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馬向陽下鄉記觀后感

馬向陽下鄉記觀后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馬向陽下鄉記觀后感(一)

  央視在重大革命題材《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播完之後,緊接着播出以當下農村生活為題材的電視連續劇《馬下陽下鄉記》,這對像我這樣習慣於在天氣預報之後就轉檯看電影頻道或其他節目的不少觀眾來說,真是一份難得的驚喜。

  電視劇講述了一個在機關里乾的不怎麼樣,也毫無農村生活工作經驗的商務局市場科科長馬向陽,被領導出於"恩賜"一紙調令派往貧困山區大槐樹村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從機關公務員到山村村官,從繁華鬧市到偏僻農村,本來就心煩的馬向陽感到十分失落和茫然。大槐樹村裡兩大家族在本屆村幹部選舉中結下"梁子",在任村委主任劉世榮性格軟弱,而且因土地流轉工作失誤,致使處處被動。未當選的家族強人劉世榮貌似公允,骨子裡充滿私慾和狡黠,村中走出去的里大款 也是滿嘴為了"眾鄉親腦子"滿腦子打自家"小算盤"世俗商人,村會計梁守業則是善於討巧,忙着和老婆經營小油坊發家的龍套角色,土地糾紛、拆遷矛盾、家族宿怨等一連串的麻煩,讓馬向陽猝不及防又無法迴避。年輕氣盛、不敢人後的馬向陽,很快理清了思路,激發起鬥志,他沉着理智,主持公道又善於尋找突破口,用一片誠意化解了諸多矛盾,贏得了全體村民的信任,組織興辦溫室大棚、煎餅作坊、旅遊觀光等實業,使大槐樹村的面貌煥然一新。同時,與駐村搞實驗的女博士周冰,建立了純潔的感情。最後,在鄉親們的信任和單位領導的支持下任期將滿的他續簽了合同,決心帶領大槐樹建設得更加美好。

  說實話,我對農村題材的影視很少觀看,即便對趙本山的《鄉村愛情》系列劇,也看得很少。因為對照自己曾工作過的農村實際情況來看,許多作品並沒有很好地反映生活,總與生活有着隔膜。農村工作看似輕鬆實則特別艱難,因為許多事情涉及農民的切身利益,涉及到陳年古輩的家族宿怨、鄰里糾紛,特別是1998年實行村委幹部普選和村民自治以來,一些村莊家族矛盾凸顯,貧富分化加劇,成為鄉鎮工作最為棘手的主要因素。

  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沒有迴避現實生活中的矛盾,真實而藝術地表現了馬向陽從城裡商務局科長,成長為一名深受鄉親們喜愛的農村第一黨支部書記的過程,在村中接踵而來的糾紛和困難面前,用一種極為真實細膩的藝術手法刻畫了馬向陽出於公心正義,竭盡全力為大槐樹村村民做好幾件事、干出一點成績的藝術形象。吳秀波的表演的馬向陽,一如馬少驊表演的鄧小平,令人越看越想看,不由自主隨着劇情而情緒起伏、沉浸其中。

  牡丹雖好還靠綠葉扶持。劇中圍繞着馬向陽進入大槐樹村之後的工作生活,先後有滿腹辛酸的青年寡婦丁秋香、軟弱魯莽的村委主任齊旺才 、刀子嘴豆腐心的主任管家李雲芳、狡黠霸道的落選幹部劉世榮、潑辣精幹的媳婦的李雲芳、投機取巧的村會計梁守業等村民紛紛亮相登場,圍着自己應當或者期盼得到的利益,以及情感追求,活靈活現演繹出了時代鄉村的人情世故。尤其是李洪濤扮演的劉世榮這個對立面角色,表演很有立體感,有血有肉地展示了一個狡黠霸道、自私自利卻又能幡然醒悟、勇於融入新生活的典型的農村強人,很有現實意義和教育價值。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據說編劇谷凱用數月時間深入山東農村,採訪了數十位農村第一書記和村幹部,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可見創作一部精品作品之難。現實生活中,也有像沈浩那樣胸懷大愛、鞠躬盡瘁的下鄉幹部,但實在是為數太少了。人們多麼希望從城市機關來下鄉的幹部,尤其是廣大鄉鎮幹部,都能像小馬書記一樣撲下身子、公正熱忱、千方百計地為鄉親們終辦成幾件實事啊!

  馬向陽下鄉記觀后感(二)

  《馬向陽下鄉記》沒有現代生活中黏黏膩膩的兒女情長,有的只是農村人鍋碗瓢盆、柴米油鹽、家長里短的樸實生活,有的只是一個人為了農村人樸實的生活所做的點點滴滴,卻在點點滴滴的樸實中滲透着責任,滲透着奉獻,詮釋了一個當代年輕人的價值觀和擔當。

  喜歡這部電視劇是因為它是農村生活題材,能喚醒同樣是農村出來的我內心深處最熟悉的記憶,併產生心靈上的共鳴,更是因為劇中的男主角和我們一樣,是當代社會中流砥柱的年輕人,但是他的身上卻有太多太多的閃光點值得我們年輕人去學習和借鑒。

  他具有一種有始有終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馬向陽由市商務局下派到農村當第一書記,一個從小在都市長大,和農村生活沒有交集的年輕人,一下子從霓虹閃爍、激情四射現代化的大都市到貧窮落後的農村,他有太多的不適應。他有過不解,有過無奈卻沒有抱怨。他有過到彷徨,有過無所適從、束手無策卻沒有退縮。因為誤會被領導批評,被揪回市裡,他本可以順水推舟,離開那個他不熟悉的農村,離開那個本不屬於他的農村生活,可是他選擇了回去。一種莫大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督促他回去,督促他堅持完成他的使命。他義無反顧的行為讓我深徹感悟,任何事情難能可貴的是堅持、是有始有終,做任何事情只要開了頭就要付諸行動堅持到最後,這是一種責任、亦是一種擔當,不管遇到多少艱難險阻,只要不退縮,終究會有看到希望的那一天。

  他具有為人處世的謙遜、大度和隨和。對於任何一個人的百般刁難、阻攔和不解,馬向陽都不會斤斤計較、耿耿於懷。他以"敞開心扉"的情感去感化,他以"一笑泯恩仇"的方式去化解,用他的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社會是個集體,是人與人交流、人與人相處的集體,生活在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的今天,有太多因為利益和小事而產生的過節和不悅,它牽絆我們、阻礙我們,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硌腳的小砂礫,不是誰離了誰不能活,而是和諧了路才走的更順暢。我們應該學習馬向陽這種以德報怨的心態,人心換人心,天長日久,這些過節和不悅便會在潛移默化中不攻自破。投桃報李、以德報怨,在我們收穫人心的同時,這些牽絆也是我們成長和升華個人素質修養的磨礪。

  他具有臨危不懼、方寸不亂的大將風範。每每遇到困難和麻煩,馬向陽從不向困難低頭,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總會有辦法的".現如今科技飛速發展,競爭愈演愈烈,對於年青一代的我們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挑戰和困難面前,考量的是一個人面對困難的敏銳力和應對能力,更是在困難面前還能泰然處之,臨危不懼的心裡素質。困難首先打破的是一個人的心理防線,慌亂和焦躁在困難面前無濟於事,只有沉着冷靜才是應對的根本,辦法總比困難多。

  他具有春風化雨、無私奉獻的博愛精神。馬向陽可以為那些他不沾親不帶故的村民奉獻他的一切,這是何其的偉大。儘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是生活在社會這個大集體里,每個人若太過於個人化,太過於自私化,萬事都以自己的利益為基準,便會失去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便會把自己置於孤立的地位。電視劇里有句話說的好"我沒有讓大槐樹村記住我的事迹,但是我想有"我想如果每個人都懷有一顆能為社會做點什麼,能讓人們記住點什麼的心,哪怕是從身邊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這個社會也會因為你、我、他所做的眾多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變得更加的和諧更加的美好。

  他有善於發現商機、能給村民帶來財富的洞察力;他有在權勢面前不卑不亢、據理力爭的勇氣;他還有太多的閃光點……他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典範!

  整個電視劇看下來,感受頗多,有太多觸動心靈、打動我們的地方。我覺得沒有必要刻意去模仿,刻意去讓自己成為一個特別卓越、特別偉大的人,但是生活中可以慢慢的去思考、去改變,認真的做好自己,讓自己源源不斷的散發著正能量,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人生自我價值。

  馬向陽下鄉記觀后感(三)

  本劇講述的是一個略微懶散的基層公務員到大槐樹村任一年的第一書記期間發生的各種有趣的事和感人的事。嬉笑怒罵中透出來的滿滿的正能量,接地氣的生活場景和詼諧幽默的語言更讓人慾罷不能。

  馬向陽是市商務局的一個科長,他是我們公務員隊伍中普通一員,也是現在很多年輕公務員的一個縮影。他被組織安排到大槐樹村出任一年的第一書記。下鄉之前市委書記給他提出了3個題:1.要健全和發展基層黨組織的建設;2.帶領村民致富;3.要推動農村工作的民主化管理。這3個問題同樣也擺在了我們廣大領導幹部面前,怎麼解決這3個問題,就是在直接考驗年輕公務員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水平。

  就像劇中所展現出來的,現在很多農村面臨各種問題:"九九六一三八村",留守人員中老人婦女和小孩占絕大部分比例;"空心村",存在大量閑置土地和宅集地;村子內部鬥爭嚴重;村委會沒有長期發展規劃等。雖然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發展重心由農村向城市轉移,但是農業依然是第一產業,農村的穩定和發展直接影響着我國的發展水平。"三農"問題是歷屆領導心中的一塊大石頭,搬開這塊大石頭不是一天兩天的活兒,而是一個長期而又艱辛的事業。可現在很多年輕幹部身處高樓機關,對着文件吹噓"假大空",把農業的國策、政策和方針可以說得像模像樣,但是真正觸及到這些問題的時候卻是素手無策,就像馬向陽一樣,在市委書記面前問農民:兩壟地是多大?年收入50萬?這個情節雖然好氣又好笑,但我相信電視機前不少年輕幹部也回答不出來吧。

  曾經毛主席鼓勵知識青年下鄉接受再教育,如今社會進入全面發展階段,年輕幹部積極下鄉已不是這個基調,而是為廣大農民帶去科技春風,是去打破陳舊的思想觀念和生產模式,是去完成新時代賦予的任務,同時向農民學習傳統農業知識,了解本地村務和民生情況。這種"雙向互動"模式,既有利於領導幹部和農民之間的聯繫和溝通,也有利於年輕幹部的提升業務水平,更重要的是只有深入農村得出的結果才能形成適合本地發展的長遠規劃,坐在辦公室編文字是永遠做不到的。

  說到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不得不提劇中會計梁守業的一句話:村上現在的情況是,盼致富,無思路,想致富,無技術。現在很多農村都是以土地流轉為主要發展模式,土地集中形成規模化和產業化,但是不少農民對土地留守抱有陳舊觀念,這種看天吃飯的思想看似可笑,可確實真真存在,要做通農民的思想工作就是第一大難題。在劇中大槐樹村的村民們前一年因土地流轉被承包戶所騙,極力反對再次流轉,群眾和村領導幹部之間的信任度岌岌可危,新去的第一書記馬向陽應該拿出怎樣的態度來處理好乾群關係?其次,農業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在基層農村,很多地區農民一年難得聽到一次農業講座,甚至幾年幾十年都見不到農科專家的影子。雖然現在每個村都配有衛星遠程教育設備,但是利用率極低,上面檢查使用情況都是臨時填寫收看記錄應付檢查;部分鄉鎮在村上搞項目試點,不以土質、地形和水利情況為基礎,哪個村和領導關係好就去哪;基層人才待遇得不到提高,人才流失嚴重。現代化的科技型農業在農村之所以推進緩慢,一部分是受客觀條件的局限,還有很大部分是我們部分年輕幹部沒有把工作落到實處,沒有把心思花在帶領農村人民致富上。就像最初的馬向陽一樣,抱着只是下派一年,隨便做出點成績交差的心思的年輕幹部恐怕不在少數,這樣"來一趟打一槍"式的培養村官是否可行?

  網上有一些評論說這部劇劇情誇張,胡編亂造,農村根本沒有這麼多事。可實際上現在很多農村就是這樣,發這些評論的網友可有真正深入農村過?電視劇還在繼續熱播中,隨着劇情的發展,更多農村問題將會一一呈現,我們年輕的幹部在觀劇的同時是否會有觸動,會有反思?



馬向陽下鄉記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