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讀後感(一)
小說直接從題目就可以知道有個年輕人來到了組織部,而這個年輕人卻是不輕易放棄的。
林震是個富於理想主義精神、勇於進取的人。當他來到的組織部門時,對黨工作充滿了神聖的憧憬,他很單純,也有些幼稚,比如根據電影里全能的黨委書記的形象來猜測黨的工作者的,不乏有些天真。他帶着他滿腔的熱血來到組織部,就像小說當中開始不久寫道“他帶着一種節日興奮心情跑着到組織部第一副部長的辦公室去報到。”這是他跟劉世吾的第一次見面。劉世吾是個有經驗以及經歷的人,在他的面前,林震顯得是弱小的,他只能集中最大的注意力去聽他講一些他覺得相當深奧的概念。但是這時候他還是高興的。當然正因為他和劉世吾對工作的態度的不同導致兩個人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在討論麻袋廠問題的區委常委會上林震顯得有點執着勇猛他勇敢地站出來,提出一個人們需要深思的問題:“王清泉個人是作了處理,但是如何保證不再有第二、第三個王清泉出現呢?”並擲地有聲地表示:“黨是人民的、階級的心臟,我們不能容忍心臟上有灰塵,就不能容忍黨的機關的缺點!”但同時他又是矛盾的他判斷不清究竟那樣對,是納斯嘉的“對壞事絕不能容忍”對呢,還是劉世吾的“條件成熟論”對。劉世吾老道有經驗,他總能把他的思想打壓下去,變得模糊。
劉世吾的精神世界里充滿了冷漠,但這並不等於往日的革命熱情在他身上已經完全泯滅。不,他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時也有不滿之感,因而他為了擺脫自己對實際生活的厭倦感情和無聊心緒,常常貪婪地讀小說、詩歌等文藝作品,從中寄託自己的思想感情,“夢想一種單純的、美妙的、透明的生活”。可是當他睜開眼睛來看現實的時候,那種“透明生活”的幻影就立即消失,心情又回到黯淡和灰色。他懷念過去的戰鬥生活,然而對於眼前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卻陷入極大的麻木與冷漠。像劉世吾這樣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在革命到來之前,昂揚興奮,對革命抱着詩一般的幻想;然而一接觸革命實際,他們便容易失望。特別是社會主義革命事業,它本身就是一種十分繁瑣的事業。對於劉世吾來說,如果過去那種暴風驟雨式的、充滿激情的戰鬥生活曾經鼓舞過他,那麼當前需要進行堅韌、瑣屑的日常工作的時候,現實在他眼裡就失去了詩意。革命的日常工作不再是他的內心要求,而變成了他的負擔。因此革命熱情隨之衰退,疲憊情緒應運而生。他自己的靈魂里害上了與時代對立、無愛無憎的精神冷漠症。
你會很容易發現《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里描寫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那些事情,那些忙忙碌碌,漫不經心地工作場面;拖拖沓沓卻假裝正經的工作態度;毫無效率也不負責任的理直氣壯,冠冕堂皇到只為應付局面的工作用語;那些假惺惺的場面在現實生活中還依稀存在。或許文學的價值就在這裡吧,它反映的永遠是生活的深層面。
小說的中的林震,就像我們現在許多的年輕人一樣對生活充滿熱情,但是現實卻總是無可奈何的,就像王蒙在自傳《半生多事》中說的那樣青春洋溢着歡唱和自信,也充斥着糊塗與苦惱。青春總是自以為是,有時候還咄咄逼人。青春投身政治,青春也燃燒情感。青春有鬥爭的勇氣,青春也滿是自卑和無奈。青春必然成長,成長又會面臨失去青春的惆悵。
但是為了我們的生活我們依舊要奮鬥着,“要更積極,更熱情,但是一定要更堅強。”
1130140017 胡艷麗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讀後感(二):時代需要“林震”
參加工作時間長了,越來越容易看到對工作不用心的人,看到了很多得過且過的人。有時很納悶:怎麼可以這樣呢?心裡在為大家鼓氣,但看到的依然是大家的碌碌無為。
小時候,校門口貼着“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標語充滿時代的氣息,於是我走向教育的路。一路奔來,對教育之路幻想着——心想自己一定能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心想着教育世界的璀璨與輝煌。
然而,現實很殘酷。長輩們讓我知道生活和理想有時背道而馳,額外的工作讓我知道一些和教育教學無半點關係的事情只有做了才能讓我繼續教育着。於是,有時很憤青。憤青時有時會受到嚴厲的批評。
1956 年,“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按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看來,那時的人們應該都是奮發圖強之人。有時在辦公室,長輩們也常說“毛爺時代”如何好,如何廉潔。
於是,想起了王蒙所寫的《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想起了那個被別人評為“理想主義者”的“林震”。
這篇小說告訴我,現實從來沒有理想過。
大家以為改革開放之前經濟落後,人人都做事認真。小說告訴了我們真相。
區委,神聖的地方;政府幹部,高尚的人物。中國“進入社會主義高潮”,人人“滔滔不絕地講着社會主義高潮中的各種氣象”。
小說以真實的筆調給我們展現了政府里忙忙碌碌,漫不經心地工作場面;拖拖沓沓卻假裝正經的工作態度;毫無效率也不負責任的理直氣壯,冠冕堂皇到只為應付局面的工作用語。林震初到通華麻袋廠時,“工廠門口的警衛同志聽說他是區委會的幹部,沒要他簽名,信任地請他進去了”,可見在那個時代官的威力真大,到哪都有特權。今天的官僚主義盛行可說是得益於那個時代的官,得益於老百姓的畏官心理(中國的官僚主義從來都沒有消退過)。
小說中的劉世吾曾說“黨工作者是醫生,他要給人治病,他自己卻是並不輕鬆的”。這話說得很經典,我們黨內確實有很多問題需要醫治。就說劉世吾這個人,他是組織部主要負責人,工作能力強,“一下決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從對林震所說的話來看他又是個看問題很透徹的人。在他給林震介紹組織部工作時說“‘把黨的生活建立在…… 上’,聽起來就象‘把生活建在登登登上’”,官腔十足。對生活的無奈與厭倦使他有着可怕的冷漠與麻木的心態和病症,容忍一切。韓常新和王清泉的官僚主義就是他包庇出來的。他的冷漠與麻木,挂名的上司李宗秦有很大的責任。
王清泉,是仗着解放前的事迹混在機關單位的蛀蟲,劣跡斑斑、為官霸道。唯我獨尊,對魏鶴鳴大呼小叫,怒叱不斷,只會以上欺下。典型的只領功領錢的領導。關於處理王清泉的問題時,劉世吾曾對林震說“我明天找他談話,有原則性的並不僅是你一個人。”而王清泉受到處罰是因為林震和魏鶴鳴把事情鬧大了,可見,事情不鬧大就跟原則扯不上邊。
韓常新這位工廠建黨組組長,“比領導幹部還象領導幹部”。常常“迅速地提高到原則上分析問題和指示別人”。對於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不積極處理,還打擊積極工作的魏鶴鳴和林震,可見韓也是黨幹部中的敗類。韓到通華麻袋廠了解發展黨員工作時的做法完全是浮誇風主義,追求數字結果,不注重過程,寫起文章來圓滑而又強拉硬扯,有濃重的八股文味道。對工作投機取巧和狐假虎威。這樣的人卻能夠步步高升,真的讓人心寒。
魏鶴鳴,是個正直的人,很想改進工作,因為長期受到王清泉的壓制,對現實心生不滿,又因上級的消極態度對工作不再有希望。當林震來了調發展黨員工作時,“他好象應付似的希望快點談完。”總的來說他是個工作負責,關心群眾,充滿激情的年輕人。在林震的鼓勵下,魏鶴鳴給《北京日報》揭露王清泉的劣跡,最終使上級將昏官王清泉徹查到底。
林震非常有個性,有理想、有抱負,不易被污濁的世風污染。初入教育事業及組織部都非常好學,作風踏實。單純,不免幼稚,“對於黨工作者(他是根據電影里全能的黨委書記的形象來猜測他們的)生活,充滿了神聖憧憬”當魏鶴鳴向林震發牢騷時,林震說“你別光發牢騷,你批評他,也可以向上級反映,上級決不允許有這樣的廠長。”他不知道的是:正是上級培養了這樣不負責的領導。
林震和劉世吾等人相比是弱小的,還曾有過惶惑,但沒有退卻,“越是有重重的困難越覺得是發揮戰鬥精神的時候。” 面對劉世吾的謬論“顯然成績是基本的,缺點是前進中的缺點,我們偉大的事業,正是由於這些有缺點的組織和黨員完成着”,認識到“人要在鬥爭中使自己變正確,而不能等到正確了才去作鬥爭。” 擅自同意魏鶴鳴召集座談會時遭受批評時提出:“但是我不明白為什麼我們不但不去主動了解群眾的意見,反而制止基層這樣作”“掌握了而不去解決,這正是最痛心的!黨章上規定着,我們黨員應該向一切違反黨的利益的現象作鬥爭…… ”在討論麻袋廠問題的區委常委會上,他勇敢地站出來,提出一個人們需要深思的問題:“王清泉個人是作了處理,但是如何保證不再有第二、第三個王清泉出現呢?”並擲地有聲地表示:“黨是人民的、階級的心臟,我們不能容忍心臟上有灰塵,就不能容忍黨的機關的缺點!”批判道:“老韓同志知道缺點的存在是規律,但他不知道克服缺點前進更是規律。老韓同志和劉部長,就是抱住了頭一個規律,因而對各種嚴重的缺點採取了容忍乃至麻木的態度。” 林震這種敢向專權勢力叫板的精神很值得共產黨員尤其是年輕人學習。哪一天,這種向邪惡專權挑戰的做法能廣泛被肯定的時候,真正的民主時代就來臨了。
時代需要林震這種人。林震的激情與激進,讓趙慧文這種有良知的青年找到前進的力量和生活的溫暖,讓魏鶴鳴這種充滿激情的工作者激發出無限戰鬥力量,讓韓常新這種投巧主義者無地自容,讓王清泉這種官僚主義者失去生存的土壤,讓李宗秦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領導顏面掃地,讓劉世吾這種木偶人再造成工作強人。林震這種人多了,我們的黨政機關才更“乾淨”,人民群眾更擁護黨,每一個企業會更有進步空間,社會會更和諧。
我和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林震的激情。認識到現實與理想的距離,不應接受現實麻木生活,而應努力使現實靠近理想。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