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七日的那天晚上,新聞聯播的開幕曲剛剛響起的時候,有一位文學巨匠倒在了上海,他就是巴金——我最崇敬的人。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1904年11月25日生於成都一個舊式的大家庭中。1920年秋巴金進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讀書,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大量閱讀西方文學和社會科學著作,尤其受到社會主義思潮中無政府共產主義理論的影響。1921年與朋友一起參與半月社和均社等社會團體的工作,1922年開始發表詩歌創作。1923年4月離開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並在東南大學附中讀完中學。1925年與朋友組織民眾社,辦《民眾》半月刊,並從事無政府主義的理論探索和社會運動。
1927年巴金赴法國巴黎求學,這期間積极參与營救被美國政府陷害的意大利工人領袖薩坷、凡宰特的國際性活動,並受其影響寫作了中篇小說《滅亡》,歌頌為理想而獻身的革命青年。1929年回國后,因無政府主義運動已經失敗,將絕望與憤怒的心情寄託於文學虛構。所創作的小說有兩大主題: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會專制制度的罪惡,代表作有《春天裡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熱烈、真誠,文字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我從小就喜歡巴金爺爺的作品,什麼《憩園》、《第四病室》、《寒夜》不知讀了多少遍,《隨想錄》(包括《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中的《真話集》更是愛不釋手。使我感覺到巴金不像一個6旬老頭,而像一個年輕的思想家,我真想讀完他所有的作品,真想與他見見面,握握手。
可是,在那新聞聯播的開幕曲剛剛響起的時候,他走了,就這樣走了,悄然無息,留給我的只有懊悔與憤怒。為什麼,為什麼,您走得那麼快,走得那樣早,你走的時候,可曾知道,在一棟你聞所未聞的小樓里,有一個小孩兒在想着你,期盼着你,他愁眉苦臉的等待着你給他新春的禮物,只是見一面而已,您都不肯,而是甩下他走了,那個小孩不怪你,他只是祝你——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