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虞美人》蔣
聽雨歌樓,很美的意境,可惜未曾嘗試過。不過,聽雨教室,不久前倒深有感觸。
淅淅瀝瀝的秋雨,斜織出一幅紋理齊整的水墨畫。水靈靈的,仿是十分細心的巧手洇出來的細柔水潤、溫情脈脈,恍若女子的秋水美眸,一閃,便可失了魂。光是看着這雨,心就醉在裡面了,溺了,不願自拔。
噝噝沙沙的聲音,有些風送浮冰的味道,不脆,淡淡的,帶點兒喑啞的氣息。卻莫名的令人平靜、令人心安、令人忘我。
但也不是那毫無生機、了無生氣的平靜無波;而是偶爾落葉引起漣漪,忽而微風吹起細紋,更顯幽謐、空靈的平靜無痕。使得聽雨的人不知不覺就從容鎮定了,似乎跟着雨聲來到了與世隔絕的地方,進入了無爭無為無欲無求無念無想的境界里。就連那帶着點兒魔魅妖冶的細雨美景也誘不了我的心神了。
閉上眼,靜靜聆聽,教室里的喧鬧愈來愈遠,仿是另一個世界里飄來的殘音。而這雨,起先是在耳里響着,而後慢慢在腦里落着,最後飄飄然敲進了心裡,越來越清晰,卻也越來越捉摸不定。
隱隱中似乎有什麼在召喚着自己,心不由得跟着雨聲前行,似乎雨聲的盡頭就是最本真的自己。
對。就是如此!聽雨,不是因為被雨聲所惑,迷失了自我,而是因為聽着那份雨中的寧靜、雨中的空靈,聽着自然界最初最純最真最原始的聲,才能感應到身體里千萬年前流淌的純樸血液,才能找到最本真的自己。
聽雨,聽雨,實則聽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