等色為主。
民族的進化,時代的發展,本溪,必將更加強盛。從居於洞穴的猿人到身着便裝的我們,這難道不是一種進步?彙集民族的精神。博物館,鋼鐵,特產……本溪,如同雄鷹,展翅,高飛!
遼寧省本溪市群力小學六年五班五年級:翁紫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