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講方法 “六看、六問、一歸納”----學習六中全會轉變作風的體會
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作出了關於加強和改進黨風建設的決定。核心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決定指出:“大力加強調查研究工作,建立健全調查研究制度制定調查計劃,每年用二個月以上的時間,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總結經驗,探索規律,指導工作,解決問題”。同時還指出:“調查研究要改進方法,提高質量,努力了解真實情況,掌握第一手材料,領導幹部要自己動手,撰寫有情況,有分析、有見解的調研報告”。結合學習六中全會精神,結合報社開展《怎樣當好鄉鎮領導》徵文,說說自己在工作,進行調研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我認為,調查研究,形式有各種各樣,內容有方方面面,形式有集體調查、個人調查、綜合調查,單項調查;內容有國營企業、集體企業、個體經濟、社會發展、千家萬戶的工作等等。雖然內容和形式不同,各有各的特殊性,但基本的方法是一致的。如掌握得法,一次調研,事半功倍,反之,反覆數次,事倍功半,收到的效果截然不同。在我多年的工作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較成功的做法,即“六看、六問、一歸納”。
首先說“六看”:無論調查對象是企業、村社、農戶,都大體離不開“六看”。如進村入戶,一看房屋:是鋼混結構,或是青磚瓦屋,還是土坯茅屋,這是每到一戶首先要看的第一印象;二看畜廄:有幾口豬,有無牛羊雞鴨,是放養還是廄養,(畜廄一般建在家門口,少數民族有在室內吊腳樓下做畜廄的情況);三看臉色:一進門就可看到主人一家幾口,人的氣色如何,反映一定的生活水平,特別是十幾歲的青少年,臉色紅潤,生活有質量,臉色偏黃,生活質量差;四看傢俱:屋內有什麼擺設,電視機、自行車、電話、高檔耐用商品有沒有,傢俱是否時髦,是一方面的主要反映;五看鍋盆:揭開鍋看看,不生鏽的有油吃,生鏽的鍋說明吃油水平低;六看糧倉,爬上風火樓,揭開糧倉看看有多少糧食,稻穀、包穀、雜糧、豆類,大體掌握糧食總量和類別。通過“六看”,一言不問,你就在主觀上對這戶家庭的情況在內心有了一個基本的評價,經濟狀況,吃糧水平,生活水平有了一個初步了解。
其次說“六問”。一問人口構成:即一家幾口人,老人多大,孩子幾歲,是否上學,幾個勞力,做些什麼;二問生產資料:有幾畝土地,有什麼勞動工具,有無耕牛,田地能否旱澇保收;三問糧經收入:糧食總量多少,粗糧細糧各有多少,年賣幾頭豬,多少只雞、鴨、蛋,農副產品收入等,得出人均有糧、人均純收入的基本情況;四問支出積累:支出項目,孩子上學花多少,逢年過節用多少,湊置生產生活資料有多少,糧食是否有積余,經濟有多少積累;五問今後打算:下一步有何打算,準備從那些方面增加收入,為老人辦什麼事,供子女上學還是嫁女娶媳婦,或是作翻建新屋準備;六問對上要求:對黨和政府的政策、工作、作風看法如何,發展經濟需什麼幫助,社會治安有何看法,村規民約能否執行,希望上級有關部門做些什麼等等。通過“六問”,則從客觀上了解家庭的整個基本情況,社情民意的基本反映,農村現階段的生產力水平,群眾的要求等等,做到心中有數。
再次說歸納:歸納就是一個綜合整理的過程,首先是在心裡醞釀的基礎上,對調查對象的情況有個綜合評價。其次是對提出的問題要有個回答,既有分寸,又有餘地,能說服人。三是對調查對象要本着幫助出主意、出思路的角度,就反映出來的問題,發展方向提出一些指導性、啟發性的參考意見,拉近調查對象的感情。四是事後認真整理調查筆記,進行理性思考,那些是這個地區具有共性的東西,那些工作需要改進,那些做法可以推廣,那些問題要逐級反映等。通過認真思考和整理,寫出有數據、有分析、有解決辦法的措施,理論結合實踐的調查報告,下發上報,促進各項工作,讓上級了解自己在做什麼。
“六看”和“六問”,實際上就是辯證法的方法論,是如何做到主觀和客觀,現象和本質的結合。因為在調查中,光靠自己的主觀印象不行,光憑調查對象說也不行,看即首先達到對調查對象的情況在自己的主觀方面有個初步掌握和了解;問則通過對調查者各方面情況以問答的形式得到印證,從客觀方面反映調查對象的真實情況,通過看和問的結合,達到透過現象看本質,客觀反映事物的真實情況的目的。
通過“六看、六問、一歸納”,完成了整個調查過程。通過若干次單項和綜合的調研,對所轄地區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再結合上級的精神和理論書籍的學習,我們就做到了理論和實際結合,上級精神和下面情況吻合,主觀和客觀符合。才能把上級的指示精神落實,才能真正符合民情民意,才能實踐“三個代表”,才能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也只有如此,才能轉變作風,避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遵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民辦實事,辦好事,得到群眾的愛戴和擁護。
要當好一個領導,需要的方法和領導藝術是多方面的,但是,調查研究是最重要的,調查研究,從個性中反映共性,研究面上存在的問題,又根據問題抓點示範,指導面上的工作,這是領導幹部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我多年的實踐與體會,觀點看法是否正確,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