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一家人犯了一個極大的不可容忍的錯誤。事情還要從今天上午說起。
今天上午,我在家做數學作業,遇到了一道難題,向爸爸討教。題目是這樣的——甲對乙說:“你給我100元錢,我的錢就比你的錢多1倍。”乙對甲說:“你只要給我10元錢,我的錢就比你的錢多5倍。”甲和乙原來各有多少元錢?爸爸接過題目,仔細地思考了起來。
爸爸不愧是爸爸,沒多久就做出來了。我迫不及待地要爸爸告訴我怎麼做。爸爸說:“等一下,我用另一種解法再做一次。”
過了十幾分鐘,聽見爸爸嘀咕道:“咦,怎麼回事,結果怎麼不一樣呢?”爸爸微微皺了皺眉頭,又埋頭檢查了起來。
又過了大約半個小時,爸爸實在找不出錯在哪裡,便向我們求救。先是我躊躇滿志地上陣。我把爸爸的兩次解答結果放在一排,“認真”比較起來。
解法一:根據題意,得
①(乙—100)×2=甲+100
②(甲—10)×6=乙+10
由①式得2乙=甲+300
由②式得2乙=12甲—140
所以甲+300=12甲—140
由上解得甲=40乙=170
解法二:根據題意,得
①(乙—100)×2=甲+100
②(甲—10)×6=乙+10
由①式得甲=2乙—300
由②式得甲=(乙+70)÷6
所以2乙—300=(乙+70)÷6
12乙—1800=乙+70
12乙—乙=70+1800
11乙=2500
乙=2500÷11=……
我兩隻眼睛在兩張紙上來回穿梭,十多分鐘過去了,我仍然沒發現什麼問題,找不出破綻。於是,我氣餒地敗下陣來。
接着,媽媽上陣了。十多分鐘后,媽媽聳聳肩膀,也是一臉的無可奈何。
唉,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費了這麼大的功夫怎麼就找不出來呢?難道它是個隱形的幽靈?
看到這樣的局面,我想:既然都找不出,不如放一放,先做後面的作業,免得浪費時間。
中午吃完飯後,爸爸又捧起了那本書,看來看去?算來算去。沒過多久,爸爸突然哈哈大笑了起來,我和媽媽覺得莫名其妙,便問:“咋的啦?”
爸爸邊笑邊告訴我們做錯的原因后,我們也情不自禁地捧腹大笑了起來。
原來,爸爸把“1800+70”的和算成了“2500”,而我們卻看了半天也沒看出來。當我問爸爸是怎麼看出來的時,爸爸說是用計算器一步一步計算才看出來的。這讓我很吃驚——一個非常非常簡單的計算題,我們卻要藉助於計算器;一個非常非常顯而易見的錯誤,我們一家三口居然都沒有發覺,真是可笑之極。我感到十分羞愧。如果當時有別人在場,那我真想鑽到牆縫裡頭去。
“知了?知了……”此時的蟬兒們正在夏日的枝頭上不知疲倦地唱着“知了歌”,唱得那樣歡快,那樣熱烈。可在我聽來卻是那樣刺耳,因為這彷彿是它們對我的嘲笑。
到底錯在哪兒呢?我認為錯就錯在我們的粗心大意上。俗話說:“大意失荊州。”粗心大意、自以為是往往是成功的敵人。也不能認為這樣的失誤微不足道、無足掛齒;如果我們對它置之不理的話,就會鑄成大錯,其結果甚至不堪設想。正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初一:李初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