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第二次家長會校長講話稿
家長同志們:
大家好!今天上午,我們在這裡召開初一、初二學生家長會。今天參加會議的有:初一、初二全體家長,初一、初二全體教師,龍口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負責人、龍口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老幹部局局長呂昌余同志,龍口市教育體育局副局長、紀委書記趙立峰同志。首先,我代表實驗中學全體教職工,對各位領導、家長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各位領導、各位家長,你們能在百忙中抽出寶貴時間來參加會議,這是對孩子成長的關注和重視,更是對我們工作的莫大支持!在此,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這次召開家長會的目的,主要是針對學生現狀,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方針對策,徵求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同時取得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支持與配合,也希望各位家長能積极參与到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中來。
會議分兩個階段:
首先針對學生現狀,我們談談建議、做法;然後家長同志們到學生所在班級,聽取班主任及任課教師彙報,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希望我們在交流、溝通中,增進相互間的了解,從而在教育好孩子的問題上達成共識。
先談談孩子的現狀問題。
教育專家說,想成材必須具有有良好的品質。當代中學生性格不健全已經成為大家擔憂的問題。他們生活沒有目的,沒有目標,追求享受,不愛學習,不理解父母,不理解老師。當然,有些家長同樣不理解學生,有些老師同樣更不理解學生。這裡我首先想通過四篇文章,與家長探討一下怎樣教育孩子,怎樣才能使他們身心能得到健康發展。這四篇文章說的都是社會現實,我看了以後很有感觸,我覺得對家長、對老師、對孩子都有教育意義。所以,把這四篇文章中的三篇發給家長,其中《寫給街頭賣唱的父親》已發給學生,讓學生利用星期天回去寫出讀後感。
現在,我們先一同學一下《做人與處世》中的一篇文章——《英商為什麼不留家產》,看能不能給大家點啟示。
請初二副級部主任、初二政治教師曲煊遠同志宣讀《英商為什麼不留家產》。
呂校長:《英商為什麼不留家產》寫的是外國有錢人在一些方面,是怎樣教育孩子的。他們從小就培養孩子誠實、勤勞、謙虛的品德,和不畏艱難、艱苦創業的精神。所以外國孩子懂得追求,知道奮鬥。這種教育方法我覺得很好。其實,天下做父母的心是一樣的,都想多留一些財富給後代。但這個財富是什麼財富?是物質財富還是精神財富?我們拚命創造金錢財富,就是希望孩子能生活得更好一些。而我們的財富是有限的。要想孩子將來生活的好,就得先讓孩子們知道未來生活是自己的,父母不能跟他們一輩子,他們長大后早晚要離開父母,去闖自己的一片天地。那麼現在,我們就必須要教育孩子:努力學習,提高能力。這個學習和能力包括: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自立、學會關愛、學會感激;學會說:"謝謝";學會表達"對不起";學會尋找自己的榜樣;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獨立自強。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有付出才有所得、沒有付出就沒有所得的道理。這樣,孩子們將來才會用自己的勤勞雙手去創造財富,自食其力,過上好日子。如果我們只溺愛孩子,孩子只會貪圖享受,不思進取,又怎會成人成才?所以,家長同志們,與其讓孩子們將來面對生活不知所措,還不如讓他們現在就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存。但是,現在我們有些家長,為了滿足孩子的虛榮心、攀比心,給孩子買一些不需要的奢侈品,如手機、MP3等,這些都是不提倡的。學校也是禁止帶的。還有零花錢太多,這都不利於孩子們身心健康成長。 (零食、家長講伙房烤腸)
家長們,外國人主張多留德少留財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在中國,也有一位偉大的母親,她在臨終前留給孩子的又是什麼呢?從中又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請聽下面這篇文章——《富婆媽媽的遺願》。這篇文章是真人真事,04年10月中央電視台播放過報道,很是感人,後來我見過這篇文章,就將它收藏起來了。
請我校教導主任、教研室主任、初一語文教師崔芳同志宣讀《富婆媽媽的遺願》。
呂校長:這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母親。它講的是一位得了癌症的企業老闆,是怎樣教育不思進取的兒子,自主獨立,進行創業的故事。我想,她的遺願實現了:孩子經過一年的摔打、磨礪,終於真正長大成人。用孩子自己的話說:"經過這一年的磨練,不僅鍛煉了我的意志,也增長了我的社會經驗,我相信自己能成功。"我們看,這個孩子其實已經成功了。這說明什麼?說明對孩子適當的摔摔打打不是件壞事。而我們在座的家長有誰捨得這樣教育孩子,把孩子攆出去自己尋找活路?有些家長對待孩子更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過分滿足孩子的願望,但孩子卻不領情,覺得父母這樣做是理所應當,自己享受起來也是心安理得。我們的孩子,和文中的孩子有些幾乎是同齡人,但能夠體諒父母、胸懷大志的有幾人?能夠吃苦耐勞、自立自強的有幾人?這裡,我不是說,非得讓孩子們過艱苦的生活,而是讓孩子們懂得生活的殘酷,創業的艱辛,父母的不易。有意識的培養孩子們的挫折體驗,使他們懂得什麼是自立,什麼是責任;懂得感激父母恩。從而樹立遠大目標,培養努力拚搏、奮發圖強的精神。現在我們孩子最缺乏的是責任心:對自己不負責任,對家庭不負責任。又怎麼能談得上對社會負責?
文中的媽媽是偉大的,在教育孩子方面給我們做出了表率。
這篇文章同樣是真人真事。99年底、2000年中央電視《中國青年報》等相繼編輯轉載報道過。
請我校語文教研組長、初二語文教師紀愛華同志宣讀《寫給街頭賣唱的父親》。
呂校長:不瞞大家,每次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都會感動得掉淚。有誰說,這位父親不偉大?!家長同志們,對於貧窮,我們應該是什麼態度?文中的父親人窮,卻志不短!他意志堅強而又深明事理,人卑微,心卻不卑微,正是因為他的百折不撓、堅忍不拔,才成就了一位清華學子。可見,在貧困的環境中,如果家長能坦然面對,並且充滿自信,積極進取,孩子也會如此。正如文中的小偉,為什麼生活在這樣一個貧窮的家庭里,卻這樣自信,而且意志堅強,"窮"出了直面人生的勇氣和本事?關鍵在於家長的態度。我國有句老話說得好:自古少年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經過磨難的孩子,在任何群體中都會表現得非常自信,既不嫌家貧,也不羨慕人家的財富。家長若是因為少幾個錢,就人前人後抬不起頭,孩子就會跟着自卑。
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窮"其實是一筆無形的財富。我們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為什麼他們能早當家?就是因為殘酷的社會現實促使他們自強不息,勇敢面對。而文中小偉的經歷是現在的孩子們沒有經歷過的。正是因為沒有經歷過、沒有吃過生活的苦,孩子們才不懂得珍惜生活,不懂得熱愛生活。相反,卻是心理承受力差,經不起家長、老師的批評,經不起同學間的小摩擦,更經不起生活的不如意。
家長同志們,我們學習這篇文章的意思,不是提倡越窮越光榮,也不是說越窮越能出人才,而是希望生活在優越環境中的孩子們心靈能受到觸動:比起小偉,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做事?或者能從中悟出點道理:如何對待貧窮、如何對待父母?能否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同時,當我們家長也面臨這樣的困境時,是否也能從文中的父親身上得到借鑒?(沂南一中)
家長同志們,現在,社會進步了,可是問題孩子卻多了,有個性的孩子也多了。為什麼問題孩子多了?這不能完全怪孩子。怎麼教育?在五中……談兩個事例:一是任恆溪,二是郭苗苗。苗苗給我寫了一封信,這封信我一直保存着,沒事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看,現在讀給大家聽聽,看我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孩子,也有這樣的學生?如果有,我們該怎樣做?
請初一政治教師田家榮同志宣讀《郭苗苗寫給校長的一封信》。
呂校長:家長們,平時大家是否有這樣的感覺:孩子逆反心強,容易與老師、家長形成對立心理。怎樣對待這樣的孩子?我常常聽到家長、老師抱怨:現在的孩子是越來越難管了。我想問問大家:你了解孩子真正在想什麼嗎?知道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嗎?為什麼不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為什麼不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聽聽孩子的要求?我們有時候,只是一味的埋怨孩子,教育孩子時心急氣躁,孩子考試沒考好,就批評訓斥,孩子有了點成績,就給與重賞。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一味的要求、強迫孩子實現,不尊重孩子,這對孩子心靈是一種摧殘,會導致許多悲劇的發生。家長們,老師們,時代不同了,我們也要及時調整教育教學方法,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走進孩子的內心,真心跟孩子溝通。我跟老師講:要時刻牢記兩個"假如":今天我再重申一下,家長們是否也可以借鑒一下這兩個"假如".這兩個假如就是:假如被批評、被教育的學生是你自己,假如被批評被教育的孩子是你自己的孩子,那麼,你需要老師講的話語是什麼樣的話語,你需要老師做的方式、方法是什麼樣的方式、方法?咱們要用換位思想,用耐心、細心、恆心去理解學生,去關愛學生。多一些理解和寬容,多一些疼愛和嚴格。要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用豐富的知識素養來熏陶學生,用高超的育人藝術來征服學生。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做讓學生喜歡、受學生尊敬、被學生愛戴的好老師。咱們說過多次,作為一名合格的老師,不用說做一名優秀老師,需要你具備若干素質,不管需要一千還是一萬個素質,首先也是必須的,就是具備學生喜歡你的素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這比說教打罵強一百倍。
各位家長,在新形勢下,要想讓孩子成為未來社會需要的成功者,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我們可以代替孩子做事,但是代替不了孩子成長,我們不能滿足於準備好一切去迎接孩子,而應該讓孩子準備好一切去迎接未來!為他們四十歲做好準備,為將來在家庭中的位置置換做好準備。不求全體學生有一樣的規格,但都要合格;不求每位學生有一樣的發展,但都要發展。
家長同志們,我們的目標是統一的,願我們齊心協力,把我們的學生,您的孩子,培養成人格健全、學習勤奮、身體健康的優秀人才、合格人才。為將來升學、就業、踏上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還有很多情況想跟大家深入探討,鑒於時間關係和各年級、各班的差別,不能一一綜述,第一段內容就到這裡。下一段進教室,老師與家長面對面交流、溝通。
最後祝願各位領導、各位家長、各位教師及我們的家人:身體健康,心情愉快!
對大家的到來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謝!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