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性格的研究一直都是一項熱點。因為這個概念玄而又玄,缺乏量化的指標,沒有辦法如身體指標一般做出詳細的數據,而又因為這個概念人人都能略知一二,彷彿任何人都要說上幾句,從普通人到專家學者。
今天做了EPQ艾森克人格測試量表。赫赫寫着臨床精神科和專業諮詢者監督下方可進行。研究醫學的人自是選了確認。畢竟還是應該限制一下民科們以及一些詐病者的行動。
隱約記得從前是接受過這個測試的,卻是不記得結果了。這次看到結果,是結合常模的分析,內向性極高,人群佔比不足百分之十,情緒化和精神質都是極高。體現信度的L值還是表明問卷可信的。
看到結果的時候有些驚訝。沒有預料到自己是這樣的性格。甚至還讓林曉幫我做了一次測驗,來看看常模調整是否有問題,問卷設置是否合理。
結果問卷還是很科學的,否則也不會成為臨床和司法領域的常用測評。
或許我真的是這樣的性格吧,情緒容易發生波動,偏於內向孤獨,不願意與人交流,難以和人相處,抱有敵意。
但是性格是怎麼樣產生的呢?我想我曾經也有一顆溫暖的心,只是因為社會才慢慢冷了下來吧。那些曾經孤立和仇視我的人,讓我面對着這個世界時永遠都帶着防備,用不友好的態度冷冷斜視着這個不曾善待我的世界。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可是性格是自己選擇不了的,如果是經歷塑造性格,經歷往往也是難以選擇的。
其實我們還是生活在宿命之中,因為性格早就被刻進生命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