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優秀隨筆>捧出一顆“心”來,才能獲得“救命”的稻草!

捧出一顆“心”來,才能獲得“救命”的稻草!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捧出一顆“心”來,才能獲得“救命”的稻草!

  ——信手塗鴉,關於當下初學者散文寫作的一點斷想

  2011年的最後一天,突發奇想在新浪網頁堂而皇之地註冊了一個博客,斷斷續續地發表了一些自己寫的一些詩歌、散文、散文詩、評論,教育教學論文之類的東西。不為別的,只為完成學生、老師的囑託。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自己寫的東西本來就不多,發表或者獲獎的更是寥寥,而老師還有幾個學生說,現在網絡資訊這麼發達,為什麼要銷聲匿跡呢,出來逛逛,權作結識幾個朋友吧,我想也是。很坦白地說,現在世風日下,人心浮躁,一些刊物名義上是讓作品來說話,不顧作者的頭銜,甚至打着獎掖扶持新人的旗號,實際上還是名家大家的陣地,我們這些名不見經傳的無名作者要想在權威刊物上有一塊自己的試驗田,確實很困難。我想這樣也附庸風雅地建立一個博客,甚至在今年的三月的最後一天,註冊成為中心會員。只是為了交流、借鑒和學習的方便,也為了記錄自己的一點思索和體悟,力求每天太陽升起來的時候,我不只是呼吸着新鮮的空氣,而且還有思考的能力,這在某種意義上而言,正是人用智慧和思想維護了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尊嚴的!我想,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會思考,會表達,有人會表達得更美,更深刻!那麼,他們就會名留青史,讓人永遠銘記,這也許就是一些作者完成了自己的一份社會責任吧。而我們普通人只是盡一點自己的綿薄之力而已。

  當初讀書時,聽說散文這東西易學難工,原來覺得詩歌、辭賦更不好寫,現在對這話的箇中滋味深有體會。之前,和某位我很敬重的編輯先生說起當下的散文寫作狀況,也探討過初學者發表文章的捷徑,他說有人的文章,文字功底尚可,但反映的思想不合現在的主流價值觀,不適宜公開發表。我想他說的也許就是沒有反映正面的積極的東西,或者調子低沉了一點,或者更偏激一點說就是所謂的沒有歌功頌德粉飾太平吧。或許編輯老師也有自己的苦衷吧,畢竟他們在輿論的核心位置或者說前沿地位謀職。但當下散文寫作的狀況確實不是讓人很樂觀,一部分人寫的散文看起來洋洋洒洒,實質只是記錄生活中的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然後畫蛇添足加幾句感慨,發幾句牢騷,滿腹幽怨,好像上帝處處和自己過意不去,大有路不平應該有人鏟,事不平我要出來管的架勢;有人寫的散文表面上典故一大堆,詩句也不少,表面上貼了文化含量的招牌,實際上只是掉書袋,對原文的精髓並沒有真正地消化吸收,只是囫圇吞棗,有的乾脆斷章取義,用別人的文字給自己的文章批了一件華麗的外衣,實際上文章的思路禁不起梳理,邏輯不敢仔細推敲,也沒有自己個性化的思想和情感;有的人文字看起來很美,很輕靈,清新,活潑,甚至還俏皮幽默,但骨子裡卻沒有讓人感動、震撼的東西,更難讓人與之發生共鳴。歸根結蒂是作者缺乏對生活的近距離接觸與深度思索,缺乏對處在這個時代最底層人的生活的了解和體驗,缺乏對時代和歷史的一種擔當意識和責任感。或許有的人房子,車子,票子,位子都有了,出來說幾句無關痛癢的話,或者寫幾句輕飄飄的文章,風花雪月地歌吟幾句詩,這本來也無可厚非,因為人家的日子原來就很殷實,心情原本就暢快、溫暖,我們何必強求人家為了寫作而勉為其難地去體驗小老百姓的生活苦衷呢?之前一段時間有賈平凹先生倡導大散文的概念,這個提法一度讓疲弱的散文創作狀況有了幾份陽剛之氣,固然做人為文都要大氣,不要在家裡這方小小的天地上轉圈,為文做詩都要傳達給人美感,善的,好的,積極向上的東西,要讓人感到有力量,受鼓舞,獲得生活的信念、勇氣和力量,這都不錯。但我們也不能形而上地從一個極端滑到另一個極端,因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略了一個最根本的前提,那就是,人首先要生活在一個家庭里,一個村落里,然後才有一個單位或者社交的圈子;文章反映的內容,抒發的情感,固然要符合時代的節拍,或者說關注這個時代的現實,反映大多數人的原生態的生活狀態,記錄他們心靈史或者精神成長的過程,做大多數人的代言人。我們不能夠睜着眼睛,昧着良心說瞎話,或者掩蓋洶湧澎湃的生活激流中的矛盾、衝突,或者輕描淡寫的勾勒其冰山一角。但是,如果一味地這樣強調宏大的主題和氣勢磅礴的生活現場感,必然縮小了創作的圈子,甚至異化了創作本身,我們畢竟不只是為了形象化的解讀政策法規,文藝畢竟不是政治的附庸。畢竟,跪着的作家寫不出站立的作品。作品首先要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有見地,先打動自己,然後才能感動讀者,如果無病呻吟,要讓讀者感佩,顯然是讓人家畫餅充饑,這是徒勞!古往今來,大凡有生命力的作品,或者說能夠禁得起時間淘洗,歷史檢驗的作品,都是反映了人的最真實的思想感情和真實的生活狀態,揭示了人性中的閃光點、亮點,同時也不排除揭露人性中的痼疾和傷疤,以引其療救的注意。他們的作品符合生活的邏輯,呼應了時代的節拍,諸如盧梭的《懺悔錄》,魯迅的《狂人日記》和雜文,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等作品之所以長期得到幾代讀者的親睞,就是這些文學大師,他們都做了人心靈史的記錄員,做了時代的審判官和代言人。

  所以,我們還是要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層,在生活的礦井中發掘出寶藏,自覺地讓我們和人民群眾的距離拉近,傾聽他們的歡笑和呻吟,對他們的悲悲歡歡的生存狀態感同身受,同時也要發揮自己的個性化的藝術才能、天賦和氣質,至於作品的形式不能一概而論,要提倡個性化,多元化,這正如飲食文化中,飲食正是有了個性,特色,才能對食客有各種感官的衝擊力一樣。同時我們接受別人的作品時要有一顆平和包容的心態,要平心靜氣的去讀,既不能盲目崇拜,故意拔高,也不能先入為主貼標籤,一棍子打死。這正如魯迅先生說,中國人有兩種殺人的方式,即捧殺和罵殺,這都使人不堪!



捧出一顆“心”來,才能獲得“救命”的稻草! 標籤:跑出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