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演講稿>導遊詞>煙台蓬萊閣景區導遊詞

煙台蓬萊閣景區導遊詞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大勢至菩薩,之所以稱為"大勢至",據說,在他出行的時候十方土地都為之震動,所以得名。他是一位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的菩薩,但是他的名氣卻遠不及觀世音,儘管大勢至菩薩在中國受到冷落,但在日本卻受到廣泛崇拜。日本佛教中,有觀世音和大勢至接引善人靈魂送歸凈土的說法。所以在公元1192--1333年這一時期,隨着佛教凈土學和凈土真言的傳播,日本對大勢至的信仰頗為流行。他手拿蓮花,意為"凈土".

  旁邊供奉的是十八羅漢,是佛的一群高足弟子。羅漢是梵文阿羅漢的簡稱。和尚經修行,取得正果后,便可以成為羅漢。他們是奉佛主之命到世間拯救眾生的,常住世間不涅 (不進行生死輪迴)。中國佛教中經常提到的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以及五百羅漢等等。(羅漢原來指的是原始的小乘佛教所達到的最高成就。據說,一個佛教徒修行,可能達到高低不同的四種成就,每種成就就叫一個果位。這四種果位是: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有點類似現在的學位,阿羅漢果就好像今天的最高學位,修成這個果位的和尚,就算是功成名就了,永遠也不會再投胎轉世遭受生死輪迴之苦了。得到此果的人就稱為阿羅漢。)

  "蓬 "圓形牆門:這個" "(kǔn)字指的是宮中的小路。蓬萊既然是一處仙界,這裡的"蓬 "二字便毫無疑問指的是仙宮中的路了。裡面的門額上書有"勝境"二字。

  萬民感德碑亭:這是萬民感德碑亭。清朝康熙皇帝曾降旨普免田賦一年,登州官吏以百姓感恩的名義,建起了這座碑亭。原碑早已毀壞,只剩下碑座,這座石碑是1995年重立的。碑亭為木石結構,式樣為八角十六柱,拱頂飛檐式。

  丹崖仙境坊: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丹崖山並不高,但是因為它有了仙人的傳說和仙境的美稱,便名揚天下了。道教的求仙、尋仙和修仙,從一開始就與海中的神山聯繫着。方士們很早就從事着去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覓取不死之葯的活動,並且慫恿帝王也去從事這類活動,三神山傳說的擴展,又引出了十洲三島的仙境。在凡界人間,被稱為道教勝地的主要有"三山、五嶽、洞天、福地",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就是道教勝地中的三山之一——蓬萊。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丹崖仙境坊,原來叫"丹崖勝境坊",是木質結構。清光緒末年被毀壞,民國初年修復后,改名"丹崖仙境坊",后又被毀壞,這是1981年下半年修復的。"丹崖仙境"四個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來蓬萊閣時題寫的。

  因為蓬萊閣坐落在丹崖山上,這裡的石頭是紅褐色的,所以稱為"丹崖".丹崖山古稱蓬萊島。自從有了三神山的傳說,在我們漢語的詞彙中,"蓬萊"二字便成了仙境的代名詞。蓬萊閣是建造在仙島丹崖之上的,所以便成了仙境的象徵。(這個牌坊是蓬萊閣上標誌性比較強的一個建築物,大家可以在此攝影留念。江澤民等國家領導人都曾在這裡留過影。)文山李啟垣在蓬萊閣上留下一副楹聯寫道:"眼前滄海難為水,身到蓬萊即是仙"."神仙"二字是蓬萊有別於其它旅遊勝地的主要特色,也是蓬萊旅遊叫得響的品牌,神仙的超脫與逍遙,自然是很具有魅力的。要做神仙之游,非蓬萊莫屬。

  顯靈門:進入仙境自然有神仙顯靈,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顯靈門。顯靈門是天后宮的宮門。天后宮里供奉的是海神娘娘,過去漁民最崇敬的就是海神娘娘,常來這裡祈禱海神娘娘保佑出海平安無事。

  按照最佳遊覽路線,我們先往西走,到龍王宮去參觀一下。

  龍王宮:龍王宮是蓬萊閣建築群中最西端的一個單體。這裡供奉的是傳說中的四海龍王之首東海龍王敖廣。古時候,漁民們駕一葉小舟行駛在風浪里,安全得不到保障,自然就容易把福禍安寧和神靈聯繫起來,於是,這籠罩着仙氣的丹崖山便被漁民派上了用場。唐代,漁民們便在丹崖極頂(即如今主閣的地方)建起了龍王廟。北宋嘉 六年,登州郡守朱處約見這裡山高海闊,景緻很美,便把龍王宮西遷,在龍王宮原址修建起巍峨壯觀的蓬萊閣供州人遊覽。為了不與漁民的信仰相悖,在建閣時朱處約還耍了一點心計,他在《蓬萊閣記》中說,五穀豐登,非人力所及,而是海神的恩賜,由於原廟址地勢高峻,祭祀有所不便,所以將龍王宮遷到如今這個地方。

  龍王宮的佔地面積為2117平方米。這裡是龍王宮的前殿,裡邊供奉的是龍王的兩位守門大將,東為定海將軍,西為靖海將軍。

  傳說龍王能潛入海底,騰於天空,興雲布雨,印證了古人屈服於驚濤駭浪、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因此造出一個能夠降服自然力的神物。古人希望有神龍存在,更希望神龍能體恤人間的苦衷,給世人以救援。因此,最先尊崇龍王的正是那些出沒風浪里的漁民和漂洋過海的船家。蓬萊沿海民俗,農曆正月十三為漁燈節,至今每年的這一天漁民們都敲鑼打鼓、鳴放鞭炮、載歌載舞,到海邊為龍王送燈。

  這裡是龍王宮的正殿。請看這副楹聯:"龍酬丹崖所期和風甘雨,王應東坡之禱翠阜重樓。"上聯是說漁民們在丹崖山上供奉龍王,期望能得到它的保佑,海無颶風、漁民平安、風調雨順。下聯是說蘇東坡曾到登州任過五日知州,以看不到海市蜃樓而感到十分遺憾,於是向東海龍王做了祈禱,龍王體念蘇東坡的心情,終於顯靈,第二天蘇東坡果然見到了海市。此對聯又給龍王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唐天寶十年正月(公元751年),玄宗皇帝給四海龍王加了封號,東海廣德王、南海廣利王、北海廣澤王、西海廣潤王,從此這龍王廟便又名東海"廣德王祠"了。

  請看中間端坐的是東海龍王敖廣。他身邊站立的是八位站官。東邊第一位是巡海夜叉,他負責夜間在海上巡邏,發現情況,就及時向龍王彙報。第二位是千里眼,顧名思義,他一眼能望到千里之外。後面兩位是我們熟悉的雷公和電母。西邊第一位站官是趕漁郎,他負責把海中的魚趕到一起供漁民捕獲。第二位是順風耳,與對面的千里眼是兄弟倆。第三位是風神婆,肩背風口袋,手一松便能狂風大作。第四位是雨神,只要他用柳樹枝蘸一下葫蘆里的水撒向人間,便會下起綿綿細雨。八名站官分工明確,各負其責,聽命於龍王的調遣。

  後面還有龍王宮的後殿。過去這裡有龍王的木雕像和龍王出行的步輦、儀仗,那是人們為了求雨所設的。古時候人們遇上酷旱,便到這裡頂禮膜拜,然後頭戴柳條帽高呼"求大雨,求大雨!"抬着龍王的木雕像走街串巷,走到哪裡兩邊住戶都要端水潑灑,討個吉利。人們求雨說來也十分有趣,若酷暑天旱,屢求不應,人們便把龍王爺抬到烈日下曝晒。據說,曬到他受不了的時候,他就會興雲布雨了。

  子孫殿:這是古時候求子求孫的地方,請看子孫殿門上的匾額"熊羆賜夢",取之《詩經小雅·斯干》篇,篇中有這樣的句子,"吉夢維何,維熊維羆","維熊維羆,男子之祥",意思是什麼是吉夢?是熊是羆,只有熊羆才象徵著男子的吉祥。熊羆是兇猛的野獸,象徵著勇敢的武士。因此,"熊夢"或"熊羆入夢"為祝人生子的吉祥語。

  這裡供奉的是送子娘娘。過去,人們喜歡多子多孫,所以那些嫌兒子少的和沒有兒女的便到這裡向送子娘娘許願,祈求多生兒子或者生個好兒子。現在實行的是計劃生育政策,所以這裡就成為無子求子、有子求平安的地方。傳說蓬萊神山上住着一位麒麟神,專供送子娘娘調遣使用,為人間送子送女。民間流傳着麒麟送子的故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娶顏氏時歲數已經很大了,為了生個好兒子,他們常到曲阜城東南尼山祈禱。這天夫婦兩個剛祈禱完畢,向山下走去,忽聽天空一陣樂鼓齊鳴,從空中飛來一隻玉麒麟,口銜玉帛,上寫"天遣魁星下凡".稍傾顏氏一陣腹痛不久便生下了孔子,玉麒麟又飛回了蓬萊神山。當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送子娘娘身邊還供奉着眼光娘娘和疹子娘娘,他們是保佑您的孩子心明眼亮、身體健康的。

  天后宮:現在我們來到了天后宮的前院。天后宮是蓬萊閣建築群中規模最大的建築單體,始建於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佔地面積為3000多平方米。

  戲樓:這一建築是戲樓,每年正月十六是天后宮廟會,人們在這裡演戲,向海神娘娘感恩,祈禱娘娘保佑平安。戲台兩側台柱上刻有對聯,上聯為:"樂奏鈞天,潮汐聲中喧島嶼".意思是這裡的鈞天廣樂演奏起來,使潮漲潮落的濤聲在島嶼中喧鬧。("鈞天"是"鈞天廣樂"的省說。)下聯為:"宮開碣石,笙歌隊里徹蓬瀛".意思是面對着天后宮的絕佳戲樓,笙竹管弦之聲響徹了蓬萊、瀛洲仙境。

  戲樓上有一橫額,上寫"觀止矣",即"嘆為觀止".意思是看了這裡的戲,別處的戲就不需要再看了。("觀止"二字取自《左傳》。據記載,魯襄公二十九年,吳王季札去魯國訪問,要求欣賞一下魯國歌舞,魯王答應了他的請求,演出了各種音樂舞蹈給他看,當季札看完一個舞蹈以後,對陪同的人說:"觀止矣,若有它樂,吾不敢請矣。"意思是說,我已經欣賞到最高境界的藝術了,雖然有別的舞蹈,我也不敢提出要看了。從此,"觀止矣"一詞便流傳下來。)

  坤爻石:戲樓兩側各有紅褐色巨石三尊,兩兩相對,象三台星座,三台星是星宿名,也叫三能星,屬太微垣(天區名)。《晉書·天文志》云:"三台天星,兩兩而居,西二星曰上台,次二星曰中台,東二星曰下台",為此清代大學者阮元命名此石為三台石,刻石嵌於天后宮前殿外壁上。阮元在清代官至湖廣、雲南總督,精於書法,善於金石,墨跡傳世不多,此隸書刻石極為珍貴。後來知府張 又因六石排列形式象易經中的八卦之一坤卦("爻"是易卦的基本符號,八卦的變化取決於爻的變化),所以稱它為"坤爻石".蓬萊閣是一處山體園林,"石為園之骨,水為園之脈".丹崖山上沒有天然水源,伴在一側的大海卻彌補了這一缺憾。作為"園之骨"的丹崖石,卻是混然天成的。這幾塊"坤爻石",是當年劈山建閣時特意留下作為點綴的。古人認為:天為乾,地為坤,男為乾,女為坤,所以這個名字也昭示着天后宮里供奉的是一位女性海神。

  這裡是天后宮的前殿。這兩位門神一是嘉應,一是嘉佑,是保護天後的神將,傳說他們都是天後在莆田湄州降伏的妖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