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十八屆五中全會心得體會(一)
10月26日,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我縣黨員幹部紛紛通過電視、網絡、手機等媒介,認真學習領會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
鳳山鄉成立了學習領導小組,加強思想指導與監督。幹部們積極收集與十八屆五中全會報道的相關內容,認真研讀,熱烈討論,掀起了學習十八屆五中全會的熱潮。
鳳山鄉幹部 鍾松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召開,繪製了新的發展藍圖,為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一名基層幹部,我將正確領會十八屆五中全會的會議精神,同時把會議精神帶到我們的工作中,特別是與精準扶貧工作相結合,幫助群眾脫貧致富。
在鶴子鎮,黨員幹部們則紛紛打開電腦,通過瀏覽網頁、觀看視頻直播、小組討論等方式學習領會十八屆五中全會的精神內涵。
鶴子鎮幹部 杜奎俊:"十三五"規劃將扶貧開發列入十大目標任務,這是對我們基層工作的鞭策,我們將按照精準扶貧戰略的要求保質保量地做到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準",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對象身上。
學習十八屆五中全會心得體會(二)
十八屆五中全會已於2015年10月26日開幕。歷經37年改革開放,中國又到了抉擇的時刻。深水區的改革,註定是一場深刻的革命、艱難的博弈。越是這個時候,越需要攻堅克難的決心、統籌兼顧的智慧,越需要心往一處想的共識、勁往一處想的行動。
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表示"中國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李克強總理用"壯士斷腕"形容改革的決心、媒體熱議的"383"改革方案,諸多舉措,彙集成一個清晰的信號:十八屆五中全會,將開啟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
當前,無論是國內外學者政要,還是普通黎民百姓,對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寄予厚望,表現在對中國即將挺進的深度改革討論熱情空前。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會後的中國將以怎樣的智慧和勇氣去"啃硬骨頭""涉險灘",讓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持續噴涌,"深化改革"的"紅利"將長期保持中國經濟平穩健康科學發展,世界和國人充滿同樣的期待。
改革,就是利益的調整。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讓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則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十八大以來,不論是中央領導同志的公開表態,還是陸續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讓人們看到了中央堅定不移推進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決心。"老虎和蒼蠅一起打"的雷霆出擊、"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的鏗鏘有力、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求真務實,正是最大範圍凝聚改革力量之舉。
35年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一路走來成就"富裕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35年後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承擔著改革攻堅的重要使命,一路前行建設"富強中國",共圓偉大復興之夢。上世紀90年代初,當蘇聯、東歐發生巨變之後,鄧小平不是讓改革停下腳步,相反卻加快推進改革,"南巡講話"把改革開放推向新的高潮,中國經濟出現了持續的快速增長。如今,改革已進入了深水區,進入了攻堅階段,改革模式本身也需要加以變革。十八屆五中全會,激發中國變革新活力,再啟中國增長強動力,升級中國經濟硬實力,同心共築中國夢,我們充滿期待。
實踐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沒有改革開放,也就沒有中國的未來。十八屆五中全會的號角已經吹起,讓我們以更大的勇氣去繼續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與模式,以更堅定的信心去踐行改革開放的理念,用新的姿態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
學習十八屆五中全會心得體會(三)
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益主體多元化成為一個客觀現象。不同的利益主體必然有不同的利益需求,而利益關係多元化勢必帶來利益矛盾甚至利益衝突。包括勞資衝突在內,現代社會中的利益衝突只會越來越多,而不會越來越少。但是,利益衝突並不意味着這個社會不和諧。從利益衝突到社會不和諧、不穩定,中間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就是對利益衝突的處理。如果面臨利益衝突時缺乏統一的規則、公立的裁決、有效的協商,那麼利益衝突有可能轉化為群體衝突和社會衝突。因此,在我國進入到利益多元化時代,各級政府的思想也要進一步解放,不要迴避利益衝突的現實,不要視利益衝突為洪水猛獸,不要對利益衝突如臨大敵。承認利益多元,承認利益衝突,是利益多元化時代的基本出發點。
此外,我們在看到常態化的利益矛盾、利益衝突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利益失衡的矛盾還比較突出。比如,我國的城鄉差距儘管有所縮小,但仍在高位;基尼係數長期居高不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與利益衝突不同的是,利益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利益格局的固化。這是建設有活力的市場和有活力的社會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從現實情況看,重大利益關係的調整也有兩種思路。一是鬥爭式的,一個階級對另外一個階級的反抗。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這方面的社會思潮也並未絕跡。二是法治式的,通過法治來調整利益關係。核心是承認合法利益、杜絕非法利益、構建利益協調的平台,實現不同群體、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動態平衡。應當說,兩種方式各有側重。在利益衝突已經失控的特定階段,前一種調整利益關係的方式是有效的。但從中長期看,從利益調整的常態看,重大利益關係的調整還是需要依靠法治,依靠規則,依靠協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十八屆四中全會聚焦法治,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學術界的一個共識是,通過法治調整利益關係的關鍵是改革政府。在市場經濟中,市場主體、社會主體的利益衝突、利益失衡不足為奇。只要有公平的規則、健全的法律和協商的平台,有市場組織和社會組織的自我大發展,這些利益衝突都有得到解決的可能。但如果政府介入到利益失衡中,甚至成為利益衝突和利益失衡的原因,事情恐怕就會複雜化。從過去幾年引起全國關注的群體性事件看,某些地方政府過於注重經濟增長,對利益衝突過於敏感,不僅沒有協商利益關係,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在我國轉型的關鍵時期,本應成為相對超然獨立的利益協調主體的政府,反而深度陷入到利益衝突中,成為利益衝突的主體。這樣的教訓是深刻的。
通過法治調整利益關係,關鍵在於約束政府,在於推進政府自身的改革。這就要求政府從經濟建設主體退出,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從具體微觀事務退出,強化宏觀職能;從政府自身利益退出,強化公共利益。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推進的包括行政審批改革在內的一系列改革,客觀上加快了政府的轉型,其釋放市場活力和社會活力的效應已經在逐步顯現。
從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出發,通過政府轉型,發揮政府在有效協調利益關係中的作用,迫切需要在法治化上破題:一是正在推進的改革,包括負面清單在內,需要制度化和法治化,要把市場和社會主體"非禁即可"和政府"非授權即禁止"的思想和做法上升到法律層面。二是按司法權公正、獨立行使的要求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從經濟發展角度看,需要加快探索建立中央地方雙重法院體制,克服經濟領域司法的地方保護主義;地方主要負責一般民商事案件與治安刑事案件、家庭婚姻繼承案件、青少年犯罪案件。三是把政府的公開透明作為法治化建設的核心,真正構建起約束公權力的"籠子",防止政府越位成為利益衝突的主體。
可以預期,如果我國在法治化改革上取得突破,把"任何人和組織都要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行事"這句話真正做實、做細、做深,就可以找到一條化解利益衝突、防止利益衝突演變成為社會衝突的有效路徑,由此也為我國中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營造比較好的制度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