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一次,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幅圖:形狀不一的樹苗,被送進了教師,走出來后都是一個模樣。其實我們又何嘗不像那些可悲的樹苗呢?有些有點還未被察覺,就被改變了
每一位父母對子女的期望都會很高,他們希望唯一的子女長大後會有出息,也就是所謂的成績好。遺憾的是,大部分父母對教育或許都一竅不通。人可以分為兩類:天才和人才,中國教育都只能用於人才,教育本來是應該發掘人才的才能,可惜的是,中國式教育或許都只是將人才變成他們所謂的天才。對於天才,對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用人才發明的方法和知識去扼殺他。
如果真是一個天才,他是不需要父母操心的。最可悲的事情莫過於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對其進行中國式教育,這就猶如一個文盲給研究生當導師,不懂因材施教那才叫可笑。
父母除了關心自己的工資,關心孩子的身體,或許就只會關心孩子在學校與同齡人競爭記憶力的成績了吧,通俗的說,就是所謂的考試成績。對我們將來會有用的不會是那死的只是,而是對於每一種問題通用的思路,只是是會不斷發展變化的,而且變化的平率越來越快越來越讓人措手不及。
現在的我們,多數的放假時間基本都交給了“千里馬”“嚴氏”“戴氏”以及那些數不勝數的補習班。哪一位父母沒有為此付出巨額費用,而我們則在幼兒園就被告知要為了很久后的中考發奮圖強,為此,有幾個孩子又一個正真的童年?補課從小學補上初中,從“嚴氏”換到“戴氏”花費了無數金錢和時間,最後又何嘗不是收益甚小。為了這些所謂的只是,我們放棄了一切學習其他東西的時間,或許有些人已經快成年了卻還不會划火柴吧。
有句古話叫做:“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現在又有了“學好英語,走遍全天下”到底是誰的“天下”,而誰又會是這天下的脊樑?就像你用所有時間,努力學習衝進哈佛,等到了美國,你們會發現,除了成績上略微的優勢,很多方面的技能都會遠低於沒過的同齡小孩。缺德或許就是那作為強者的生存技能。
還記得我們的老師無數次的對我們誰:“你們要多回答問題,即使說錯了也不會怎麼樣,而我們就有一位同學,帶着自己的想法,提出問題,雖然他們次說出的都會引得我們大笑,但他相信老師會讓我們停止笑聲,可悲的是,老師並沒有理會我們,反倒對他的批評更加嚴厲,此時我的我們卻不約而同的停止了嘲笑,可老師不是應該先斥責我們的嘲笑,再通過細緻的講解帶正他的思維么?這位同學還比較堅強,一次次被同學嘲笑,一次次被斥責,可最後他放棄了,然後就再沒了舉手的人,老師用說起了那句可笑的話語。這不僅引人發笑,又讓人不得不深思。這就是中國式教育。
就在不久前的一節作文課,老是訂了題目叫做新的生物鐘,叫我們想題材,派頭的強哥以來便提到初三作業多,這邊得到老師一頓訓斥,這難道不能寫出一篇精彩的文章?既然已經說出口,心裡想必也想好該怎麼寫了,那為何不讓他放手去寫反而要對其責備?就算他沒想好,這也能成為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又何必要斥責?周哥又提出舉例子,舉出精彩瞬間,又有什麼錯?用眼睛細細觀察未必寫不出好文章?小方最後提出寫感受,又有何不妥?用心感悟出來的東西雖不會有多長,但是有內涵。為什麼非得我們貼切生活,我們除了生活就沒有可以寫的了?訂了題目的作文,又有多少空間給我們創新,用心想出立意不容易,不支持也就罷了,何必要硬生生的否認,在強加“所謂的寫作技巧”?該批評的不是用眼睛寫作文的,也不是用心寫作文的,而是那些只用手寫的人。
有權利評論教育的,不是資質高深的老教授,而是我們這些被教育的學生。
初二:小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