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又是甲午年。在一百年前的甲午戰爭中,腐朽的清帝國敗給了明治維新后的日本帝國。從上個甲午到現在,不斷有人提起這場戰爭。而關於這場戰爭,人們說得最多的就是北洋艦隊,黃海海戰。人們感嘆北洋艦隊悲壯的失敗,總結北洋艦隊落敗的原因。還有人感慨擊中日本旗艦彈藥艙的炮彈沒有爆炸,彷彿這顆炮彈炸了,北洋艦隊就能取得勝利。其實那隻不過是一個傳說而已。人們歌頌把軍艦撞向吉野的鄧世昌,這位甲午戰爭中最著名的英雄,中國眾多悲劇英雄中的又一位。總之這一百年來,甲午戰爭的焦點都集中在海上,在北洋艦隊身上。
甲午之戰主要敗在海上嗎?真實的歷史不是這樣的。甲午之戰首先是平壤戰役,在平壤之戰中,雙方人數相當。而在武器上,清軍擁有的五發步槍,遠勝於日軍的單發步槍。且憑藉堅城作戰,而日軍在野外,補給困難。清軍在這樣的形勢下,卻敗給了日軍,為什麼?因為將領貪生怕死,士兵戰鬥意志薄弱。可以說在平壤之戰中,日軍是靠了頑強的戰鬥意志戰勝了清軍。沒有平壤之敗,就沒有後來的戰爭。這和沒有九一八東北軍潰逃關內,就沒有後來的戰爭是一個道理。在平壤之戰中,也有一位英勇作戰,最終戰死的清軍將領。他就是左寶貴,而他的名字卻鮮為人知。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甲午之戰地面戰爭的忽視。
大東溝海戰之後。日軍在中國登陸。而懦弱的清軍在日軍登陸的十幾天中,竟沒有向日軍發動過一次攻擊。除了怯戰以外,清軍戰爭理念落後。總是憑藉炮台防守,被動挨打,缺乏積極主動進攻的思想。在後來的戰爭中,日軍攻下旅順,製造了旅順大屠殺。再後來日軍攻下北洋艦隊基地周圍的炮台,把炮口轉向停泊在港口的北洋軍艦,最終徹底消滅了北洋艦隊。
從以上可以看出,甲午戰爭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羸弱的清廷陸軍,根本就不是如狼似虎的日本陸軍的對手。甲午戰爭主要是敗在陸上,而不是海上。一百年來人們所關注的甲午海戰,雖然很具有戲劇性,很悲壯。其實不是甲午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而很少為人所道的陸地戰爭,才是甲午慘敗的關鍵。而甲午之敗,不是敗在武器上,而是敗在軍人的戰鬥意志薄弱,戰爭理念的落後,戰術思想的落後上面。全面正確的總結甲午戰爭,而不是片面的強調甲午海戰,強調北洋艦隊,對中國的未來有深遠的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