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待得久了,就總會想着回家看看。看看家,也看看人。
很小時,還沒上學,離家是家常便飯,回家也就變得頻繁。那時對回家也沒什麼特別的概念,只是心裡想着該吃飯了,或者被母親大老遠跑來喝斥着趕回去。那時畢竟年幼,心裡最大的依靠就是母親了,永遠也不會擔心找不着回家的路。
後來開始上學了,增長了知識,對家的依賴竟也慢慢地減少了,回家的次數也在慢慢變化着。
小學時,學校離家近,每天都可以回家兩次。那個時候恐怕是極其厭惡學校的,最快樂的事莫過於放學后回家聞到廚房裡傳來陣陣香氣。最可怕的事卻也是考試考砸了后的回家。不過總歸來說,回家的感覺確是極好的。
到了初中,為了學習便利開始在學校寄宿,每周回家一次。那時常常會有想念家的感覺,每周放假后也是飛一般地奔向家裡,找回那熟悉的味道。同時,回家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拿零花錢。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才會稍微變得堅強些。
高中后,離家有些遠了,回家竟開始變得有些艱難,差不多每個月才回家一次。長大了,想念也就變成了傷感,傷感多了卻也會變得麻木。於是就這樣居然也變得開朗起來,慢慢對家減輕了依賴。與家的聯繫也開始藉助電話了,不過電話兩頭傳來的卻多是平淡的問候和一陣陣的沉默。那時回家卻主要是為了舒緩壓力,不經意間也會覺得父母嘮叨的多了。自然家裡的冷言冷語也就多了,不過最終都還是以淡淡的一頓飯結束。
最後到了大學,卻是跨越了不同的省份,回家的日子遙遙無期,每次還得大費周章,差不多半年甚至一年才回家一次。這個時候才發現對家的感覺竟是那麼強烈。每次回家都會想着怎麼樣怎麼樣,可一到了家裡還是變得不自主起來。人長大了,卻不懂得控制自己情緒,竟變得跟小時候一樣,還期冀着什麼。
每次回家總是充滿期待又帶着些懼怕,期待着家的變化,卻又怕找不到回家的路。事實證明,我的這些想法都是多餘的:家還是那個家,只不過人卻已不再是那個人了。
好男兒志在千里,四海為家。大丈夫欲成大器者,應不以家為念。我想說我確不是個好男兒,也不算得上大丈夫。不管以後如何,回家的路只有一條,我的家也只有一個,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