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清濁之辨觀后感

清濁之辨觀后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清濁之辨觀后感(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清和濁常常成為忠與奸、正與邪、廉與貪以及君子與小人的代名詞。那麼,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國人又是怎樣去激濁揚清、追求公平正義的呢?《清濁之辨》通過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展示在歷史上的轉折點上清官能臣和貪官亂臣不同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向觀眾講述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價值追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邪不壓正,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中,腐敗從來都是被唾棄和否定的對象。在貪與廉、清與濁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發展的條件。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與否,不僅僅決定於高居廟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級官吏,而是需要全體國人共同的努力。中華文明的前途,取決於這個文明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幾千年來,正是無數中國人的堅守和戮力犧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才得以不斷發展興旺。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之中,廉潔的對岸就是腐敗,當廉潔的意識不能佔據主流的時候,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地滑向腐敗的彼岸。每一個腐敗的故事都是從廉潔意識的淡漠開始的。可以說,禮物是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但是,並非禮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從現實的角度來講,禮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將你的恩人變成罪人,容易將原本的好意變成壞心。每一次的腐敗都是幕後的那雙“溫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潔的意識,從而打開廉潔的堤口,一發而不可收拾。

  今天看《鑒史問廉》,引人深思,讓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幹部清正”,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幹部清正”,守住自己的節操。同時加強制度建設,真正“把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這樣才能達到政治清明、國家安寧、和諧向上的治國目的。

  清濁之辨觀后感(二)

  海晏河清是人們亘古不變的對生活的寄託和期盼。如何能做到在濁濁紅塵中獨守清廉是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過:“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方面是告誡為官者應時時刻刻以國家責任和為民務實為己任,我理解為另一方面的意思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正是顧炎武先生在《日知錄》中首發而又由梁啟超先生提煉出來的最深刻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實質。

  屈原為了自己的一腔愛國熱情,不惜抱石投入汨羅江,以死維護了自己清白之身,使之不致蒙受世俗之塵埃。文天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散盡家財、起兵勤王之舉更是成全了他捨身取義的壯舉,另後人萬事敬仰他“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邁氣概。張養浩的《為政忠告》字字珠璣,即使到現在仍不失為一篇為官做事的範本。正義可以遲到,卻不會缺席。與這些清如水的君子相比,歷史也曾顯現過一些濁如塵的小人:南宋奸相賈似道,即使他寫出了中國乃至世界上唯一一本《促織經》又如何?終究還是因為自己的貪腐奢靡走上了末路。明朝的魏忠賢把持朝政六年,訓練出一大批“東廠”高手,依然未能挽回自己窮途末路的潦倒命運。千百年來,清濁之辯,皎如日月。

  諸葛亮在南陽武侯祠的《出師表》中,充分說明了漢朝興衰的原因只在於是親賢臣還是親小人,。他還提出了為人處事的最高境界——非談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值得當世所有人為鑒!

  清朝孫嘉淦的《居官八約》內容不長,僅有短短的42個字,但卻概括了事君、共人、避爭、藏功、止事、要言、守獨、清廉等非常豐富的內容,被後人看成是為官做人的八項基本原則,其地位相當於清朝的“八項規定”。而他的另一篇《三習一弊疏》也曾經引起我深深的思考。他所說的“主德清則臣心服而頌,仁政多則民身受而感。”應該是諫言統治者要清廉、為民。他的“君子退而小人進”之說應為選拔人才的一項重要提醒,個人認為很值得一看。

  清濁從來就是區分正與邪、廉與貪、君子與小人的重要標尺。激濁揚清,追求公平與正義,不僅僅是執政者的一己之任,更應該是全體中華兒女的責任。當前我國反腐倡廉已經進入到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每個公民都有義務去清除附在權利大樹下的污垢。紀檢監察人員更是要經得起全體人民的監督,以踏石留印、鑄鐵有痕的精神促進黨風廉政建設,促進政治的清明、政府的清廉!

  清濁之辨觀后感(三):君子之交

  魯迅先生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是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有”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昨夜,這些“中國的脊樑”一個個從熒屏上向觀眾走來。

  眾生沉醉,我獨醒的屈原,報國無門,而投水汨羅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在南宋大廈危亡之際,散盡家產,起兵勤王,兵敗被俘,拒絕高官厚祿,受盡折磨,終被殺害;司馬直,不願盤剝百姓為己買官,留下遺書抨擊賣官鬻爵的政策,服毒自殺;“義風千古”的五人墓,書寫了蘇州民眾反對朝政腐敗,維護好官周順昌而被害的壯舉……

  雖然屈原用生命做最後的抗爭,也未能挽回楚國覆亡的命運;文天祥拼盡全力也沒能挽救垂死的南宋;死諫自殺的司馬直亦沒能拯救東漢的朝廷;“五壯士”失去生命也沒能留住大明的江山。但是他們卻如顆顆閃亮的明珠,高懸在歷史的天空,給後人以榜樣、以激勵、以啟迪。他們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勇氣和擔當,奉行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理念,演繹着“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的故事。推動者中華民族的文明和進步,才使偉大的中華民族“清氣滿乾坤”。

  誠然,許多“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君子下場悲壯,然而,他們的悲壯卻在印證着統治者的腐朽和黑暗。對此,已成歷史人物的諸葛亮道出了原委,可謂一針見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總結的是前朝興衰的原因,闡述了忠奸的利弊,以先漢的“興隆”和“傾頹”的歷史事實,作為前車之鑒,沒成想,劉禪不聽,不去親近董允、姜維這樣的“賢臣”,而去親近黃皓這樣的“小人”,結果是國破家亡,成了階下囚,葬送了蜀漢江山。而他的老子劉備,當年以“織席販履”為生,卻因親“賢人”——先是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后又“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一”,建立了蜀國,當上了皇帝。一語成讖,諸葛亮竟提前把蜀漢的興亡作了“總結”,亦是歷史興衰、朝代更替的總結。

  我們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這個政黨從誕生之日至今,就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的先鋒模範:方誌敏、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雷鋒、焦裕祿、楊善洲……一個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們為新中國的建立和建設奉獻出了全部的智慧和鮮血。我們黨是用什麼方法把這些先鋒模範凝聚在一起,團結起來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讓黨的事業充滿生機呢?以史為鑒,就是那句話,“親賢臣”,習近平給出了答案,他曾指出“事業興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導向。”他不斷強調用人的風向標作用:“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選什麼人就是風向標,就有什麼樣的幹部作風,乃至就有什麼樣的黨風。”因為習近平悟透了歷史這本教科書,深深的懂得“自古忠奸如冰碳”道理,忠臣良將自古為國家之金梁玉柱,奸臣妄賊從來是社稷之蛀蟲碩鼠。忠多奸少則國興,忠寡奸眾則國衰。他也曾告誡官員交友的原則:“面對紛繁的物質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與君子交往,既利己,又利國利民。

  以史為鑒,鑒往古今,領導幹部當牢記歷史的經驗教訓,謹記習近平的用人觀和交友觀,把一批批願意為人民的利益奮鬥終身的仁人志士聚集在黨內,團結起來,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清濁之辨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