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情歌賦滿南山
——讀陳非《南山下的幸福生活》有感
鄭長春
記得紀錄片《望長安》中有一句話:“翻過秦嶺,便進入婉轉的陝南民歌世界,《詩經》中25首歌謠的流傳地主要就在這一帶。”今天,手捧着陳非的《南山下的幸福生活》,才知道,他突然從這個喧囂世界蒸發了這麼長時間,原來是一直沉浸在詩經的迴響里,徜徉在民歌的天堂里……
而且,令我吃驚的是,他居然在長久的沉浸之後,拿出來厚厚的一本專著——《南山下的幸福生活》。
這就不能不讓人對這個充滿幻想的文學青年產生起敬畏來。
在我過去的印象中,秦巴山區由於受地理環境的影響,不過是個草木叢生、高大溝深之地,這裡的人們思想落後、生活貧窮、言行野蠻。沒想到,青年作家陳非筆下的南山,竟深深地蘊藏着如此豐富的人文資源和優良的民間傳統。
尤其是,源遠流長的陝南民歌就是有力的見證。
通過陳非優美而充滿詩情畫意的文字,我知道,自古至今的陝南人,原來竟是那樣的憨厚、勤勞、樸實而自由自在,日出是詩,日落是歌,像從畫中走來。何謂幸福、何謂和諧,如此詩情畫意的生活,不就是我們苦苦期盼、天天呼喚的幸福么?
我還發現,陳非在這本書中的語言表達,與他過去的作品風格完全不同,似乎字裡行間帶着一種濃得化不開的質感,其一草一本、一川一水,無不洋溢着詩樣的情調。
我想,作家在寫那些行雲流水般的文字時,一定是心在碧水密林間滑翔,嘴裡不由自主地吟着那美妙的的民歌吧。
一個身處青山秀水、被優美旋律包圍的人,應該是內心平和、乾淨的。
平和而乾淨的語言表達,流淌出的只有細膩柔和的情感、舒展清純的感覺,就像夏夜山澗吹來的絲絲涼意,解渴而纏綿。
這就是神秘而美妙的陝南民歌。
通過陳非的文字,我們知道,在演唱風格上,陝南民歌少用假聲,多用高腔和平腔演唱,給人以聽覺的震撼,那是隱藏在心靈深處的山野之風;在演唱方法上,陝南民歌還多用上下滑音及小顫音相結合的演唱技巧,更給歌曲增添了幾分清秀和抒詠情緒。
其實,早在先秦,漢水文化就開始在此發源,而且影響很深。因戰亂等原因帶來的多移民文化融合和地域特色,決定了秦嶺之南不僅有秦楚文化的沉澱,也有巴蜀文化的烙印。在此基礎上產生的陝南民歌,則有相當的封閉性。這封閉,是地理環境造成的,不是陝南人的錯。
當然,更不是陝南人的不幸。
某種程度上,也使它保持了自己的純潔性,避免了外界污染,以原生態的形式存在着。表面上看似失寵和不幸的南山,實際上充滿着可愛和幸福,在其靜謐世界里,處處顯露着真性和天道。實在是,不幸中之萬幸矣!
大自然真是人類最好的舞台。南山,是陝南人盡情享受天倫之樂的殿堂。
若干年來,這裡淳樸的大山之子,每天除了種地幹活,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沉重的體力勞動使他們苦不堪言,心裡的酸甜苦辣無處訴說,只有吼幾聲號子,唱幾首山歌,來抒發他們各自內心不同的情感,也可以消除勞動給他們帶來的枯燥和疲憊。
如,陝南民歌《唱得幸福落滿坡》:“南山嶺上南山坡/南山坡上唱山歌/唱得紅花朵朵開/唱得果樹長滿坡/唱得幸福落滿坡……”,這首民歌敘寫的是陝南人民的幸福生活,風和日麗,鳥語花香,在山坡上採茶或放羊,唱出了他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
而就是這首學生隨意創作的民歌,在五十年後再次在北京城唱響。可見,民歌之魅力!
說到底,民歌是一個地方民俗風情和人文精神的真實寫照。在陝南,逢年過節或大型集會時,她們合唱;心情低落、意志消沉時,她們獨唱;慶祝收穫、嚮往愛情時,她們對唱…… 氣氛濃郁而熾熱,唱腔隨意而激情,歌詞即興性強,無固定的曲調格式,見什麼唱什麼,想什麼唱什麼。
“回望小村四圍綠樹濃蔭,動靜相宜,陰陽明暗搭配得恰到好處,初夏的陽光將天空染色成一幅水墨丹青,淺淡清顏,暈色光線中我漸漸地抬起了頭,望着頭頂這方蔚藍的天空,水藍水藍的天,空氣里散發著一股野草清香,在這個如今叫做保安鎮的小山村裡,我彷彿穿越時空回到了遠古,風起鳥鳴有歌聲從山谷飄來。”此刻,讀着陳非這些溫馨的文字,我彷彿聞到到秦嶺的花香,聽到的久違的鳥鳴,恍恍然,已分不清這是民歌的南山,還是南山的民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