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與學是辯證的統一,教不但要教課文,也應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內驅力。只有當教與學和諧統一時,學習的效果才是最佳的。
學法的內涵極為豐富,但從我長期從教的實際來看,一個學生要學好語文,讀、摘、寫、練、問五字極為重要,經實踐檢驗,這也是切實可行并行之有效的。
讀。首先是讀好課文,這是閱讀的第一領域其次是廣泛閱讀有益的課外讀物:可借閱,可自訂,教師也應推薦一些精彩而適宜的時文,這是第二領域。讀法除略讀與精讀相結合外,着重介紹評註或讀書法。這種方法就是對應精讀的文章?書籍?進行邊讀邊評邊注,而且把這種評註直接寫在文章?書籍?的空白處。通過反覆閱讀,反覆評註,達到對文章不斷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毛澤東在《辯證法唯物論教程》等書上面都作過評註。這種方法,也可為將來做研究工作打下基礎。
摘。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對某些閱讀內容做一些必要的摘錄。有條件的話,可由學校印製卡片,統一發給學生。特別是高中學生,對做卡片頗有興趣。做卡片,是一個人做學問的必備手段,持之以恆,日積月累,益處無窮。如1985年有一道高考題:“書里沒有世家一體,本於斑彪《後傳》?共65篇,班彪作?。漢代封建制度,實際上已不存在無所謂侯國,也就無所謂世家。”問:中國封建社會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而作者卻說“漢代封建制度實際上已不存在”,二者看來是矛盾的,對此應如何理解?原以為學生沒有讀過《封建論》,此題難以答出。考後一了解,由於不少學生做過這方面的卡片,居然順利答出了,實在讓人驚喜。
寫。如果說讀摘是輸入,那麼寫就是輸出了。兩者之間應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態勢。平時除了寫規定的作文外,要大力提倡和指導寫觀察日記?也可叫隨筆?,這是學生寫作的一方自留地。文體不限,內容不限,篇幅不限,每周規定篇數,定期檢查。由於自由寫作,學生有事可記,有情可抒,有感可發。從我教過的學生來看,高中三年,寫得多的學生有八九本,幾十萬字。有的學生還創造性地寫系列觀察日記,如人物系列、花草蟲鳥系列、雜感系列等等。不少獲獎作文或發表在報刊上的佳作均出自他們的觀察日記。
練。為了加強基礎知識的訓練,必要的練?指做練習題?是必不可少的。練的內容主要是指做一些語文基礎知識方面的題目。因為語文基礎知識方方面面,內容龐雜,有的知識也比較細碎,只有通過練習,才能鞏固提高,才可查漏補缺。
問。學問之道,既學又問。劉開的《問說》,已闡發得非常詳盡。前面講的讀、摘、寫、練中都會碰到問題,“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學生提出的問題,儘管有時是極為膚淺的,作為老師也應耐心答疑,切不可譏諷。如有獨到的疑問,則應大力表揚,以資鼓勵。有的問題,師生可共同探討,養成“疑義相與析”的良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