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一艘小船教學反思(一)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自己動手,找到製造小船的關鍵。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本課教材安排了5個活動內容,為了更有效利用時間,我對教材作了比較大的調整,把“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裝載的貨物多”合併為“橡皮泥小船製作比賽”,把原教材“船的發展史”和“船的展覽會”合併作為第二個教學內容,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放在最後,可以比較機動的處理課堂教學時間。
在上一節課《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實驗時,學生探討橡皮泥浮起的原因時,“如何在不藉助任何材料的情況下,如何使橡皮泥浮起來呢?”這部分我使用的時間較多,所以在最後一環節“橡皮泥排開的水量的比較”時,時間已不夠。在沒有特彆強調的情況下,對能浮的形狀學生做了探討,有船形、碗形、餃子形等等。但在最後一環節排開的水量的比較上,對能浮的形狀1、2、3的比較上,效果不是很理想,只有個別組的測量數據符合標準,而且只有把橡皮泥捏成上寬下窄,邊緣較薄的形狀,效果才明顯。由於學生測量時的時機的把握、數據的讀取、形狀的設計等各方面綜合因素的制約下,這部分實驗基本上以體驗為主。所以,本節課《造一艘小船》我分成了兩部分來進行。首先,先把上節課的最後內容“橡皮泥排開的水量”的比較進行,在上節課的動手操作基礎上,學生大概持續5分鐘左右可以測量出數據,然後,在對比總結的理論基礎上,發現“沉的形狀排開的水量少,既浸入水的體積小;浮的形狀排開的水量大,既浸入水的體積大”,在理論的指導下,。如何讓小船載重量大,那麼關鍵就在於浸入水體積的大小了。從而可以輕而易舉的把小船載重比賽進行完了。
第二個環節利用實物投影儀向學生介紹船的發展史,使學生了解船的由來及變化。並讓學生了解我國航空母艦的現狀,同時進行思想教育。
不足之處是最後一個環節讓學生展示自己造的小船時,沒有進行細緻的評價,學生介紹的不詳細,顯得有些倉促。
造一艘小船教學反思(二)
這是一節科學動手實踐製作課。我覺得應讓學生多參與操作。因此實驗器材的非常重要。
在上周五的課上我就“預告”孩子們每組準備三到四塊同樣輕重的橡皮泥,準備到今天的課上進行造船比賽的。今天一大早,我就把一架天平拿到他們教室去了,跟課代表交代說,有時間的時候就讓大家稱一稱橡皮泥的重量,也好為課堂節省點時間。說話的時候是當著全班同學說的,我想他們一定聽到了我的話,也就一定會把這件事做好的。於是就放心地走了
下午第三課,是他們班的課。看到他們遠遠地走來,手裡似乎在掂着東西,應該是橡皮泥了吧。等大家坐定,我問,每一組的橡皮泥都稱好了,都一樣重嗎?他們的回答出乎我的預料:沒有!
怎麼回事呢?他們紛紛說了原因。
“課代表沒拿出來。”有孩子怪罪課代表。課代表很委屈:“他們都沒有問我要啊!”
也有孩子很坦白:“我忘了……”
聽到這裡,我全明白了。這件事,不怪課代表,不怪大家,應該怪我。
五年級孩子,在學習上應該是比較辛苦的了。尤其是語文數學外語三門學科在一起的負擔已經超過了他們的承受能力,雖然我們學校的作業量還不多。對科學這門不太受重視的學科,他們能記得把橡皮泥從家裡帶來,就已經是很給面子了。再向他們提過高的要求,也顯得不盡情理。
我懷着好心,把天平拿到教室里,為的是減輕他們的負擔。要從教學樓跑到實驗室去使用天平也需要消耗他們的課間時間的。放在教室里多好啊!
可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是需要督促的。尤其是在有其他任務的時候,他們很容易就不自覺地分清了“主次”,把科學的事情放在了後面,我非常理解。而要把這事做好,只需要我去他們教室里說一聲,提醒一下。因為從心底里他們是喜歡科學課的(我一直這樣認為),對科學課上的“作業”是樂於完成的,而且完成這樣的作業也是有意思的,至少還親自操作了天平。
我們需要孩子們自覺,可是自覺也是有限度和條件的。我也很希望孩子們能在我不提醒的時候把這樣的事情做好,可是我們不能無視孩子所處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他們有時是主動地犯錯,有時是被動地犯錯,他們犯錯的時候需要我們給與體諒和理解。如果得到了理解,也許以後的事情會更加主動了。
我沒有再追究今天的事情,因為是我的疏忽導致了這個遺憾。當然我也沒有揭發我的疏忽,而是把稱橡皮泥的時間放到了課上,讓過去的事情就過去吧,好好經歷課上的探究過程就可以了。
看來以後得更勤快點,讓我布置的“作業”能完成得更好一些。
造一艘小船教學反思(三)
在學習《造一艘小船》之前,孩子們已經認識到要使小船浮起來,則要在以往的基礎上排開的水量要足夠多,引導孩子們製作小船,並進行嘗試載物。對於本節課的思考:
1、如何讓孩子們認識船與我們的生活?結合泉州的海上絲綢進行學習。
船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船是人類的偉大創造,自從有了船,人類的活動範圍大大擴大,人類的物質運輸和交流大大增加。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泉州開元寺內仍收藏着一艘沉船,講述着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在本節課中,引導孩子們認識船對於人類的影響,適時的穿插介紹泉州船歷史,讓孩子們感受到泉州古老船文化的氣息。
2、如何利用學生的前經驗組織教學?
學生在學習之前對於船已經比較熟悉,很多同學都有坐船和製作小船的經驗,通過孩子們介紹製作紙船的過程,分享製作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如:為什麼做好的紙船一放入水中就會傾倒?因為船的兩邊重量不等。引申待會放承載物時,需要考慮到船兩邊的平衡。在學生以往的經驗的基礎上學習製作船的注意事項,使得更好的進行實驗操作。
3、改變橡皮泥製作船的材料。
利用橡皮泥製作船,這是學生利用以往的學習經驗(讓橡皮泥浮起來)來製作可以浮在水面上的船,但是由於實驗材料的緣由,取消本環節的學習,側重點在學生嘗試替代材料進行製作。
4、根據在測試中情況改進小船載重、
在測試的時候,學生不斷的改進小船的構造,使得小船的載重量不斷增加,學生在載重測試過程中進一步體驗讓本來沉下去的材料浮起來的經歷。
造一艘小船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