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原創!其餘摘自百度。)
公元2003年3月20日,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發動了對中東國家伊拉克的長達44天的伊拉克戰爭。在瀰漫的硝煙中,美英聯軍的鐵蹄最終踏破了克里特,這場迅速走向白熱化的戰爭一舉使得中東地區又一次成為了世界關注的焦點。
戰爭儘管已經結束,但是值得思考的是中東究竟有着什麼樣的地理位置,使得中東不斷地成為戰爭的導火索呢?對此,我做出本次議論的主題:“中東的地理位置為它帶來了什麼?”
縱觀中東的版圖,從西開始,由北非的國家埃及開始向東到達亞洲國家伊朗;從南開始,由也門北上到達土耳其和格魯吉亞。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地理位置,使它躍升成為歐洲、亞洲和非洲的重要中轉站。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條紐帶上,縱貫着蘇伊士運河以及霍爾木茲海峽。
蘇伊士運河處於埃及西奈半島西側,橫跨蘇伊士地峽,處於地中海側的塞德港和紅海蘇伊士灣側的蘇伊士兩座城市之間,全長約163公里,蘇伊士運河的貫通,使得海上貿易的航程基本上縮短了一半,成為了海上經濟貿易的不可替代的大動脈。然而正是這個黃金的地段,使得這裡成為了帝國主義列強勢力的瓜分目標。公元1869年,蘇伊士運河正式開通,然而這裡很快就成為了英、法兩大強國的經濟資本獨佔線。公元1882年,英國殖民者在這裡駐紮下十萬大軍,扼守這個重要港口數十年有餘,1956年,埃及最終宣布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但是有關於蘇伊士運河的經濟戰爭仍然時刻進行。
而霍爾木茲海峽則是海上進入波斯灣的唯一入口。它位於亞洲西南部,介於伊朗與阿拉伯半島之間,東接阿曼灣,西連波斯灣,呈人字形。而波斯灣則是中東最重要的油庫,波斯灣的周圍蘊含有大量且豐富的石油資源,這些石油資源的輸出主要出自波斯灣。面對世界資源枯竭問題的加劇,這條通道無疑成為了世界各大資本主義強國的發展的生命線,所以又有“海上生命線”的稱號。16世紀初,早期殖民國家葡萄牙在遠征的途中控制了這裡,此後它又輾轉落到了英格蘭、法蘭西、俄羅斯和荷蘭等國的手中。目前為止,這些霸權國家仍然沒有放棄對這裡的經濟扼守。
中東的獨特的地理環境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它位於熱帶與溫帶的集成地區,大部分處在熱帶沙漠氣候之中。這種惡劣的氣候使得它極度貧水,所以佔有了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伊拉克與佔有尼羅河的埃及就更具有優勢。中東又被稱為“三洲五海之地”它靠近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黑海和裏海。但是這些海里的水都不能直接飲用,加上海洋的洋流及季風無法影響,中東自然就被打造成了一片荒蕪乾涸的土地。
中東的土地問題一直非常嚴重。比較典型的即“巴以衝突”,中東是一片具有多信仰的人口的地區,宗教與宗教之間爆發的戰爭在所難免。尤其是猶太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的衝突、基督教與猶太教之間的衝突,不斷地引發戰爭的摧殘。
中東實際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庫,這也導致了大量的負面影響。公元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佔領了中東國家科威特,總統薩達姆·侯賽因宣布其為伊拉克的第十九個省。這引發了世界各國的強烈不滿與恐慌。科威特所在之地正是波斯灣沿岸,而這裡也是石油輸出的重要源頭。如果伊拉克此時切斷了科威特的石油輸出,無疑對經濟急求上升的美利堅合眾國起到了巨大威脅。同年8月2日和3日,美國總統喬治·布什聯合了各國列強,制裁了伊拉克的經濟,隨即發動了“沙漠盾牌”和“沙漠風暴”兩個軍事計劃,空襲伊拉克日達2000~3000架次。1998年12月17日至20日,美英聯軍發動了代號為“沙漠之狐”的軍事行動,最終擊潰了伊拉克的“聖戰”體系。在這一次戰役中,戰爭的任一方都是圍繞着“地理位置”展開的戰役,可見地理位置對中東的影響之大。
以下是總結:
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中東石油主要分佈在波斯灣及沿岸地區,所產石油絕大部分通過海洋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對世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中東的地理位置特殊,四周環海,分別是:裏海,黑海,地中海(愛琴海),紅海,阿拉伯海。
與三大洲接壤:亞洲,非洲,歐洲。
交通便利,海陸空的路線,皆可順利運送石油到各國。
中東的戰爭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民族(各種宗教的匯聚地),水(水資源實在太少。)石油資源,交通便利(水,陸,空。因石油運輸。)
中東的地理位置給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同時也帶來了頻頻不斷的戰爭與危機。事實證明了,地理位置的優劣是存在着利與弊的共生因素,所以我們所要珍惜的世界上各異的地理環境以及來之不易的和平。
以上是我的報告,我的報告結束了。
論文:中東的地理位置為它帶來了什麼? 標籤:誰把春天帶來了作文 為了什麼作文 失去了什麼作文 活着是為了什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