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分化和智能分化
陳宣章陳瓏玥
2011。8。5。《新聞晨報》A29版文章《美國的貧富分化和智能分化》,作者是美國薩福克大學副教授薛涌。我讀後想到一些問題,提出來供大家研究。
薛涌說:“這反映了美國社會一個深刻的矛盾:“不僅貧富分化加劇,智能分化或者說教育分化也在加劇。如果說貧富分化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教育分化則是所謂‘起跑線’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更可怕。”“美國的教育條件其實相當好。一流人才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當然就更加一流了。但是,‘失敗文化’養育出來的生活態度,則是義務教育乃至大學很難扭轉的。美國的精英非常聰明勤奮,不停地創造,昨天是互聯網,今天是iPhone、Facebook。但是,論者指出,這些產業利潤極大,創造的就業則不多,使得財富更加集中。草根越來越被甩在後面。”“美國的困境,給中國提供了寶貴的前車之鑒——矯正貧富分化要趁早。如果動手晚了,等形成世代貧困再想辦法,那就難上加難了。”
人腦中神經元的數量是已知的,大約為1000億個,具有極大的信息貯存量。一個信息單位叫做比特,大約相當於一個單詞。人腦的容量有一百萬億個比特,這還是較為保守的估計。這一百萬億個比特,究竟有多大呢?它可以裝下全世界所有圖書館的藏書內容。何況人類還有潛意識,有許多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微妙感覺和印象。
人腦的功能比現在任何最先進的電腦強大得多。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大腦智力研究所的一些專家認為,人的大腦功能實際上是無限的。實際上,普通一個人能夠表達出的信息量只是巨大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峰面。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象愛因斯坦那樣偉大的科學家,只用了自己大腦的三分之一的功能,而一般人則更少,絕大部分腦細胞仍處於“待業”狀態。而且人腦不同於機器,使用久了會有磨損,而是越用越好用,就象有人學外語,一旦掌握了一兩門外語,再學第三門和第四門就會容易許多。
那麼是什麼因素阻礙着我們充分利用大腦如此巨大的潛能呢?科學研究表明:一般來說,人腦的潛能只發揮了不到10%,而90%以上的潛在能力被浪費掉。
兒童生后一年內,神經結構和機能方面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是出生后發展最快的時期,腦重迅速增加近900克。3歲時增到1000克,7歲時為1280克,已接近成人的水平,7歲以後就非常緩慢了。少年兒童時期,特別是嬰幼兒階段,隨着大腦高速度發展,人的智力也在高速度發展,在這個年齡階段,如果環境豐富和教育訓練適當那將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教育如果失當,即不可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錯過了適當的教育時機,或措施方法不當,往往產生不良的後果,使兒童本來具有的發展潛能得不到充分實現。
近30年的研究表明,許多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們對青少年和嬰幼兒的心理發展水平估計過低,不相信學生們的學習潛力,採取粗暴的態度,硬性灌輸知識,從而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盧姆曾對近千名嬰幼兒進行跟蹤觀察,一直到他們成年,他得到一個引起教育界轟動的結論:5歲以前是兒童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他說,如果把17歲時,人所達到的智力水平定為100%,那麼出生后的前4年即可獲得50%,到8歲已獲得80%,從8歲到17歲僅獲得20%。布盧姆的“5歲前是智力發展的最快時期”及“7歲前獲得的智力佔80%”兩個結論引起了教育界的極大興趣和重視。可見一個沒有受到早期教育和環境豐富刺激的兒童,在學習上要比別的兒童吃力許多倍,那是因為他的部分腦細胞由於沒有使用而急劇老化,因而失去功能。
教育心理學家林崇德指出,中學階段,隨着年級增高,年齡增大,學生的智力水平不斷提高,“初中二年級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高中二年級是智力發展的成熟期。”初二基本上擺脫了小學生的智力特點,他們的思維形式從經驗型思維逐步向理論型思維發展,觀察力、理解記憶能力和創造想象力也在迅速發展。高二是智力發展的成熟期,它意味着智力的主要成分基本上趨於穩定,基本上完成了向高水平的轉化。有意識、有目的的觀察佔主導,有意記憶和理解記憶佔主導地位,理論型的抽象思維佔優勢,個人的智力品質已基本定型,智力的個體差異基本形成。
既然“美國的教育條件其實相當好”,為什麼教育結果會如此兩極分化呢?如果用簡單的“貧富分化”來解釋,好像並不完全。
教育分成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一個小孩的教育結果,是三方面的綜合結果,而小孩本身的心理狀態(持久的上進心、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其基礎。人才學研究指出:人才大多出在中等家庭。因為這種家庭環境有利於養成小孩的良好心理狀態。富裕家庭和貧困家庭都會破壞小孩的良好心理狀態。
薛涌說:“教育分化則是所謂‘起跑線’的問題。”這種“起跑線”是什麼?大多數家長認為是“重點學校”問題。其實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面的綜合。其中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同樣的學校,學生之間的差異也很大。當然,社會風氣的影響也很大。我們現在的義務教育到初中。但是,家長素質、教師素質、教育方法、社會風氣從來沒有把小孩的良好心理狀態放在第一位,都把“分數”放在首位。用“分數”衡量學生優劣、教師優劣、學校優劣。同樣,社會上衡量人才的標準在人場市場可見一斑:學歷、資歷。人力資源部門基本是選用奴才,而不懂人才。私人老闆寧用裙帶,搞親屬集團。學術界搞派系、門第。還有“同行是冤家”;寧用奴才、蠢材,不用人才……
許多富家子弟靠“錢”進重點學校,買文憑、學位,又有什麼用呢?世界上用錢能買到才能嗎?薛涌認為智能分化或者說教育分化是因為貧富分化,但是只能說智能分化和貧富分化有關,智能與財富並不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