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那邊,是海嗎?”
(一)
“清晨五點,我從媽的喊聲中醒來,照例去后屋牛圈裡牽着那頭家裡的老牛,放牛,割草。天氣依舊,薄霧籠罩着陽光,困意隨着這清晨的涼意揮之不去,割完草,迷迷糊糊地竟靠着樹墩睡著了。等我醒來時牽着牛在泥濘的小路上一陣狂奔,媽呵斥着,揚手一個碗打上額頭,我沒有哭,也沒有淚,哥哥在念書,他特聰明,5歲就能跟村子里的人下棋,讀書也讀得早,可我還小,父親離開得早,媽獨自帶着四個孩子,生活的艱辛已經把她磨礪得喪失了她原本的溫存,有的只是歲月留下的滄桑,期盼着到了讀書的年齡也像哥哥那樣。”他說完,指指額頭上的一個小坑:“看,這裡還有疤。”他憨笑。
(二)
“後來,我上學了,時常和同學們坐在學校山頭的那顆老楊樹上,看吧那城就在我們的外面呢,關於那城,就成了我們最喜歡談論的話題,太多的想象和期盼……從此後,我更愛讀書,喜歡題解出來后那種美妙的感覺,就像離那城更近了一步。越是喜歡越是拚命,比起哥姐,我笨,小學初學時總也分不清元角分,媽從來都說“我家老大精,我家老三倔、老實”,我也總覺得自己木,不會,就問唄,問得幾個要好的同學見我就躲。說來也怪,就是這種執着吧,到了初中卻越學越輕鬆,越學越好了,閑着沒事的時候總愛爬到那顆老楊樹上去望遠……”
(三)
“18歲那年參加高考,考得不理想,想跟其他同學一樣復讀,媽說“我們家你是知道的,就是作田的命,斷了這念頭,還是去當兵,吃穿不花錢”。也就在第二年,我軟磨硬泡的說服連隊的指導員同意我去考軍校,一有空就拿着姐姐寄來的書,站也看,坐也看,短短三個月的複習時間,我竟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臨走前,連長說:“還是外面好,也不知你能混出個什麼樣”。回到家,看見媽,久違的笑容淺淺地映在她的臉上:“我仔伢子要當醫生了”那年,我二十。”
此時,當年的男孩也就是我的父親正坐在我對面講述着他的故事,如今他已是一名醫者。
後記:
“在山的那邊,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終於看到
山那邊紛繁的世界……”
成都市鐵路中學初二:劉思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