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三國演義讀後感
“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這本書,《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着之一,在書中的故事也是久久流傳,不僅是這樣,它的每一個故事中如果你細細的讀,你會發現好多的道理。那麼《三國演義》一書中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呢?在這個寒假,我就藉著這個理由,勾起了我對三國演義的興趣。
三顧茅廬不僅是個成語,還是一個很有名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演義》一書中:諸葛亮是一個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劉備便帶上張飛、關羽去請諸葛亮出山協助自己。結果第一次沒遇見;第二次不顧張、關二人的阻攔冒着大雪去的,還是沒見着;第三次等諸葛亮睡醒了才見到。故事的過程,說明了劉備是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來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而且第二次還下着大雪,張飛還阻攔道:“現在就是軍隊在打仗,這時也會停下來的。”第三次關羽等人見劉備又要去拜見諸葛亮,怒氣沖沖聲稱要用一條麻麻繩把諸葛亮捆過來,劉備狠狠地斥責他們,這表明劉備以誠待人。
三顧茅廬的故事告訴我們:管理者要禮賢下士、知人善用。比如:商湯任用伊尹等人作為大臣,商朝很快強大起來。還有周文王任用賢人姜尚,國力才逐步強大。這都是禮賢下士、知人善用的表現。
不僅是這個道理,三顧茅廬的故事還告訴我們,做什麼事都要有耐心。劉備就是這樣,一次去了沒有找到諸葛亮,第二次去還是沒有,可他的心向著國家富強,又第三次去了諸葛亮家,在第三次終於請到了。這種不怕困難,堅持不懈,一心想着蜀國的未來的精神,不就是我們在學習上所缺少的嗎?如果我們在學習上再用一點耐心和努力,我相信沒有我們不能面對的學習難關,就沒有在學習上的那一聲聲嘆氣。
在這個寒假,讀的歷史書籍使我受益匪淺,也使我有了讀書的興趣,我會繼續從書籍中發現在生活中發現不了的東西。
篇二:史記讀後感
這個寒假 我 讀了《史記》。 這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 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 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 。生動的語言,優美 的文字 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 也在為之而改變 。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 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
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 :“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 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 正是她的價值 。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 ,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着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曆數當朝或前朝得失 ,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着 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 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複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杆。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 人責任 所在吧?
篇三:歷史是個什麼玩意讀後感
中國,做為四大文明古國中碩果僅存的國度,它有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也飽受着世間最多的苦難。迄今,它依然屹立在這片神州大地,養育並祝福着後世的子孫們。讀了袁騰飛的這本書後,我再一次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深感自豪!在書中,讓我們看到的中國是什麼樣的呢?是盤古開天,女媧造人那樣悠遠的傳奇;是皇帝怒伐蚩尤,神農甘嘗百草的仁義;是西周征討朝歌那劍鋒所指,兵戈如潮;是春秋戰國燦若群星的百家爭鳴;是始皇一統天下后那撫劍背影 的山河永寂,是漢武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征途中冷月寒洲下的漠漠廣寒;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那烽火連天的長江水;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岸猶唱後庭花那流金的秦淮河。書中為我們呈現的中華民族的歷史,彷彿是一匹素雅綿長的蜀錦,編織着它的瑰麗榮華,又好似一卷緩緩鋪開的水墨丹青,訴說著它的含蓄和深邃。歷史有趣嗎?
有人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任人打扮粉飾;也有人說歷史永遠是成功者的自傳,失敗者的真相早已湮滅在塵煙中。但是我想,真實永遠不會被謊言所遮掩,歷史的車轍碾過,總有些蛛絲馬跡讓我們去發掘。在《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一書中,作者把深刻的思考用幽默的語言表達了出來,告訴我們其實歷史並不枯燥,發掘歷史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不但能了解那些繁華盛世背後的仁君英主,解讀那些黑暗年代以死報國的濟世名臣,還讓我們明白是什麼讓他們變得睿智而又無畏,同時也讓我們不禁想到如果是自己,在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舞台劇中,又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歷史已經成為過眼雲煙,那些英雄的血脈和精神卻一代代地傳承下來,正如書中所說,曾經強大的民族,將永遠不會沉淪。那麼,今天我們將如何繼承過去,又如何開創未來呢?
同學們,讀書是為了什麼?古人告訴我們,讀書是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也許這樣的宏圖偉業離我們還有些遙遠,但是為往聖繼絕學,是我們現在就能做到的。當我們學習托福雅思的時候,也不要忘記看看四書五經;學鋼琴素描的時候,也別忘了我們的古箏和國畫。這樣,當你和同學、同事聊天時,別人才會感到你是一個有素養有內涵的人;而在和外國人交談的時候,也不會為對自己國家認知的匱乏而感到窘迫。歷史的車輪還在滾滾向前。讀史才能明今,修身才能證道,讓我們做一個能夠繼往開來的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一個值得驕傲的中國人吧!也許有一天,你也會青史留名,讓你的子子孫孫也會在書中看到你的名字。
篇四:時間簡史讀後感
浩瀚的宇宙空間,神秘的微觀世界都是散放着那麼迷人的色彩,是那麼的引人入勝,使我不得不遐思,若干世紀后的人類科技到了何種程度,生物進化到了何種地步,時空旅行者能否從漫畫中一躍而出?
這些好奇使我不得不想要一探究竟,無意之中,在書店遇到了一本書,其貌不揚,但湊近一看,黑底上赫然寫着四個字“時間簡史”!我如獲至寶,它的鼎鼎大名早已耳聞,只是一直沒有中文版本出版,只能苦苦嘆息,但不知何時這本書悄悄走上了書架,我趕緊買來讀了讀。
初讀此書,不得不讚歎史蒂芬教授那如絲般縝密的邏輯性,你會發現字裡行間無不顯示出他過人的才智,他可以把相對論當做孩子手中的乒乓球來形象地描述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是無法分離的這一物理規則。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章節莫過於時間旅行。比如這一段:
再重複一下,由於時間和空間是相關的,一個和逆時旅行緊密相關的問題是你能否進行得比光還快,這一點也許不會使你驚訝。很容易看出,時間旅行意味着超光速旅行,在你旅程的最後階段做逆時旅行,就能夠使你的整個旅行,在你希望的時間內完成,而這樣你就能以不受限制的速度行進!但是,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倒過來也是成立的,如果你能以不受限制的速度前進,你也就能夠逆時旅行。其中一者成立而另一種不成立是不可能的。
無可挑剔的邏輯在字裡行間展露鋒芒,無死角的思維在史蒂芬的筆下盡情躍動,讓人無法相信這本書竟然是由只有三根手指能活動的殘疾人霍金教授寫出的呢?
沒錯,作者雖然幾乎全身殘疾,但在思想和學的領域上,着實是一名偉人!
一本好書不僅能交給別人知識,更重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的書。
我深深地了解到了科學上有許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地追求權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着生命危險,提出自己的理論,種種事例不勝枚舉。
當今社會,為我們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條件,無論是對開闊自己的知識,拓展自己的眼界,活躍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的能力都大有裨益,但是,我們絕不因此滿足,讓這些好處成為絆住我們探索發現的腳步的鎖鏈,而是要仍要保持前人對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見解,不盲目相信現有知識的品質,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科技事業,為人類的發展作出的貢獻!
篇五:毛澤東讀後感
《毛澤東》一書讀後感我爸爸常常對我說: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是“大串聯”時在北京親眼看見了毛澤東。我雖然沒有見過毛澤東,但是毛澤東這一光輝名字,從我上小學識字的第一天起,就在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前幾天,我買到一本中外名人故事從書——《毛澤東》,我如饑似渴地讀完全書。夜裡,我做了一個美麗的夢,夢中我跋山涉水尋找毛澤東,終於在天安門城樓上,我幸福地見到了毛澤東……我激動地對他老人家說:“敬愛的毛主席,我一定向您學習,學習您刻苦學習的精神……”
是的,《毛澤東》這本書中最感人的是毛澤東一生刻苦學習的精神,書中生動地記敘了這方面許多感人的片斷:
毛澤東主張學習要有崇高的理想,他認為應該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為了改造國家和社會發奮學習。毛澤東在學習上一貫刻苦、勤奮,在青少年時代,每天清晨,同學們還未起床,他就藉著熹微的晨光,開始了一天的學習生活。夜深人靜,同學們都進入了夢鄉,他還常常在走廊上或茶爐室的燈光下看書。書籍是毛澤東的終身朋友,直到他心臟停止跳動前幾個小時,他還示意工作人員讀書給他聽,真正是“活到老,學到老”。
寫到這裡,我想起不久前發生的一件事。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可憐”兩字,老師上課時解釋過,我當時不注意聽,沒弄懂。過後,我想問老師,但怕老師批評我上課不注意聽講;我想問同學,又怕同學笑我這個當班長的這也不懂。於是就“不懂裝懂”,悶在心裡。後來考試,正好考這兩個字的解釋,我解答為“可惜”,鬧出一場笑話。這件事我對誰也不敢說。今天讀了《毛澤東》,毛澤東的聲音經常回蕩在我的耳邊:“我也稱某人有學問,是指他好學好問,學與問是不能分開的。只有好學好問的人,才可能有學問。”毛澤東當年講的這句話,不正是對我中肯的批評嗎?
於是,我把自己的學習生活和毛澤東在少年時代的學習生活一一作了對比,我的眼前清晰地呈現出一個勤奮好學者的足跡……重新去尋找這一足跡,重新去尋找這一精神,對我們90年代的青少年不是很有必要,很有意義的嗎?我真誠地把這本書推薦給我的同齡人,希望我們都能從這本書中汲取到理想、信念、精神和毅力。
歷史書籍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