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演講稿>導遊詞>丹霞山導遊詞

丹霞山導遊詞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丹霞山導遊詞(一)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很高興能有幸陪同大家一起遊覽我們廣東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丹霞山,首先我先把丹霞山的概況簡要地給大家介紹一下。

  丹霞山座落於仁化縣城南約9公里處,距韶關市區56公里。丹霞山與南海羅浮山、博羅羅浮山、肇慶鼎湖山並列為廣東四大名山,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山均為紅色砂礫岩,遠眺全山,"色如渥丹,燦若明霞",因而又有人稱之為"紅石花園".它的地質岩層是由碎屑紅岩,礫石岩和粉狀沙岩所組成,含有鈣質,氧化鐵和少量石膏,呈丹紅色,是砂岩地勢的代表。這種地形和福建的武夷山、韶關的金雞嶺等同屬丹霞地貌。丹霞山古稱燒木佛舊地,又稱長老寨。據《廣東省通志》記載,丹霞山在殘唐五代時期已有佛教居士法雲在山上之錦石岩憩息,至南寧時期,有僧伽構造堂室,供奉佛像。明代末年(公元1645年),虔州巡撫李永茂、李充茂兄弟來山經營,開鑿石階修築關門,建造房舍,作為隱居之所,並更名為丹霞山。

  丹霞山主峰海拔409米,它與眾多名山相比遠不算高,也不算大,但它集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桂林之秀一身,具有一險、二奇、三美的特點。風景區劃分為上、中、下三層以及錦江風景區、翔龍湖和有被譽為天下第一奇景的陽元山,上層是三峰聳峙;中層以別傳寺為主體;下層以錦石岩為中心。三百多年前澹歸和尚在丹霞山開闢別傳寺時,曾挑出12處風景,命名丹霞十二景:錦水灘聲、玉台爽氣、傑閣晨鐘、丹梯鐵索、舵石朝曦、竹坡煙雨、雙沼碧荷、乳泉春溜、累頂浮圖、虹橋擁翠、片鱗秋月。

  丹霞山一年四季無論晴雨早晚,都有不同的景色供遊人觀賞。早上,可以在丹霞山看到日出的奇觀和滔滔雲海;晚上,可以看到絢麗的晚霞和恬靜的夜色。雨天,極目遠眺,使人胸懷開闊,萬慮頓消。至於春夏秋冬,四時景色的奇妙,則只有身歷其境者,才能體會到。

  一進入丹霞山風景區,迎面是丹霞門樓,門樓金壁輝煌,牌坊上刻有全國人大副主席習仲勛所題的"丹霞山"三個大字。沿上山小道至半山亭前,左轉往錦石岩方向,先見一石岩,上接峭崖,下臨深壑,形勢險要,有如關隘。北宋時,佛教居士法雲攀幽緣至此流光溢彩為此處的景緻所陶醉,便駐足憩息,並讚歎曰:"半生都在夢中過了,今日終覺清虛。"後來將此處稱為"夢覺關".這石岩雖僅丈把寬,但極端整,形狀猶如佛龕。踞其上可一睹腳下錦江、頭上雲石之風采。過夢覺關不不遠即見一處風化的岩洞,上面刻有"幽洞通天"四個大字。這裡竹篁掩映,綠樹婆娑,洞前有一塊小坪,下臨昔日的錦石尼庵山門,可俯瞰碧水,聆聽灘聲,在這稍作休息后就可以循洞探幽了。

  從幽洞通天向前約1000米,迎面一座山崖倚天矗立,山崖自上而下劈開一條窄縫,長200米,高40多米,寬才1米左右,最窄處僅0.7米,成為從幽洞通天到錦石岩的一條奇險小徑。從這走過只覺兩側絕壁聳立,勢欲傾到,仰視蒼穹,唯存長天一線,長在兩邊崖縫的灌木枝葉竟然參差交錯,不時有岩鷹,疾若流星,更增添了這裡的神秘氣氛。

  在丹霞山眾多的岩洞中,錦石岩最為吸引遊人,它因石壁五色間錯,四時變態而得名。錦石岩是丹霞山開發最早的地方,至明成化年間,此處僧人遍植松杉,並建構起伽藍堂廊房和寺庵。站在錦石岩洞口,向外可以看到一道飛泉從天而落,在陽光折射下猶如彩虹飛舞,這就是丹霞新十二景之一的"錦岩飛瀑",瀑布名叫馬尾泉,古稱"龍尾泉".泉水源頭在海螺峰右邊的山澗中,流出地表后,從錦石岩上面的山頂上飛瀉而下,形成200多米長的懸泉瀑布。錦石岩是由前後四個岩洞連成一體,分別叫千聖岩、祖師岩、伏錦岩飛瀑虎岩和龍王岩。其中以伏虎岩為最大,深有20多米,高約4米,可容數百人。在洞內原供奉着五百羅漢像,可惜在文革期間被破壞,1981年重修毀壞的佛像,並新塑了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趙朴初先生有詩讚曰:"有朋自遠是何緣,錦江人到錦江邊;摶泥選像無疲厭,馳想敦煌嘆昔賢".與伏虎岩緊靠的龍王岩,洞的內壁有一條岩石皺起象蜂房形的紋絡,狀如鱗甲,時隱時現,長數十米,就象一條鱗甲鮮明的巨龍穿插纏繞於岩洞中。這些維妙維肖的"龍鱗",其表面附生着一種微生物,可隨氣溫和濕度的變化而變換着赤、橙、黃、綠的顏色,顯得斑駁陸離,十分神秘。此處就是丹霞山古十二景之一的"片鱗秋月",也稱作"龍鱗片甲".

  看過錦石岩之後,沿原路往回走,過半山亭右轉,迎面藍天只剩一線,兩旁峭壁筆立,在峭壁之間修有一關門,其險無比,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然而當你回身遠眺時,如帶的錦江在參錯排列的諸峰之間蜿蜒,又是一番情趣。

  步入中層風景區首先到達的就是嶺南有名的別傳寺。別傳寺原建於明末清初,明朝遺臣原江西贛州巡撫李永茂及其弟等人,為避亂世,花了100多兩銀子買下丹霞山作隱居之地,並鑿石為階,鋪路架橋,建築房舍,還將各處岩洞壘石隔成房間以供居住,使這個昔日偏僻的山溝逐漸興盛起來,後來竟成了明朝遺老遺少避亂的世外桃源。不久,李永茂去世,其弟李充茂去廣州海幢寺見到明末抗清義士澹歸和尚,將丹霞山捐出,請澹歸到丹霞創建寺院。澹歸到丹霞山後,一面根據丹霞山的地形特點設計了營造圖,一面四齣活動籌集營建的資金和物資。在澹歸和尚及其弟子們的苦心經營下,終於建成了一座頗具規模的寺院,取"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意,名別傳寺,成為當時嶺南十大叢林之一。

  丹霞山導遊詞(二)

  丹霞山座落於仁化縣城南約9公里處,距韶關市區56公里。丹霞山與南海羅浮山、博羅羅浮山、肇慶鼎湖山並列為廣東四大名山,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山均為紅色砂礫岩,遠眺全山,"色如渥丹,燦若明霞",因而又有人稱之為"紅石花園".它的地質岩層是由碎屑紅岩,礫石岩和粉狀沙岩所組成,含有鈣質,氧化鐵和少量石膏,呈丹紅色,是砂岩地勢的代表。這種地形和福建的武夷山、韶關的金雞嶺等同屬丹霞地貌。丹霞山古稱燒木佛舊地,又稱長老寨。據《廣東省通志》記載,丹霞山在殘唐五代時期已有佛教居士法雲在山上之錦石岩憩息,至南寧時期,有僧伽構造堂室,供奉佛像。明代末年(公元1645年),虔州巡撫李永茂、李充茂兄弟來山經營,開鑿石階修築關門,建造房舍,作為隱居之所,並更名為丹霞山。

  丹霞山主峰海拔409米,它與眾多名山相比遠不算高,也不算大,但它集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桂林之秀一身,具有一險、二奇、三美的特點。風景區劃分為上、中、下三層以及錦江風景區、翔龍湖和有被譽為天下第一奇景的陽元山,上層是三峰聳峙;中層以別傳寺為主體;下層以錦石岩為中心。三百多年前澹歸和尚在丹霞山開闢別傳寺時,曾挑出12處風景,命名丹霞十二景:錦水灘聲、玉台爽氣、傑閣晨鐘、丹梯鐵索、舵石朝曦、竹坡煙雨、雙沼碧荷、乳泉春溜、累頂浮圖、虹橋擁翠、片鱗秋月。

  丹霞山一年四季無論晴雨早晚,都有不同的景色供遊人觀賞。早上,可以在丹霞山看到日出的奇觀和滔滔雲海;晚上,可以看到絢麗的晚霞和恬靜的夜色。雨天,極目遠眺,使人胸懷開闊,萬慮頓消。至於春夏秋冬,四時景色的奇妙,則只有身歷其境者,才能體會到。

  一進入丹霞山風景區,迎面是丹霞門樓,門樓金壁輝煌,牌坊上刻有全國人大副主席習仲勛所題的"丹霞山"三個大字。沿上山小道至半山亭前,左轉往錦石岩方向,先見一石岩,上接峭崖,下臨深壑,形勢險要,有如關隘。北宋時,佛教居士法雲攀幽緣至此流光溢彩為此處的景緻所陶醉,便駐足憩息,並讚歎曰:"半生都在夢中過了,今日終覺清虛。"後來將此處稱為"夢覺關".這石岩雖僅丈把寬,但極端整,形狀猶如佛龕。踞其上可一睹腳下錦江、頭上雲石之風采。過夢覺關不不遠即見一處風化的岩洞,上面刻有"幽洞通天"四個大字。這裡竹篁掩映,綠樹婆娑,洞前有一塊小坪,下臨昔日的錦石尼庵山門,可俯瞰碧水,聆聽灘聲,在這稍作休息后就可以循洞探幽了。

  從幽洞通天向前約1000米,迎面一座山崖倚天矗立,山崖自上而下劈開一條窄縫,長200米,高40多米,寬才1米左右,最窄處僅0.7米,成為從幽洞通天到錦石岩的一條奇險小徑。從這走過只覺兩側絕壁聳立,勢欲傾到,仰視蒼穹,唯存長天一線,長在兩邊崖縫的灌木枝葉竟然參差交錯,不時有岩鷹,疾若流星,更增添了這裡的神秘氣氛。

  在丹霞山眾多的岩洞中,錦石岩最為吸引遊人,它因石壁五色間錯,四時變態而得名。錦石岩是丹霞山開發最早的地方,至明成化年間,此處僧人遍植松杉,並建構起伽藍堂廊房和寺庵。站在錦石岩洞口,向外可以看到一道飛泉從天而落,在陽光折射下猶如彩虹飛舞,這就是丹霞新十二景之一的"錦岩飛瀑",瀑布名叫馬尾泉,古稱"龍尾泉".泉水源頭在海螺峰右邊的山澗中,流出地表后,從錦石岩上面的山頂上飛瀉而下,形成200多米長的懸泉瀑布。錦石岩是由前後四個岩洞連成一體,分別叫千聖岩、祖師岩、伏錦岩飛瀑虎岩和龍王岩。其中以伏虎岩為最大,深有20多米,高約4米,可容數百人。在洞內原供奉着五百羅漢像,可惜在文革期間被破壞,1981年重修毀壞的佛像,並新塑了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趙朴初先生有詩讚曰:"有朋自遠是何緣,錦江人到錦江邊;摶泥選像無疲厭,馳想敦煌嘆昔賢".與伏虎岩緊靠的龍王岩,洞的內壁有一條岩石皺起象蜂房形的紋絡,狀如鱗甲,時隱時現,長數十米,就 象一條鱗甲鮮明的巨龍穿插纏繞於岩洞中。這些維妙維肖的"龍鱗",其表面附生着一種微生物,可隨氣溫和濕度的變化而變換着赤、橙、黃、綠的顏色,顯得斑駁陸離,十分神秘。此處就是丹霞山古十二景之一的"片鱗秋月",也稱作"龍鱗片甲".

  看過錦石岩之後,沿原路往回走,過半山亭右轉,迎面藍天只剩一線,兩旁峭壁筆立,在峭壁之間修有一關門,其險無比,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然而當你回身遠眺時,如帶的錦江在參錯排列的諸峰之間蜿蜒,又是一番情趣。

  步入中層風景區首先到達的就是嶺南有名的別傳寺。別傳寺原建於明末清初,明朝遺臣原江西贛州巡撫李永茂及其弟等人,為避亂世,花了100多兩銀子買下丹霞山作隱居之地,並鑿石為階,鋪路架橋,建築房舍,還將各處岩洞壘石隔成房間以供居住,使這個昔日偏僻的山溝逐漸興盛起來,後來竟成了明朝遺老遺少避亂的世外桃源。不久,李永茂去世,其弟李充茂去廣州海幢寺見到明末抗清義士澹歸和尚,將丹霞山捐出,請澹歸到丹霞創建寺院。澹歸到丹霞山後,一面根據丹霞山的地形特點設計了營造圖,一面四齣活動籌集營建的資金和物資。在澹歸和尚及其弟子們的苦心經營下,終於建成了一座頗具規模的寺院,取"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意,名別傳寺,成為當時嶺南十大叢林之一。

  別傳寺自建成后曾幾經遭受兵劫和火災,許多殿宇僅存遺迹。1980年,本煥禪師到寺住持,重建了別傳禪寺,其中包括大原省長葉選平在別傳寺雄寶殿、天王殿、鐘樓、鼓樓、禪堂、念佛堂、三聖殿、觀音堂菩提精舍、客堂、齋堂、老人堂以及僧舍等十多座建築。這些建築背靠長老峰,而對雲海,前後相聯,左右對稱。整個建築群紅牆黃瓦,斗拱飛檐,輝煌而又不失莊嚴。別傳寺於1984年農曆四月初八開光,全國佛教協會趙仆初會長於1986年春來訪時,賦七律《丹霞山贈本煥和尚》云:"群峰羅列似兒孫,高坐丹霞一寺尊;定力能經桑海換,叢林尚有典型存。一爐柏子參禪味,七碗松濤覓夢痕;未得遍行堂集看,願將半偈鎮山門。"  每當別傳寺的僧人早晚功課及佛事之時,鐘鼓齊鳴,磬魚同響,梵吹這音瀰漫半山。此般景象無論古今丹霞十二勝景中,均列此一景,古稱"傑閣晨鐘",今言"別傳梵吹".

  傑 閣 晨 鍾[清]范秉秀逼天高閣絕囂塵,乍聽疏鍾耳一新。鯨吼龍吟真似幻,山鳴谷應幻猶真。五更夢裡虛無境,六十年人汗漫身。長老峰前敲月落,教人獨起立清晨。

  出別寺便可看到不遠處有一大樹,枝葉婆娑。走近細看,可辨清樹榦一里一外,是兩棵不同科目的樹相互依存着。它們枝葉交錯不分彼此,但又各現姿容,好象久別重逢的情人,互想擁抱着站立在幽靜的山谷間。古人有詩云"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可見前人以鴛鴦名此樹,不無道理。那這不同科目的樹是怎麼連在一起?你又知道答案嗎?  雙池碧荷,原稱雙沼碧荷,為丹霞古十二景之一。位於中層風景區右側,這裡有3米高的巨石崛起,形似平台,平台上鑿有兩個石池,一大一小,猶如兩面明鏡,所以又有人稱它為雙鏡池。古時池中曾有一種名貴的荷花,錦邊蓮,其花白瓣紅點,中含淺碧,是稀有名貴的品種。

  丹霞山的石峽僅此一處,是登山頂所必經之路。這裡石裂為二,形如合掌,中間露出一峽道,高達數丈。峽內幽暗時有如昏暮,仰視只見天光一線,從峽頂斜射而入。其景觀之奇特,完全是天造地設。從石峽中攀登而出便是二關門,它皆以方石築成,狹隘僅可通人,這裡下臨石峽,上望霞關,古人所言"一卒當關,萬夫莫敵",可為二門關寫照。

  由丹霞山的中層到上層,本無道可通,後人在二關門后的懸崖峭壁上開鑿石階,並在旁邊安上鐵索鏈,才成為通道。這裡是一處裸露的紅岩峭壁,兩旁空曠,無所依傍,百丈丹崖直下澗底。站在丹梯之上,儘管能縱目如簇的翠峰、似練的錦江,卻令人目眩心悸,不敢在此久滯連。在丹梯的右下方石壁上鐫刻着"宜若登天"四個大字,形象地道出了此處的險景。

  丹梯鐵索的上端是霞關,舊稱海山門,為登山踏的唯一隘口。它採用丹霞山的紅色砂岩砌就,高2.5米,寬3米,關門狹窄僅0.8米。這一路上穿石峽,過二關,攀丹梯鐵索,一處險於一處,最後出得霞關,就到達上層風景區了。

  在上層風景區最南端,有丹霞山的觀日亭。它在長老峰之頂,觀日亭分上下兩層。有人說過,在丹霞山觀日出絕不下於在黃山蓮花峰觀日出。也有人盛讚:"游盡日出風景地,獨有丹霞日出美。"如果遇上天氣不好,在東方天際,雲層涌動之處,一片淡橙色的霞光隱隱泛起。驀然,一條秀眉般微彎狹長的光帶出現,接着是無限的紅波由天外鋪來,這時太陽慢慢升高着,如一顆滾賀的火球,忽浮忽沉,歷經兩三次起落後才繼續往上升騰。

  有的朋友曾慨嘆,幾次上丹霞山都看不到日出,這是因晴雨不常,要靠碰得巧。即使有日出,壯觀與否也要取決於季節及天氣。一般來說,夏末和秋冬季節較為適宜,最好是前一天下午下了點小雨,接着天晴,第二天薄霧繚繞,那可是觀賞壯觀日出的難得機會了。

  螺頂浮屠位於海螺峰的峰頂。"浮屠"是梵語"佛陀"的譯音,有人用它來稱佛教供奉佛骨、佛像或收藏佛經、保存僧人遺體的建築物,一般稱為"塔",這座丹霞山上的則是舍利塔。螺頂浮屠建於清康熙六年,為正方形紅岩板石結構,由祭坪、基座、塔身三部分組成。祭坪用石板鋪就,四面設有供台,四周雕石為欄杆;塔身四層,高8.37米,四角立石柱。這座塔的建築頗具規模,是別傳寺鼎盛時期的佐證。

  在海螺峰龍王岩前,有一丹霞古十二景之一的乳泉春溜。乳泉又稱石乳泉,泉水自岩下汩汩而出,清冽甘甜,滑如石乳。清代順治年間,仁化有一讀書人,叫劉松濤,在此攻讀詩書,見甘泉清爽,即鑿井兩口。李永茂買下此山後,他的侄子李經宇隱居於此,依岩建造樓閣,取名"龍王閣",並築亭護井,點綴松篁,使這裡的風景別具神韻,成為丹霞古十二景之一。可惜年長日久,昔日亭閣已全傾圯,僅剩二井盈盈,清泉依舊。如逢春日,泉流洶湧,瀉下深澗,潺緩有聲,令人發思古之幽情,嘆天地之靈氣。位於海螺峰與寶珠峰中間背山谷有一條4米長的巨石,該石勢如長虹,又平整如橋面,是由海螺峰去寶珠峰的唯一通道。"橋"的兩側,一邊下臨深壑,一邊連着山崖。連山崖的一邊,篁竹繁生,清幽奇秀。此處又是觀看日出的好地方,儘管角度不同但與長老峰觀日出仍有異曲同工之妙。

  由"虹橋"繼續往東行,有一片松林,如海如雲。山風徐來,林海松濤嘩然作樂,時兒像海潮驟來,萬馬奔騰;時兒又象輕歌曼舞。在這裡聆聽大自然的天簌,會使你煩念頓消,超塵脫俗而心境愉悅。舵石朝曦位於寶珠峰的北端,是本山的最高點。丹霞山本體山峰的形狀宛如一艘巨輪,泊於錦江之畔。寶珠峰在船尾,峰頂東南端崛起一塊紅石,就象船舵一般,因此得名"舵石".每當旭日東升的時候,這裡金光璀燦,朝霞似錦,一草一木,一石一岩都反射出金紅色的光彩,十分壯麗。

  錦江的名字美麗,然而它的景色更加美麗。錦江水源於江西崇義縣仙人嶺,蜿蜒百里經仁化縣城而來,繞丹霞山向南流入湞江。一路奔流於山嶺之間,兩岸的山峰在綠水中印下了身影。丹山碧水,相互映照,景色非常迷人。到丹霞山旅遊,如果僅公僅登山遊玩,而沒有遊覽錦江,那麼你的流程只能算是完成了一半,將是萬分遺憾。游錦江可在山腳的碼頭乘坐遊船,在遊船上的船工會沿途給你介紹江上和江邊的美妙景色。

  碧海龍吟為丹霞新十二景之一。1984年在右側的山谷靠錦江處修築了一個人工湖泊,名為碧湖,湖面寬137畝,庫容量達58萬立方。這個人工湖泊形如一彎新月,湖水浩淼,波光粼粼,在碧若玉盤的湖面上倒映着丹霞山的秀美身姿。若駕一葉扁舟,於碧波中尋幽攬勝,傾聽那龍吟似的汨汨泉聲,自然可以令人生髮出萬般遐思。在溢翠賓館後面的錦江河上,有一條鐵索橋,是通往南岸錦園度假村的行人索橋,名為"九索橋",又稱"鵲橋".該橋建於1986年,橋長80米,寬2米多。由五條鋼索平行並列為橋身,上面鋪木橋作橋面,兩側各有兩條鋼索作為扶手。整個橋身就靠這九根鋼索連結在兩頭的橋墩上。遊人走在橋上,整條橋就會左右搖擺,但又絕對安本,可謂有驚無險。站在橋下仰視鵲橋,有如凌空飛彩練;站在橋上俯瞰錦江,則見碧水映長虹。這裡既是溝通錦江兩岸的交通要道,又是一景觀,被稱作"九索長虹".

  從小碼頭登上遊艇,看兩岸青山徐徐后移,聽"錦水灘聲"悄送情歌。船行100多米,左前方一山迎面而來,此山形狀恰似一隻大烏龜,龜頭、龜甲、龜尾,清晰可見,形神兼備。龜頭所向,正是丹霞山別傳寺的山門。待船至"龜尾"時,回頭再看,則只見"龜頭"徐徐縮進了龜甲之內,形象之逼真,動作之酷似,令人嘆為觀止。

  遊船再往前行,兩岸石岩千姿百態,水中礁嶼或藏或露,"打鼓洞"、"卧牛石"、"六指擒魔"等等奇石,不但造型逼真,而且都有一段離奇的傳說。江水澄清碧透,在淺水處,能見游魚悠悠擺尾,彩色的錦石耀眼生輝;水深處則江水濃如翡翠,將兩岸青山攝入江中。在如詩如畫的江岸長廊中,過沙灘,泛平湖,幾經曲折,遊船終於來到一抹平沙的車頭村。這裡是遊船的終點站,離出發點已有十幾里了。舍舟登岸,沿着沙灘可以尋覓玲瓏的錦石,可以在岸邊小攤購買丹霞還魂草。流波擷勝的流程定會使你獲得"千山依序入畫屏"的美好感受。

  在乘船游錦江而下四里處,左岸小山峰上有一座觀景亭。離船登岸,順石階上亭閣,四周景色盡收眼底。雲霧繚繞其間,使人如置身於仙山瓊閣之中,這裡便是丹霞新十二景之一的仙山瓊閣。向後仰看,只見丹霞山主峰猶如一艘巨輪乘風破浪,又似一隻高大的駱駝正在跋山涉水。向前眺望,姐妹峰婷婷玉立,脈脈含情,朝夕相處,形影不離;拇指峰猶如大地伸出"拇指",讚美秀麗的丹霞景色;茶壺峰亦十分逼真,有壺蓋、壺嘴,唯獨沒有茶壺把手。傳說古時候姐妹二人,熱情好客,爭着給遠方的賓客斟茶一不小心扯脫了壺把,香茶濺下錦江,香溢30里。在茶壺峰前後的燕岩、平頂寨又如一張茶几和一隻茶杯,與茶壺峰相映成趣。最遠處有一峰直立,形如觀音菩薩,觀音前面更有兩座小石峰,宛如金童玉女,形成了"童子拜觀音"的絕妙之景。

  各位遊客,丹霞山的遊覽就到此結束了,希望大家玩得愉快,游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