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興則漢字熱,國衰則漢字冷。新中國成立后,漢字飽嘗“世態炎涼”,才又開始活躍起來。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日益強盛,經濟實力排名世界第三,綜合國力排名世界第四,漢文化和漢字也隨之風靡世界。據國家漢辦主任許琳介紹,到目前,全世界已有81個國家建立了256所孔子學院和58所孔子課堂。世界着名大學中有44所大學建立了孔子學院。此外,還有40多個國家150多個學校和機構已經提出申請設立孔子學院,到2010年孔子學院將多達500所。同時有109個國家、3000多所高等學校開設了漢語課程。全世界學習漢語的人數,已經超過了4000萬。美國3年前只有200所學校開漢語課,到現在已經發展到1000多所,並提出了到2015年5%的高中生要學漢語的目標。作為英語發源地的英國,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或多或少地開設了漢語課;開設漢語課程的中小學數量,已從2002年的57所增加到目前的近500所。
隨着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北極黃河站等科學考察站的相繼建立,漢字便同五星紅旗一起在冰天雪地,荒無人煙的極地落戶。從此,地球的每片土地上都生長着漢字。
活字印刷讓漢字廣泛傳播。但漢字在科技世界的遊刃有餘,則是在新中國以後,尤其是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1975年國家科技發展規劃748工程的啟動,推動和產生了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操作系統、漢字應用軟件和各種漢字輸入輸出設備,徹底掃除了“中文不適於信息處理”的障礙。從1981年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樣機研製成功到後來的廣泛使用,我國的印刷出版業告別“鉛與火”、進入“光與電”時代,漢字活力與日俱增。隨着漢字操作系統、漢字編輯排版系統、漢字識別系統、手寫漢字輸入系統、機器翻譯系統的不斷創新和換代,漢字在計算機的王國里進出自由,沒有禁區。
遨遊太空,是漢字不懈的追求和夢想。“中華”星、北京星、張衡星、沈括星、錢學森星、袁隆平星,一顆顆行星以中國的地名和人名命名,讓漢字藉助天文學在茫茫宇宙中熠熠生輝。
漢字真正進入太空,應該感謝載人神舟飛船的出現。2003年10月15日,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乘坐首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一飛衝天,中國也正式成為世界載人航天俱樂部的一員。從飛船的舷窗往外望去,他激動地告訴大家:“我看到美麗的太空了!”漢字在太空第一次以聲音的形式,令宇宙驚愕,讓祖國自豪!2005年10月13日,神舟六號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在高高的太空上與親屬進行了7分鐘通話,親切的問候、深情的鼓勵、溫馨動聽的生日歡歌,輕鬆愉快地在太空和地球間漫遊。2008年9月27日16:43,在劉伯明和景海鵬的協助和支持下,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出艙,首次進行太空漫步,成為中國太空行走第一人。走出太空艙時,翟志剛揮舞着五星紅旗,異常高興地揮手致意:“向全國人民,向全世界人民問好!”十三個漢字感天動地。18:36,我國黨政軍最高領導胡錦濤與神七航天員進行天地通話。“你們空間出艙活動的圓滿成功,標誌着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等響徹寰宇的漢字,使宇宙的距離無限地縮短,也讓中華民族空前的團結和堅強。
我們相信,漢字在月球自由旅遊,在金星、水星、火星等太空各地頻繁行走,該是我們偉大祖國不遠的未來!
江西上饒玉山縣瑾山小學四年級:黃軒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