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互聯網方法論》讀後感
陶鑫
一口氣看完周鴻t的《我的互聯網方法論》,刨去一些熱血的雞湯,剩下的則是很誠懇地將互聯網時代經濟的特色來了個很接地氣的分析:
首先,在互聯網時代生存的三種模式:利用互聯網賣東西;依靠廣告收入和以網游為代表的增值服務。再怎麼吹得天花亂墜,都是離不開這三種。不過我倒是要提一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很多企業帶來了扁平化管理的工具,使得個人產出更大,於是更少的員工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不過這和互聯網思維什麼的不太相關了。
其次,用戶至上的觀念深得我心——我自己親身見證了如何從一個技術宅變成了蘋果粉,以前雖然可以給女朋友的諾基亞裝軟件,還可以跟着教程刷諾基亞娛樂,但現在都放棄了這類的折騰,除了剩下組裝台式機,平時碰到問題再也不慢慢去找命令,經常只剩下重啟一個招數——為什麼,就是因為本來在電腦上所用的工具都挪到了手機端,甚至包括電腦上的軟件,很多也都成了"一鍵式"的,這也不得不說是蘋果的功勞。
然後,一些教鞭式的驚醒——"有一種所謂的商業模式,你聽都不用聽就會知道行不通,這就是資源型的商業模式。這樣的人一開始就說自己能搞到什麼資源,可以怎麼樣。後來事實證明,這樣的公司肯定不會成功。"還有一些自以為是:"有太多做產品的人有三個假設:第一是假設某個功能用戶一定需要;第二是假設用戶一定知道某個功能的存在;第三是假設用戶一定會按照自己設計的方式使用。"此處只能呵呵,經常遇到的忽悠就是這樣子。
周鴻t講了這麼一大堆,對自己的行動有什麼啟示呢?很多人未必在互聯網公司工作,也未必經歷創業——但這不代表不能做點什麼:首先,遇到那些吹來吹去的人,就更加清楚了(雖然本來就沒啥好感);其次,做打動用戶的事情,從今天開始,更加愛自己和自己的客戶,每個人最大的客戶其實是自己,然後才是別人,換位思考先要懂得人性——接着去改進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用戶體驗,我們不一定需要WIFI才可以改進,"無論是虛擬服務,還是實體服務,在實現的過程中都存在着大量可以改善的細節,這些都是提升用戶體驗的機會。"
最後分享一個聽來的故事——一位在物流行業的人,培訓素質參差不齊的司機並讓他們用上了電子郵件,事先內部溝通路線圖以及增加客服,將傳統的拖車行業進行了一場"互聯網革命",沒有雲平台雲計算,但實實在在地讓準點率比行業平均高30%,並大量減少了客戶這邊的電話騷擾——做過工廠的人會知道,物流和倉儲部門經常被司機電話騷擾,各種效率低下的問路。在這個拖車競爭已經進行刺刀戰的行業里,他的創業殺出了一條血路,然而這些看似簡單的方法,他也是七個月的連續加班搞出來的。他對那些車平台之類的不屑一顧,因為那些"平台"壓根就沒解決客戶的服務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