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某本雜誌上看到有關於韓寒的專訪。其中有一句話着實令人印象深刻,他說:“如今的中國人遇到事兒,如果不是坑到自己的頭上,就絕不會吭半聲,所以永遠也團結不起來。”
這讓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去年震驚全國的“小悅悅事件”。看似這句話與這個故事沒有聯繫,可是仔細想想才發現,它們所傳達出的東西是何等的相似。換句話說是“異曲同工”。
其實,韓寒說的也並非全對,在我看來,“吭聲”是得分情況的。而這情況又着實奇怪。
第一種:在現實中,屬於“絕對地不吭聲”的情況。小悅悅被車碾壓兩次不說,七八個路人發現小悅悅后充其量就是瞥一眼。,甚至有的人像看不見一樣,漠然走過。
第二種:在網絡上,屬於“義憤填膺”的情況,無論男女老少,亦或是五花八門的貼吧,論壇,都無不再為小悅悅聲討,批判那些冷漠的人,讚揚最後將小悅悅救起的老人。網友們發表的評論后都有這樣一句話“要換做是我,我一定會就起小悅悅”之類的話。
這並非是稀有的現象。現實中冷漠的人在網上義憤填膺的事太不足為奇。在現實中不敢幫助別人,救人性命的人在虛擬世界中有勤於獻愛心,發布一些極為動人的話。
這些都不足為奇。但是可笑。
我們這個龐大的社會,給予弱者的是什麼?“無名愛”嗎?可是這些所謂的“無名的愛”都只不過是一張紙罷了。真正的“無名”,真正的“愛”又有多少呢?所以,我們身處的社會渙散,毫無凝聚力。永遠也團結不起來。
當我看過一個故事後,更覺得我們需要好好反省。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兩隻老鼠在洞中被煙熏,一隻老鼠拉着另一隻老鼠往外跑,圍觀的人紛紛猜測它們的關係,而一個小女孩卻又一句簡單的問話打破了爭吵,她說:“它們之間為什麼要有關係呢?”
這稚嫩的話像一把無形的劍,刺向那一顆顆自私的心。可以想象,那些圍觀的人聽了這話后,該有多羞愧。
自私是人的醜陋的本性之一。“林格曼效應”是着名的心理研究之一,它所研究的是“袖手旁觀的社會心理學”。實驗表明,當某個人遇難時,在此人周圍的人越多,每個人想去救援的幾率越少,不是去救的人太多,而是幾乎沒有。因為他們都這樣想:即使我不去救,別人也會去救的。
可是,當有人去救,而被救的人卻誣賴自己的救命恩人這種事情還少嗎?這不僅使人覺得心寒,更阻擋了多少去救助別人的手?
這又不得不回到韓寒的那句話上,韓寒總是能用簡潔明了的話指出當今社會存在的問題。人與人之間因為發生了許多不好的事情而隔着一堵厚厚的牆,一堵難以擊破的牆,所以人們才難以團結起來,誰能隔着一堵厚厚的牆與對方握手談笑呢?
初三:杜晗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