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不留人,轉眼之間,改革開放30年在繁華富強中度過。這30年來,中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街上熱鬧非常,馬路上車水馬龍,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 人民的生活奔小康,國家的人才數不清;科技水平大大提高,經濟繁榮驚嘆世界;護衛和平永不打戰,旅遊景點遊客擁擠……中國曆經千辛萬苦,終於走上了千年繁華、世界聞名之路!
回想從前的農村,孩子們除了課本,其它什麼書也沒有。不僅如此。人們的日子過的苦不堪言。以前中國窮,人們更是窮困潦倒。再加上賺了錢還要交稅,只靠那剩下一點錢養家糊口。農村處境最不好,本來收入就最少,還要上繳農業稅。孩子們上學要走很遠的山路;各家各戶的農民們每天要起早貪黑地工作才能掙到一口飯吃;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農村家家戶戶,全都窮得不像樣!單說農村還不行,就是城市裡也沒幾家能過好日子的。
改革開放的時候,母親是8歲的年齡。回顧以前的生活,母親很有感觸。而我的感觸是以前的生活無非就是兩個字:窮苦。母親給我說的一件事,我印象很深。列舉出件事,更能讓人悟到以前的窮苦——
“我小時侯,很久才來一次賣糖吃的糖販子。我那時唯一的零食就是地里的番薯,所以糖販子一來,我很多時候都要買來吃。家裡當然不捨得給我那麼多錢買糖吃,常常都沒得吃或只有一顆吃。有一次,糖販子來了,我向爺爺要錢買糖,爺爺沒給我錢,不知道是捨不得還是沒有那麼多錢。那時我還幼小,不懂得太多事,爺爺便拿一張紙給我,糊弄我,我還以為是錢呢,拿着紙興沖沖地去買糖吃。結果糖販子說這不是錢,糖就又沒吃成了。”
我聽了,暗暗想,再窮,不會連糖也買不起!再想想現在,有的孩子每天都要吃糖,還不是一顆,要吃一大包。還有些孩子,每天都要吃一大堆的零食,何止一包糖啊!想想,之所以有這天壤之別,是因為——想必大家都明白,那是傳奇千古的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巨大、無限的幸福!我們要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這是中國的頂樑柱!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這是鄧小平爺爺的心血,這是中國的心血!改革開放拯救了中國!如今已過去30年了,以前的日子,我們漸漸忘了。看看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處境,是多麼悲慘吧:
“從前的年代,我們不奢求溫飽,無論誰都不是最擔心溫飽問題,爸爸、媽媽、哥哥、姐姐、我……是擔心學業問題啊!不是交不起學費——(這時我插嘴問了一句,我看那些書什麼的都是寫交不起學費的啊。糖買不起,學費怎麼就教得起了?)哦,你說學費啊!你猜,多少錢?(我歪着頭,起碼幾十塊吧)要真那麼貴,就真的交不起了。只要2塊。我們姐妹和我一個哥哥一共大約就是一個月的錢吧!2塊錢可是我2個月的零花錢啊!也算不上零花錢,我們還沒那麼富給孩子零花錢用。學校一般都很遠,所以我們就住在學校。去的時候,要背一袋子米和鹹菜去學校吃。若在學校吃呢,要7分錢一頓飯。這些都不用說了,學校也窮啊!學校沒錢造那麼多屋子,就只蓋了一間弱不禁風的小屋子,好象是毛草屋吧!幾個年級的學生全擠在裡面,冬天還行,其它季節就不行了,教室里擁擠又悶熱。沒錢聘請高學歷的老師,普通老師也聘請不了,只有一個老師教我們。老師這裡教完教那裡,環境不好,教室非常吵鬧,那聲音震天響!也就是因為師資不好,環境不好,當時村子里還沒幾個能讀上高中,起碼初中也不多。農村文化低,現在高多了。”
很難想象,以前的學生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讀書!他們沒錢買書,沒錢吃肉,沒錢買糖……而現在呢,我們滿柜子的書,幾個菜盤的肉,一大包的糖……不僅城市變得這樣好,農村也是如此。現在生活變得越來越好。
先說交通。以前人們大多都走路,城市裡才有摩托車啊,自行車啊等等。走路是個艱苦的活動,腿會癱軟,腳會酸痛。城市裡那些騎摩托車自行車的,速度也沒有多快,也累,特別是自行車。所以,以前如果要“跋山涉水”,起碼也得好幾個鐘頭。可是現在不同了。先談農村,有了以前沒有的摩托車,自行車,甚至還有三輪車。有些富一些的農家,竟也有了汽車。而城市裡更不用說了,處處是車。汽車、自行車、貨車、麵包車、小轎車……這些都是私家車,看一下公家車:客車,火車,巴士……還有水裡的船,天上的飛機,地下的地鐵……特別是地鐵,是近幾年才有的。
除了車的方面,別忘了更重要的是路。城市裡的路沒什麼太大變化,主要是農村的路。農村以前的路,根本稱不上是路。路是自然形成的,坑坑窪窪全是石頭和粘粘的泥巴。如今已修了水泥路,也漸漸有一些板磚路了。
第二個是飽。在說之前,不妨先看看如今中國人的身材。只要你長期注意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似乎人人都在減肥。這不就說明當今社會的中國人都在日漸長肥嗎?為什麼會長肥?相信大家都知道,那是飽的問題。是啊,現在的社會,即使是一個打工妹,也免不了要肥的。她們都是吃快餐什麼的,可是你想得到嗎,以前連快餐都吃不起。以前,他們很少吃白米飯,而現在我們每餐都要吃。以前的人總是瘦瘦的,是因為他們總是吃不飽。他們的主食只是自家種的一些菜和番薯。以前想找個胖子都難,而現在想找個骨瘦如柴的人都難。
第三個是溫。冬天從沒有熱的時候,向來都是冷颼颼的。從前,買不起鞋子,腳鑽心得冷。而床上用來禦寒的也只有一張不厚不棉薄薄的被子。實在冷得不行,只能再加一層被子。不管多麼冷,頂多有兩層薄薄的被子。而衣服也是一樣,當時哪來的錢買衣服呀,所以到了冬天,就是再冷,身上頂多兩件衣服。房子也漏風。
轉眼看看現在。我們再也不怕冷了。我們有厚厚的棉褲,有溫暖的毛衣,有長長的外套,棉製的襪子,漂亮的圍巾,密不透風的房子;到了床上我們有毛毯,羽絨被,棉被……我們穿好幾層衣服,再也不用擔心今年會冷了。
最後一個是“資”。“資”的意思就是錢。錢是人們存活的資本,沒有錢,等於要過苦日子。而人們得到錢的途徑只有工作。干工作,才有工資。有工資,才有錢。我們來談談工資的問題。
以前人們無論如何去辛苦勞作,工資始終就是幾十塊,最多也不超600。再比比現在,一個清潔工一個月起碼七八百的工資。以前的話,恐怕只有幾十。幾十和七百誰都願意干七百的。中間擱了600多塊,再改革開放前的社會,600就差不多是個富翁了。不說七百的工作,很多人自己創業,一個月便是以萬為單位的收入。還有的是在家創業,方式各種各樣,收入逐漸日益增多。中國的經濟由這樣的趨勢逐漸發展,到了2008年,早已繁榮得驚嘆世界。
記得有一次看改革開放的範文,看到鄧小平爺爺南巡,搜查經濟狀況,竟查到漁民村(以前未建設的深圳)的平均收入竟然比他這個國家主席還要高!鄧小平爺爺心裡比蜜還要甜,改革開放還沒多久,就見效了,效果還很顯著!
改革開放,為中國立下了大功。是改革開放,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是改革開放,讓中國過上了好日子!我們要感謝鄧小平爺爺,是他,讓我們中國沒有了戰爭,沒有了鬧革命,和平一片,幸福一片!
改革開放,一定會讓中國的日子更加美好!
---------------------
改革開放三十年
——我身邊的小康縮影
江寧區湯山小學六(一)班
梁文燦
叔叔:
您近來好么?記憶中上次你搬進新家的時候匆匆見了一面。說實話,此時此刻特想念您。你們過的怎麼樣啊?對了,記得代我向嬸嬸和昊昊問好哦!
現在,住在新房子里一定很舒服吧?瞧,那美觀聳立的大樓外景與寬敞典雅的卧室文化點綴了你們溫馨的三口之家。多令人羨慕啊!如果和改革開放前爺爺老家的又破又舊還漏雨的小瓦房相比 ,不知好了多少倍!我看到了——您那天的笑容最燦爛!那天的炮竹放的最響!那天爺爺的酒喝的最多!
叔叔,您還記得么?六年前的今天,我和昊昊還小的時候,經常跟着您開夜車,有時風裡來雨里去,幾乎要忙到深夜。夢醒時分,汽車還穿梭在顛簸不平的道路上。當時,年幼無知的我還覺得好玩,卻不能體會您的辛苦-----現在靜下心來想一想,您多不容易啊!白天聯繫業務,晚上親自開車,四處奔波,像一台永不停息的機器。可是,您對生活那麼執着,沒有絲毫抱怨。年復一年,從小小的運土車發展到“康敏斯”大貨車,一台,兩台......自己還擁有一輛北京現代私家車。您為整個家不斷地“添磚加瓦”,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成功的背後一直蘊藏着您艱辛的汗水。
告訴您哦,村裡的人見到我,都會對我說:“燦燦,您叔現在的日子過得不錯啊!哪天我們也能像他一樣多好啊!”每當我聽到這句話時,心裡也樂滋滋的:因為我深深的為您感到驕傲,您艱苦創業的模範實例將是普通老百性改革開放“奔小康”的一個縮影。而您聽見后,總是一笑了之:“我哪算致富模範啊?模範不模範,關鍵是苦幹加巧幹。有錢的人太多了,只要肯苦,有賺不完的錢,這一切多虧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好啊!”
的確,正因為如此,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村每天都有微妙的變化。可我們身處其間卻難以觀察。其實,只要用“心”去看,是能體會到的-----叔叔,您在忙碌之餘也感受到了這些點點滴滴的變化么?
叔叔,您還記得嗎?改革開放前村裡窄而破舊的道路,是村上人最頭疼的問題——晴天,車輛開過,漫天飛舞的灰塵讓人難以呼吸;雨天,就別提了,泥濘的爛路讓人寸步難行。不過,如今可好了——每個小村不但鋪上了水泥路,而且拓寬了許多,加上兩旁的花草樹木,真是耳目為之一新啊!
叔叔,您還記得嗎?改革開放前村裡的池塘水、小河水,是村上人最擔心的問題——既不幹凈又不衛生,還曾經查出過“血吸蟲”,鬧得人心惶惶!現在可好了,方便的長江自來水流到了千家萬戶,現在的我再也不怕吃壞肚子了------
今天我們真正地步入了康庄大道,感覺到生活是幸福的,日子是美好的。願您的日子越過越好,願你的幸福像花兒一樣,願天下所有人的幸福都能想花兒一樣越開越美!
祝:全家幸福,事業有成!
您的侄兒:梁文燦
2008年10月6日
指導教師:梁英
-----------------------------------------------
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生活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我們要好好珍惜,為家鄉作貢獻,為我們的未來作出貢獻,放棄過去,創造未來。
改革開放30年,全國上下都有了巨大的變化,我的家鄉——揚中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奶奶說:“以前一年下來就等着過年買上幾斤肉改善,現在天天吃肉,真是天天過年呀!”爸爸小時候過年的時候嚷着叫奶奶給他包餛飩,奶奶沒辦法就給他包了一碗莧子餛飩,大伯、姑姑都看着他吃得津津有味,現在可不一樣了,餛飩隨時可以吃,什麼餡都有。
奶奶還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三十年前穿帶補丁衣服的人多得是,衣服色彩也很單調,一件衣服兄妹幾個輪着穿,現在的衣服五顏六色,款式新穎,世界品牌、國際品牌都有。
改革開放前,家家戶戶都是土坯房,好點的也只是磚牆小平房,裡面的隔牆還是土坯。做飯是土灶,燒柴草,做一頓飯,整個屋子都是煙。經過三十年的發展,過去的土坯房變成了小洋樓,鋪上地板磚、木地板,裝上了封閉陽台,屋內乾淨了,寬敞亮堂了。做飯用的是液化氣灶,2005年1月,揚中管道燃氣公司被香港中燃以2000萬元成功收購,開鎮江市公用事業領域改革之先河。新的獨資公司成立后,憑藉雄厚的經濟技術實力,投資4000萬元接通了天燃氣,已安裝了12000餘戶,既衛生又方便。
聽媽媽說:“30年前,村子里幾乎沒有電視機,看電視(黑白的)要跑到公社(現在的鎮政府),如今電視機從黑白到彩色,每家都有一、兩台,我家還買了一台液晶的。電磁爐、電腦、mp5等現代電器也走進了老百姓的家中。
改革開放前的路是窄小的土路,下雨時,路上坑坑窪窪,讓人寸步難行,現是寬闊的水泥路,二車道變成六車道,連鄉村也鋪上了水泥路。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的業餘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這幾年,各村委會、社區都建起了文化室,有的還購置了籃球架,組建了舞蹈隊,自編自演文藝節目,不僅活躍了大家的文化生活,也改掉了以前不好的風氣。
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生活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我們要好好珍惜,為家鄉作貢獻,為我們的未來作出貢獻,放棄過去,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