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是淺淺的,淡淡的藍色。一團一團棉花糖似的蓬鬆的雲朵在午後溫暖陽光的安撫下懶散的打瞌睡,一動不動。一群盤旋在空中的鳥給天空增添了一絲生氣,除此之外,還有一隻綠色的風箏,微笑着想去觸摸那雲朵。
這隻綠色的風箏是由一位父親操控的,他在冒出新綠的草地上奔跑,迎着風時不時的扯動手裡細長的線,風箏便聽話的抖動翅膀乘着風使勁的往高處飛翔。父親的身旁有兩個高興的小男孩,他們一邊追逐着風箏的影子一邊快樂的拍手大叫。
我爬在窗戶邊看着這一切,嘴角不覺也漾起一絲微笑。既然這風箏能帶給人幸福,帶給人歡樂,那麼它一定很受歡迎吧。我估計風箏很早很早就有了,但是從什麼時候有的呢?想着想着,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一組組畫面。
一。起源。
同樣是一個溫暖的晴朗的春季午後,已經可以直立行走的大猿人帶着木棒和自己的部下一同出去打獵。在繁花似錦的山坡上,一團白色的影子突兀的闖進眾猿人的視線,定睛一看,是一隻野兔。大猿人指着那活蹦亂跳的兔子嗷嗷直叫,上蹦下竄,他身後的人立刻會意了,拔起腿去追那隻兔子。正當他們累的氣喘虛虛,但馬上就要捉住那兔子之際,一隻獵鷹突然從高空俯衝下來,伸出利爪,把兔子叼走了。
猿人們被這突如其來的事情嚇傻了,他們從來沒見過這種能飛的動物。還是大猿人見多識廣,他馬上定下神來,沉思着,為什麼自己不可以向它那樣在天上轉悠而不會掉下來。而後,他的腦中靈光一閃。
他把自己肩膀上的豹皮扯下來,招呼其它人去弄點樹枝和草繩,用樹枝把豹皮固定好之後,再用草繩栓住它。在其他猿人的幫助下,這個不知明的東西飛上了天,但是由於過於笨重,那東西總是飛不高,而且老是在空中打轉,晃晃悠悠的,但在那時看來,卻是個非常好玩非常新奇的東西。
那東西被大猿人帶回了部落,從此,部落里的老老少少都學會了放(風箏)和做(風箏),它(風箏)就這樣被留傳下來,漸漸被後人改良。直到——
二。發展。
清朝的高鼎作了一首詩,我想,那時候的孩童們一定是朗誦着這首詩在家門口放紙鳶的。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故事同樣發生在春季。春風吹綠了小草,吹紅了野花,吹直了樹苗,吹來了燕子。“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結束了一天的學習之後,書塾早早的放學了。孩子們顧不上欣賞路旁美麗的風景,他們背着書包,飛快的跑回家,趁着陣真東風,放起紙鳶。
其實我可以肯定,所謂的風箏在這之前就被人改良了,因為在公元105年就發明了造紙術,估計不久之後,風箏就被人們靈巧的充滿智慧的雙手改造好了。
然而風箏的發展沒有就此結束,直到——
三。高潮。
今天,紙鳶被改叫成了風箏。在熙熙攘攘的市場上,各式各樣的風箏都有,什麼蜈蚣形的,蝴蝶形的,熱帶魚形的……一樣都不缺。
還記得小時候學校組織我們去體育場放風箏的事情。我們牽着靈巧的線,在草地上跑。風在我們耳邊呼嘯,那種感覺很舒服。看着天空綴滿星星點點的顏色,就會很有成就感,因為我們裝點了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