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曾有“君子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的古訓,意思是說,有道德的人待人應該彬彬有禮,不能態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遜。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王華中午在教室做作業,小紅從他身邊走過,不小心把王華的鉛筆盒弄到地上,鋼筆摔壞了,小紅連忙向他道歉並聲稱過後買把鋼筆賠他,王華看到此情境,強壓在心理即將爆發的氣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並說“沒關係,修理一下就好了”,於是又恢復了往常的平靜。
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着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着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宋代有個叫楊時的人,是理學家程頤的學生,他40多歲時到洛陽去拜見程頤,當他與另一位同學來到程頤家的時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頤正在睡午覺,他們就站在門外靜靜地等候,直到程頤醒來,這時雪已經下了一尺多深,這就是流傳至今的“程門立雪”的故事一個小孩的木車壞了,一顆螺絲釘掉了出來,他見到路邊有一個人在修理汽車,於是走過去說:“喂,借我一把鉗子。”那個人望了他一眼,並不理睬他,繼續修理汽車。
小孩將這件事告訴哥哥,哥哥教導他做人要有禮貌。於是他又去找那位修理汽車的人說:“叔叔,請你借我一把鉗子好嗎?”那個人抬起頭問:“怎麼啦?木車壞了,我來幫你修理吧。”
這個孩子的態度,使他不但借到了鉗子,還得到那位叔叔的幫忙,把木車修理好。
人在社會上生活總要和別人交往。學會禮貌待人,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就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
淄博世紀英才外語學校五年級:趙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