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煙花爛漫綻放時,恐怕只落得稍縱即逝。當清酒一飲而盡時,恐怕只落得淡雅恬靜。當古典文化如煙花,又似清酒時,恐怕也漸行漸遠,被人遺忘。
我們為現代的愛情悲劇所痛苦梨花帶雨時,可曾念起那一曲葬花詠調的憂愁凄美,那與賈郎的永別,也深深地埋下了庭院那深深幾許塵土中。
當這一曲秦殿的歌台暖響歸於沉寂,那一輪漢宮秋月正清輝當空。當仕途的紫帶紅袍歸於沉寂,那一叢東籬黃菊正清香欲發。當古典文化漸漸疏遠,於水雲深際尋那柳暗花明,祭奠那紛紛永恆。
文化是傳承五千年的底蘊,當先祖的遺言在眼前之時,文化的傳承更愈發重要。千古的文化便是發展的基石,以底蘊架起了不朽的豐碑。在那古典文化的熏陶中,我們更顯穩重。
文化見證着歷史的滄桑,滲透着不一樣的經典。當魯迅筆下的文字躍然於紙上,見證了新中國的艱難;當陶公的東籬遇見南山之時,見證了隱逸的淡泊與高雅;當曹雪芹的紅樓大觀竣工之時,見證了歷史的沉澱與興衰。古典的文化便是五千年的見證,當他悄然欲逝時,應留住這見證文字的精華。
靈魂的跳動彰顯文化的含義。保爾的振臂一呼,喚醒了多少沉寂的靈魂;遊子身上的線衣,感動了多少人的心;出師一表,震撼了一顆顆灑熱血,揮細汗的忠赤之心。當古典的雋永透過那黃頁敘述深情,喚醒我們的靈魂之時,是否應該把這種震撼埋於黃土庭院,徹底忘卻呢?
……
李太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放和壯觀;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的誓不低頭;顧城的“黑夜給予的黑色眼睛”。經典是經過千錘萬打的,文化是不會隨時間和記憶而風化。
懷念經典,文化的腳印離我們現實生活越行越遠。如今的流行,是否能打開李易安的心箋,是否能如冰心一般叩開我們的心扉?停船泊舟,載着文化的一葉輕舟在淡霧之下越發朦朧。當記憶已遠去時,我們才來祭祀;當文化如煙火清酒消散時,方來感知心靈的悸動。
我們應撐一長篙,向濃霧更濃處漫朔,尋覓文化的足跡,體會那暗香盈袖,雲淡風輕。文化的傳承不應走遠,我們應插上一雙羽翼,在塵世之中,尋到那“太高人”,在現世中尋出一條文化之路。
煙火縱然絢美,也敵不過時光的流逝;清酒縱然甘醇,也需紅顏知己相伴;文化之祭,縱然雋永,亦不會隨風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