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電影七宗罪影評

電影七宗罪影評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電影七宗罪影評(一)

  即使是第三次看《七宗罪》,還是被其精心設計的故事所折服。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故事發展,妙不可言的人物設計,驚悚得讓人窒息的意外結局,再加上導演大衛芬奇獨具風格的高超講故事技巧,《七宗罪》無疑把注重戲劇化的連環殺人狂電影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連環殺人的故事,特別是殺人數多達七個的布局殺人故事,要講不難,但要講好實在是很難。要在兩個小時的片長內接連發生七宗命案,一不留神恐怕就會成為流水賬。如果是機械化殺戮,就很有可能變成傳統的殺人狂電影,按照慣有的殺人順序,一路追殺完90分鐘。這樣的影片實在是不計其數,而且像獅門這樣的電影公司還樂此不疲。相比之下,《七宗罪》有精緻的鋪墊,靈巧的細節,頂級的表演,豐富的內涵還有低級恐怖片最缺的東西---耐心。

  《七宗罪》從一開始就很耐心的經營着影片的節奏。第一場戲是弗里曼在家裡梳洗換衣服的獨角戲,鏡頭很細緻地關注他的生活細節,平淡卻又不乏張力。與其他急着進入正題的影片不同,《七宗罪》這時也出現了一場凶殺案,不過跟約翰杜完全沒有關係,加上僅緊接着又一場弗里曼的獨角戲,寥寥數筆一個精彩的人物就被塑造了出來,而且還留下了大量的伏筆。影片放棄了懸疑,吸引眼球的開場辦法,轉而把目光投向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透過人物速寫來引導全片。三場戲過渡得時機也是天衣無縫,真是一個堪稱完美的開局。

  導演對於節奏的精妙掌控在影片的中間部分也有很好的展現。大凡連環殺人,即使一開始使人有新鮮感,最後能使人感到萬分意外,但中間部分比較平淡,節奏難以控制。還好編導在這一部分很聰明地來了一個跟兇手擦肩而過的設計,還有在弗里曼和皮特及其家庭的關係上下足了功夫,成功地把觀眾的目光從七個受害者的問題上挪開,保證了影片全程精彩。《七宗罪》的劇本實在是高,而芬奇的控制力也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被設計發生在接連的雨天中,特別是皮特那場雨中的追捕,陰沉的冷色調顯得尤為突出,壓抑感達到了極點。煩人的連綿雨聲成為了主人公內心煩躁的最直觀寫照。《七宗罪》中還充斥着大量大衛芬奇偏愛的陰冷,骯髒,血淋淋的場景,特別是胖子家的布景,看得人格外心寒。這些組合起來就是弗里曼的角色心中的城市寫照:無情,冷漠,變態。影片最後回歸到這個問題上,有一句很有意思的弗里曼的著名獨白。海明威曾寫道:“這世界是個好地方,值得為它奮鬥。”後半句我同意。這裡實在頗有些老無所依的感覺。

  影片的對白十分值得玩味,特別是弗里曼的對白,不少是雙關語,諷刺意味很強,可以使人會心一笑或是感同身受。

  再來說說影片的人物設計,弗里曼角色除了有在性格上的老練沉穩的特點以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飽受了城市罪惡折磨的代表人物,一位城市的“老居民”。皮特夫婦初來報到,飽含寂寞感和強烈的不適感,而這些在弗里曼身上反而顯得更為突出。弗里曼和皮特在城市日益猖獗的罪惡面前心力交瘁,被兇手牽着鼻子走(湯米李瓊斯在《老無所依》里的老警察角色或多或少地有對弗里曼致敬的意味)。更可怕的是兇手竟然打着替天行道的旗號,他雖是殺人犯,但卻是一個忠誠的殉道者。當皮特對史派西開槍的那一刻,所有的正義與邪惡都變得模糊膠着了。另外格溫妮絲帕爾特諾的角色也在很大的程度上詮釋了家庭內部的隔膜感,她絕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出生在這樣一個地方里。至於約翰杜,他對於別人家庭的嫉妒恐怕也不是第一天。在律師的被殺害現場有一個細節,約翰杜在律師妻子的照片上作了與殺人計劃無關的手腳,說明他很關注異性。從這裡來看,約翰杜本來就犯了嫉妒罪,在懲罰自己的問題上也一直在猶豫和掙扎着。

  不得不再次讚賞摩根弗里曼的精湛表演,奧斯卡實在是欠他一座最佳男主角的小金人!獨角戲里的傳神,細膩,深沉,富有內涵;對手戲里的淡定,從容,這些都是一位表演大師的風範。他不是那種很有霸氣的演員,也不演繹張揚的角色,他就像他在《肖申克的救贖》里所扮演的瑞克,默默地在主導着影片,用他的溫和去打動人。

  皮特的表演也是《七宗罪》的亮點之一。幾近完美地把角色的憤怒暴躁演繹出來,從他不顧後果地踹開杜約翰的家門時,我們彷彿就能看到他最後的結局。凱文史派西同樣體現出影帝風範,出場次數不多,但僅憑一段獨白就把那種詭異的魅力展現無遺,成為了影史上最富魅力的反派之一。

  電影七宗罪影評(二)

  《七宗罪》講述了老探員薩默塞特和年輕的警察米爾斯追查連續殺人案的故事,而殺人犯John是一個變態的宗教殺手,自己認為自己是神派來的使者,代表神以七宗罪的來懲罰世人。老探員薩默塞特則看多了太多的殺人案件和了解很多犯人的性格,在偵查案件事表現出冷靜,特別是最後車子里,一句話都沒有說,對於犯人解釋表現出習慣以至於不去和犯人反駁。年輕的警察米爾斯一心想抓到犯人,但由於自己的衝動,被犯人誘導去犯罪,最終由執法者變成犯罪人。

  影片的john不是沒有文化,相反是受過高等教育,智商也極高,但反而卻成為了危害社會的人。由於受到宗教的影響,加上社會上的種種原因,犯人就用七宗罪來衡量這個社會,對犯有七宗罪之一的人連續殺害,但對自己所犯的罪,卻只有七宗罪之一的嫉妒,完全沒有對自己殺人而感到罪惡,自己認為自己是替神辦事,幫助社會。影片中的john是典型的反社會人員,他們的人格扭曲,開始異化,脫離現實社會思想。他想用七宗罪來告誡世人,但自己卻製造人去犯七宗罪,而不是去感化和告誡,把罪行強加於別人,只顧及自己的計劃,只是用自己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的罪行,他所說的罪行其實都是他自己想的,沒有用社會角度來衡量他的罪惡程度。所以犯人john是一個嚴重的偏執狂,思想過度誇張。

  至於年輕的警察米爾斯,最終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而私自殺死犯人。作為一個警察,卻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可以看出,人性的脆弱,造成了衝動性犯罪。米爾斯是由於自己的性格,然後被外界因素影響也導致他犯罪,說明犯罪人有些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性格而導致犯罪,性格也是犯罪的起源之一。

  老探員薩默塞特則是辦案的老手,當他看到犯人留下的暴食和貪婪時,知道犯人是以七宗罪來連續殺人,然後就去查看有關七宗罪的書,來猜測犯人的心理和作案方法。說明了,猜測犯人的心理是破案關鍵和線索。

  《七宗罪》講述了3個人的故事,表現出犯罪和心理的關聯性。

  電影七宗罪影評(三)

  《七宗罪》是一部以宗教為題材的電影,影片圍繞基督教中的“七宗罪”展開,電影集懸疑、恐怖為一體。在講述宗教同時,影射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作為好萊塢一部經典影片,《七宗罪》給人們帶來了太多感觸,殘酷、驚恐、震撼、壓抑、反思……

  七宗罪最終是個悲劇,該死的都死了,不該死的也死了。剩下兩個偵探,一個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一個帶着滿心遺憾地離開了。“衛道士”的“衛道”或許震撼了社會、震撼了世人,但是最終並沒有改變世界。時間仍在繼續,社會仍然在“進步”,“罪惡”依然在發生。

  Seven:

  影片的英文名字只有一個醒目而驚心的單詞——"Seven",它在基督教里“7”是個神秘的數字,這一點在《舊約》中有最充分的表現。上帝用7天造亞當,取出亞當的第7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7個頭的火龍,世界共有7名墮落天使被稱為撒旦。到了16世紀后,天主教更直接用撒旦的7個惡魔的形象來代表7種罪惡——色慾(Lust)、貪食(Gluttony)、貪婪(Greed)、懶惰(Sloth)、憤怒(Wrath)、妒忌(Envy)、傲慢(Pride)。同時又以7個天使的形象來代替7中美德——貞潔(Chastity)、節制(Temperance)、慷慨(Charity)、熱心(Diligence)、溫和(Patience)、寬容(Kindness)、謙遜(Humility)

  電影中也很好地闡述了這個神秘的“7”,在網上看到到,說電影中“7罪、7罰、7次下雨、故事發生在7天,甚至結局也由罪犯定在第7天的下午7時”(不過當然,我並未親自查證)。無處不在的“7”似乎暗示着觀眾:這是某種宿命的罪與罰。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劇是必定要屬於人間的,“上帝”作為“授意者”和“觀望者”參與了整個事件。冷血殺手作為傳道者蒞臨人間,最終以身殉道。從某種角度看,悲劇中沒有正邪的區分,作為渺小的人類,只能接受宿命的審判。

  薩摩賽和米爾,摩根·弗里曼和布拉德·皮特

  提到影片,不得不提提兩位主角:摩根·弗里曼和布拉德·皮特,我個人對摩根·弗里曼沒什麼太多了解(連名字都是後來查到的),只是覺得他很眼熟(但是忘記哪裡見過了),不過從《七宗罪》來看,他的演技還是很好的。至於布拉德·皮特,我個人非常喜歡(從《史密斯夫婦》開始,我就特別喜歡皮特和朱莉夫婦。),不過不知是當時皮特還比較年輕,還是因為角色本身的問題,我感覺在《七宗罪》中,皮特的演得還是不如摩根·弗里曼的(可見姜還是老的辣)。

  薩摩賽和米爾雖然性格迥異,但卻有着鮮明強烈的對比和微妙的聯繫。薩摩賽每天認真的着裝,仔細的查案,孤獨的思考,有時也走些歪道來尋找線索,時刻用體諒的目光來關懷他人。偶爾也用刀子代替飛鏢憤怒的射向靶心,也曾將自律的節拍器煩躁的扔掉,他是一個“相對的”的人。以薩摩賽為代表的現代城市人因失望而冷漠,這種冷漠的表現就是逃避,如在上出租車后,司機問他去哪裡,他看着窗外的鬥毆說faraway。冷眼看世事,也許是他失去了愛情,失去了家庭,失去了生活美好希望的原因吧,失去了一切又讓他更冷漠。

  衣物凌亂但分析案件卻簡單自信,這就是米爾,身邊有愛自己的妻子,真誠的夥伴,回家後天真的和小狗嬉戲。他對自己的事業滿懷熱情和信心,對妻子深愛不已,對生活充滿希望,對溫暖而顫抖的家和妻子的擔憂說生活會好起來。

  兩人在酒吧喝酒時的對話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兩個人之間的強烈反差,薩摩賽給人的印象彬彬有禮、心思縝密、沉着冷靜,然而由於在物慾橫流的城市裡生活得太久,見到太多的冷漠無情和城市的陰暗面。米爾對世界充滿美好和希望,衝動易怒、做事不計較後果。

  在性格上,一個是穩重,閱歷豐富然而無奈,選擇逃避的老者和一是個性衝動、情緒化,還帶着樂觀的認為可以改變世界的年輕人。在辦案手法上,薩摩賽的細心和自身的文學修養,不斷發現線索,才慢慢的讓案情清晰可見。相比之下,米爾就顯得躁動不耐煩。這案子若是單獨他一人決計是理不出頭緒。薩摩賽更關注罪犯傳遞的隱含信息以及思考深層的犯罪動機以試圖找到破案關鍵。而米爾更關注的是圖像、場景。他會不停的回放照片。薩摩賽則是逛圖書館。米爾感性,薩摩賽理性。

  我個人更喜歡薩摩賽。從他為人、處事以及跟約翰的對話就能看出他的智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更需要薩摩賽的那種冷靜、理智。

  “在尼采高呼出:‘上帝死了’時,我們的古典生活被宣判結束”。現代化的城市生活,在無限縮小着世界間的距離,人們並沒有因此而更加親密,反而是疏離和冷漠將其取而代之。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有些東西縱然我們一時無法看到、無法了解卻依然存在,七宗罪時時刻刻縈繞着人類的心靈,指引人的心靈渡向地獄,走向毀滅。米爾槍殺凱文那種無奈、絕望的表情正是對七宗罪的最好詮釋,因為即使被薩摩賽告知約翰的目的就是要以他的槍殺作為偉大作品的句號,米爾仍然無法剋制自己。而人類就像米爾無法擺脫“憤怒”一樣無法擺脫七宗罪。

  七宗罪,在某種程度上並不能稱之為“罪”,最多只是一種過失。只不過當它變得極端、偏激,就會成為一種罪。畢竟,人不是神,中國的古話中也有說“人無完人”,即使是神,誰又能說在古希臘神話中,那些高高在上的神,沒有缺點呢?人,總有些慾望、有些追求,但那並不是罪啊。與其說《七宗罪》是一種諷刺,還不如說是種警醒,警醒人們好好把握事情的分寸,尤其是慾望。警醒人們正視、重視自己的缺點和過失。

  電影七宗罪影評(四)

  《七宗罪》這個片看了不止於三遍了。一直想寫點什麼的,手痒痒,但總也覺得寫什麼都不過一個關於基督教的七宗罪和一個連環凶殺案的警匪電影,就擱置着,今天忽然想着這部電影還同時講了“七宗罪”以外的第八宗罪——一個愚蠢而奸詐狡猾的,有點神經質和精神錯亂的,一相情願替天行道的傢伙(JohnDoe)被正法的故事。

  西方的精神祖訓天主教認為人遭永劫有“七宗罪”——饕餮、貪婪、懶惰、憤怒、驕傲、淫慾和嫉妒,這些就是本電影的主線。但本電影有一條根線,那就是一個一相情願替天行道的傢伙的連殺犯了“七宗罪”的七個人,加上一老一少兩警察的精彩配合,使得美國電影史又多了一部勉強可為人稱道的電影。

  在影片里,7罪、7罰、7次下雨、故事發生在7天,甚至結局也由罪犯定在第7天的下午7時,無處不在的“7”的暗示。7“Seven”在宗教上是個神秘的數字,到十六世紀后,基督教用撒旦的七個惡魔的形象來代表七種罪惡(七宗罪,thesevendeadlysins):傲慢(Pride),嫉妒(Envy),暴怒(Wrath),懶惰(Sloth),貪婪(Greed),饕餮(Gluttony),以及淫慾(Lust)。

  DavidFincher顯然不是要拍一部討論宗教意義的影片,他只是想憑藉七宗罪來表達對發達的現代物質文明下日漸沉淪的人性的痛恨,和由這些人性的沉淪誘發的精神危機。導演“解決”這些痛恨和精神危機的方法,就是把犯有這“七宗罪”的人統統“消滅乾淨”,於是就精心編導了一出巧妙而驚心動魄的連環殺人案和破案故事,而巧的是破案的警察(那個脾性暴躁)也成了連環殺人案的最後一目標,這個神經質的殺手(JohnDoe)活一輩子似乎就是為了一相情願的替天行道一次,完成了替天行道(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正義的施暴和謀殺)的“偉大傑作”,他反倒覺得自己完全解脫了,因為他已經親自“查辦”了“七宗罪”。他覺得自己就是衛道者,殉道就是自己最大的命。

  影片里的城市整天不停的下着雨,遍地流淌着濕淋淋而骯髒的城市污水,城市籠罩在嚴重污濁的煙霧中,城市嘈雜骯髒,現代工業一片混亂亂七八糟,生活在這個晦暗的城市的JohnDoe則是個極端而虔誠的宗教狂徒,也就成了這個晦暗的世界的發光點和耀眼的犧牲品。

  影片最後,沉着冷靜心思縝密的老警官William引用了海明威的一段話:世界如此美好,值得為它奮鬥;事實上後半句較為真實,前一句就當自己是個半瞎子好了,世界的黑暗是需要揭露在陽光下才能遏止其黑惡的繼續深化的,但是不是就要一個一相情願的替天行道的人,就需商榷,至少這個時代有某些必要的規則,雖然這些規則只適合某些人跳舞,也讓某些人視“七宗罪”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