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後感(一)
品讀《弟子規》,走進了一片靈氣盈天的園地;攜手《弟子規》來到一潭至純至凈的湖泊;感悟《弟子規》,學會了一種至真至誠的感情。鑒古今,百行孝為先,弟子規里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很好的解釋了這句話的意思。可現在我們這個社會道德品質缺失了太多。這段時間看到很多諸如在街上有老人摔倒沒人敢去扶;碰到交通事故沒人敢停車救助;大年初二,八旬老人睡在女兒家門口樓道里,其子女眾多卻無人問津……這些事件經過電視,網絡等媒體曝光之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和沸沸揚揚的討論。
我看了以後,結合這段時間學習的《弟子規》,也有很多的感想:古人尚且懂得“卧冰求鯉”“孔融讓梨”,,崇尚尊老愛幼,關愛他人,誠信待人。而在當下,經濟高度發達,物質生活豐厚,比起古人來我們卻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越來越冷漠了。正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沒有了誠信,沒有了相互關愛才發生了這麼多本不應該發生的事情。
我覺得我們這個時代更需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深刻學習和理解國學經典,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這個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和諧。於是我又坐在書桌前,捧起一本《弟子規》大聲的誦讀起來:“弟子規,聖人訓”嫩稚的聲音回蕩在空中,盪進了我的心裡,盪進了人們的一言一行,我按捺不注的笑了。
弟子規讀後感(二)
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民族精神的精髓。誦讀國學經典能讓我們品悟中華文化;能傳承民族精神;能涵養自己的修為。可以讓我們承繼民族智慧,使自己成為一個德才皆備的人。 在眾多誦讀的國學經典中《弟子規》猶為讓我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他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列舉了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方面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注重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 誦讀《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孝順、博愛、謹慎、講信用。有父母、愛親人,繼而才能關愛每一個人,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才會伸出援助之手。
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就不會變成一個危害社會,讓人唾棄的人。社會上也再不會出現“大頭奶粉”害人,假藥毒人的事件。 誦讀《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友善、禮讓,生活上不要挑三揀四。不要把長輩對自己的疼愛當成是理所當然,養成驕橫的壞習慣。衣服不再於華麗,而應注重整潔;要看輕財物,少計較個人得失。學會禮讓,寬以待人,嚴與律己;多用讚美的眼光去看待別人。這樣我們的心胸會變得寬廣,生活會變得快樂甘甜。 誦讀《弟子規》,讓我領悟了讀書要心到、眼到、口到,還要實實在在的做到。
不要養成浮華的習性、馬虎的習慣;在學習上要多下功夫,不要做一個半罐水響叮噹,一個一知半解的人是攀不上了科學高峰的,從點點滴滴做起,滴水能穿石。 誦讀《弟子規》讓我在言簡意賅的文字里,休味到它豐富的內涵和深遂的哲理;裡面的不少至理名言深深印在我心裡。它讓我既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讓我在誦聽聖人的教誨中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讓我們一起用行動來誦讀這些寶典吧!
弟子規讀後感(三)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首先是〈入則孝〉,這裡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
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 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 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 學知識。怎麼學呢 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
弟子規讀後感(四)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並且細緻的描述了日常的行為規範讓人有則可依。育人就像是栽種一棵樹,根基扎牢才會枝繁葉茂。一個擁有謙恭,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以後的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成為社會的棟樑。就如清末名將曾國藩所說“修身,治國,平天下。”人的修養體現其內在品質。《弟子規》讓我們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觀念,養成良好的習慣。
《弟子規》是傳承如家經典文化的文學作品。從八個方面闡述,分別是孝道(入則孝),親情(出則第),舉止(謹),誠信(信),友善(泛愛眾),仁愛(親人)。首先放在第一位的便是孝道。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守孝這三個字看似簡單,其實內容豐富。這裡包含了孝順父母等廣泛的含義。
一個人首先要孝順父母,烏鴉尚知反哺。作為兒女更應對養育自己的父母加以報答。2003年感動中國,一位兒子為救患有肝癌的母親,毅然決然第捐出自己的肝臟,讓母親得以康復。隔絕母親所接觸的有關他捐肝救母的報道。身體之發,受之父母。孝順父母是讓他們在晚年的時候不在操勞,替我們擔心受累,也不要讓他們作空巢老人,孤獨寂寞。多抽出時間看望老人,照料他們的飲食起居,給予他們家的溫暖和關愛,心裡上的寬慰。這也是一種孝道。
血濃於水,兄弟姐妹同是一家人,對長輩尊敬,愛護晚輩。做到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張者優先,聽從長輩的安排等。這樣才能使家庭和睦,社會才會安定團結。其次外出要珍惜朋友以及一切和我們身邊的人。
另外《弟子規》講述了日常起居的行為規範。“衣貴潔,不貴華。”穿的衣服乾淨整潔就可以,這樣給人請清新之感。無需高檔華麗,更不能相互攀比。這不僅是一種無意義的行為而且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時尚的潮流不斷地改變,而我們僅需保持真正的自我,座最好的自己。
愛你本來的樣子。不論是什麼人,我們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和尊敬,一個人行為高尚名聲自然會高而不是它是否有像潘安宋玉的美貌。人無完人,再優秀的人也會有他軟弱的一面,別人短處不應到處宣揚,應當取長補短。仁愛寬厚,以德服人。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與人坦誠相待。弟子規中的道理對於我們是終身受益,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從而完善自我。
弟子規讀後感(五)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一書,最使難以忘懷並受到啟發的一段是“父母呼 ;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 父母命 ; 須敬聽; 父母責 ; 須順承”。
這段“弟子規”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推辭投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輩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
讓父母生氣傷心。看到這裡不由得我深感內疚,平時只要爸媽叫我,我都會假裝沒聽見,只管玩我的。媽媽要是讓我去做事,我會毫不猶豫地說讓爸爸去做,爸爸讓我去做事我會說我是你的奴隸嗎 每當爸媽教我怎麼做人處事時,我會一隻耳朵聽,一隻耳朵扔,把它當做耳旁風,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錯了事,爸媽說我,我會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辯護,把黑板說成白板才肯罷休,有時讓爸媽氣得哭笑不得。
讀了“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麼的不懂事。從此以後,我要痛改前非,絕不犯錯,要聽爸媽的話,不再讓爸媽傷心,做一個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六)
《弟子規》是我國古代幼兒傳統禮教經典,在以前《弟子規》就相當於現在《中小學生行為規範》但其的價值要遠遠超過後者。
現在的人在閱讀之後不難發現《弟子規》從裡到外都滲透着儒家的氣息,在通讀之後凈是德行兩字貫穿了全文。儒家就是在強調通過對先賢的學習提升個人的德行。且可發現《弟子規》中的大多數句子就是有《論語》中直接簡化過來的。在儒家哲學體系中強調了社會等級與身份象徵,正所謂其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長幼有序尊卑各異。在森嚴的等級框架下通過仁愛等德治思想使社會和諧發展而《弟子規》則是儒家治國中治民的初級教程。通過日常的行為規範,初步的構建等級框架,在這個框架下正常的發展後會形成一個較和諧較禮貌的社會風氣,正如鄰國日、韓。
有些歷史常識的人會發現中國的歷史發展一直處於儒法並舉的兼容式發展下幾度出現民富國強的大盛事。在倡導法治社會與國門大開的今天,在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襲中,國人的素質在逐漸的下降不僅80、90年代的人飽受罵名倚老賣老者不勝數。一系列社會為題不斷的暴漏出來昔日的禮遇之邦無顏再談禮法。反而效法我們的島國卻搜獲名譽。
正是因為我們在發展經濟的時候忽略的文化的傳承,漸漸地我們的價值體制開始發生變化拜金,趨權附勢等不良風氣漸長。儒家思想左右華人2000餘年,當我們重新撿起他時會重骨子裡透出一股子親和力。不夠讓大學生來背誦《弟子規》實屬多餘,對經典的背誦給該是自發的背誦能引起自己共鳴的。
這次的《弟子規》品讀活動最大的意義應是同學們在拜讀之後會自發的去閱讀其他傳統作品。通過對古代先賢的品讀與自身環境的辨別形成自己的一套價值體系,而對於《弟子規.》中的一些觀點,因為我們和作者處於不同的時代故我們只要領會其中的精神就好,不必一步一手的尊崇,正如魯迅言:取其精華,去其糟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