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文化隨筆>芳草有情憑君知

芳草有情憑君知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在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國文化中,都是有情之物。所以,自古以來文人騷客均將個人主觀的情感寄託於那原本是有情之物的自然之物上,使自己的現實情感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那本來生於荒野的小草,因了古人的詩詞,也有了品玩不盡的情致。

  人世滄桑最可哀,芳草有情憑君知。早在那蠻荒時代,草就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營四方。”(《詩經•何草不黃》)古老《詩經》中這首厭戰詩便以原野之草比喻那徵召遠伐的男子,詩中連用三個“不”,描繪了人世的痛苦,親人相別的辛酸。在那些窮兵黷武的統治者看來,這些身不由己的男子不也就是草芥一個嗎?而《詩經•靜女》少了那種親人訣別的哀痛,將愛情的浪漫賦予了那曠野的茅草之上:“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原來這毛糙是心上人給予自己的信物,怪不得這陶醉於愛情中的男子會那麼喜歡了。

  看來草所能包含的情感是有好有歹的,關鍵在於那寫詩的人要表達什麼樣的情感。屈原也是喜歡寫芳草的詩人,他的詩作中常常用防草比喻品格高尚的人或自己的志向。“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這是寫那些跟自己一樣用芳草打扮自己的忠臣,這些人與屈原一樣都一心關注國家命運,他們是國家的脊樑。“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屈原《離騷》)這裡直接道出的芳草更是寄予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它是一種精神的至高境界。但是,一個人不能只為了保持自己精神的高尚而拋棄祖國,屈原這樣忠心耿耿的人哪裡捨得離開自己的國家呢?屈原筆下的芳草種類很多,有的也很希奇罕見,但他總能將它們賦予高潔純真的人生品格和難以企及的精神價值。

  人世滄桑最可哀,芳草有情憑君知。自秦漢以後,大多數詩歌都將芳草拿來襯兒女私情,親人相思了。《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涉江》就借采芳草寄託悠悠思鄉之情:“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人在他鄉異地,雖然採得芳香撲鼻的花草,可是眼前卻沒有那受花草之人,本由相思而采芳草,卻因芳草而更生思鄉的悲愁,所謂“天涯無限路,芳草自斜陽”(于謙),芳草在野,人在天涯海角,濃烈的相思化作了野草的芬芳,隨風飄向那遠方的家。唐代詩人崔顥也曾登高而望鄉,他的《黃鶴樓》將自己滿腹的思鄉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可惜煙波相阻,任你登上再高的樓層,也只能望見滿眼的煙雲,望不見心中的故鄉。“歷歷”和“萋萋”兩個疊詞更是將思鄉不得的無奈昭示得無比透徹。思鄉而不得,有時候還會怪罪於那原野的芳草:“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本是山水無情,阻斷了歸程,詞人卻將那怨氣灑在了芳草上,說芳草無情,不能消解內心的相思了。相比而言,唐代無名氏的詩歌就少了范仲淹那種文人脾氣:“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尋花,夜夜棲芳草。”既然相思不得,我就化作那翩翩飛舞的蝴蝶去追尋,也許夢中棲身芳草的快樂,還能夠使我苦悶的心情得以消解吧。

  人世滄桑最可哀,芳草有情憑君知。芳草因其包含有了這樣一層親情之思,情愛之念,慢慢地也就逐漸成為傷春感慨的特定意象。這其中最著名的是蘇軾的《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消,多情卻被無情惱。”蘇軾本是豪放詞人,卻不知他寫這樣的婉約詞也是相當辣手。這篇傷春之作,甚至趕超了婉約派詞人柳永。據說,蘇軾的侍妾朝雲,唱到上片末兩句“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淚滿衣襟,賓客無不為之動容。那兩句只是多一些傷感,而下片的末兩句“笑漸不聞聲漸消,多情卻被無情惱”,更是令人消魂斷腸。蘇軾的弟子秦觀也化用他的詩句,寫出“恨如芳草,萋萋划盡還生”這樣的詞句來。南宋豪放詞人辛棄疾“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之句更是帶了模仿蘇軾的痕迹。直到現在,蘇軾“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兩句詩還感染着無數的痴情兒女,他們也正是憑着這兩句話保持着對愛情的執著追求。

  人世滄桑最可哀,芳草有情憑君知。有芳草的地方便有着無邊的鄉情,纏綿的愛情,以及對人間真摯情感的執著追求。“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亂紅,也知人春愁無力。”(李甲《帝台春》)古詩人那悠悠不盡的情思,隨着那南來的風,北回的雁一起到來,窗外那遍野的芳草地,卻不知又承載着哪一個多情人的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