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奧秘讀後感(一)
一日,與朋友小聚,聽他說起最近《百家講壇》里有曾仕強教授的講座《易經的奧秘》,不由得引起了我的興趣。記得上高中的時候,外公家裡曾經有過一本《白話易經》,出於對書的鐘愛,喜歡觸摸那種或厚厚的,或精緻的書籍。那本書厚厚的,手感真好。裡面的內容儘管是白話,但是還是有些艱澀難懂,也正因為此,對《易經》更加引發了神秘和敬重。後來也收藏過幾本關於易經的書,但都大致翻閱,沒有細讀。
終於等到百家講座講完了,在網上搜集到相關視頻,又買了一本書,對照書、看着視頻,邊聽邊看,邊做記錄,用了幾天的時間,完整得聽讀完。也不由得獲得了跟多感悟。再次打開曾經收藏的易經讀本,明白了許多。
中國古代文化真是了得,當初如果沒有焚書坑儒,今天的中國該是什麼樣子?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在使用各種方法去探索宇宙的奧秘,但是直到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宇宙對於人類仍然是一個巨大的問號。那麼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之前,怎麼能夠得到破解宇宙的密碼呢?
《易經》是什麼?所有文獻都這麼記載的,易是群經之首。實際上這句話太客氣了,應該是易是群經之始。為什麼說《易經》是群經之始呢?因為不管是五經還是六經,都會把《易經》擺在最前面,所以叫群經之首。實際上,它是群經之始,就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從這裡發源出來,它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它是諸子百家的開始,所以叫做群經之始。所以這本書非常值得我們一起來探討。
可以說,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易經》,是三位古聖先賢共同創造出來的,伏羲創造了八卦圖;周文王創造了64卦,后被稱為《易經》;而孔子為《易經》作了《十翼》也稱《易傳》。那麼《易經》的首創人伏羲是誰,他又為什麼要創造八卦呢?
伏羲八卦圖這部無字天書,能夠歷經7000年的歲月,一直流傳到今天,足以證明真理永存的道理。那麼在蠻荒的原始時期,伏羲怎麼能夠發現宇宙的奧秘?又是怎麼畫出八卦圖來的呢?
伏羲八卦圖是由數字和圖像組成的,而現代高科技的電子計算機,也是由數字組成的,由此而論,中國7000年前的伏羲氏,可以說是電腦的鼻祖。那麼古老的《易經》和現代科學之間,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
《易經》是完全根據自然發展出來的一套系統,為什麼後來成了中國哲學思想的總源頭?那麼《易經》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呢?我們又如何才能夠讀懂《易經》?我們現代人學習《易經》,又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陰陽是一體兩面,如影隨形,合一的意思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樣才有生命力,完全是陽也沒有用。
在宇宙中,除了自然之外,沒有任何東西是主宰。
吉,就是順乎自然;凶,就是不順乎自然。
道理是直的,路永遠是彎的。只會走直路是很難達到目的的,因為自然本來就是彎彎曲曲的。我們中國的大江大河都是由西發源,然後向東流,但沒有一條是筆直入海的,因為那樣我們就沒有資源可用了。河流彎彎曲曲,有時流得很慢,有時流得很快,這樣我們才有各種資源可以利用。山脈也不是筆直的,不然誰也爬不上去,它彎彎曲曲,這樣人隨着山勢轉來轉去,慢慢就上去了。
《論語》里都是一句話,沒頭沒尾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後面就不講了。很多人把這句話解釋為知道你就說“我知道”,不知道你就說“我不知道”。這樣講就太小看孔子了,如果真是這樣,那整本《論語》不都是在講廢話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意思是說,就算你知道,如果問你的人不該知道,你也不能說你知道。要按照不同的人,給出不同的回答。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不是投機取巧,而是隨機應變。
易經的奧秘讀後感(二)
老師一直推薦,讓我們看曾仕強教授講的《易經的奧秘》,本來不屑一顧,今天試着看了,真讓人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一直錯誤的認為《易經》只是一部“八卦書”,上講天文,下講地理,但沒想到裡面蘊含著如此眾多的內容!真正的廣大精微,無所不包!
我覺得,《易經》與“地球人大學”這個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後者更需不斷完善!而且,前者是古人所作的精髓,很多東西需要我們學習、理解、借鑒和運用,而後者可以在此基礎上添加現代社會的信息,雖然我們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我認為,肯定有不足的地方,並不像有些愛國主義者推崇的那樣完美無缺,而且,世界也在不斷地進步,因此,無論是對外來文化還是我們的民族文化,都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所以,如果西方文化的“精華”,新時代的新信息也能融入其中,那就是“現代人的《易經》了”!
《易經》首先體現了一個“世界大同”的思想,這是全球化的必然趨勢;據曾教授所述,學習《易經》有三大意義,其中一個便是“求同存異”,這是在全球化中發揚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的最好方式!不知道周恩來總理是否讀過《易經》,當年他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贏得了各國的支持,相信現在有這個理念,中華文化也定會源遠流長!
第二個令我深有感觸的就是“三個方法”:1、仰視2、俯視3、廣角。“仰視”就是要抬頭“看天”,即關注外界;“俯視”就是低頭看自己;“廣角”就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要用聯繫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不能只停留在一個點上。這和任老師提倡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謀而合,但是順序不同,不知道有沒有影響?
第三個,最令我感動,曾教授說,伏羲(包括孔子等)並不是我們推崇的“偶像”,他們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人”,所以被人們永記心中,獲得永生!所以我覺得,“地球人大學”的理念要被人理解,要流傳應該以“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出發點,為人所用才能被人所記。
總之,《易經》裡面有好多深刻的意義,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以前沒聽老師的話,早點去讀,真是一大遺憾啊!
易經的奧秘讀後感(三)
最初認識《易經》是從爸爸那裡。爸爸喜歡《易經》,沒事的時候也喜歡卜兩卦,我當時因為好奇,拿着他的書翻了翻,但完全看不懂,也就沒再看過。直到高三暑假,我在《百家講壇》上看到了曾仕強教授講的《易經的奧秘》是那麼的通俗易懂,漸漸地才了解了它,也深深死喜歡上了《易經》這部凝聚着古聖先賢智慧的着作。聽講座仍意猶未盡,我又買了《易經的奧秘》這本書繼續回味着。藉此機會,我想和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這本書中的一些觀點和自己的一些感受,同時也希望不了解《易經》的同學能夠藉此對其里哦啊接一點兒。
很多文獻中都記載有:《易》是群經之首。按照曾仕強教授的觀點,應該是:”《易》乃群經之始。因為它是中華文化文化的總源頭,是諸子百家的開始。”《易經》是一部偉大的着作,其中包含可許多古聖先賢的智慧。《漢書·藝文志》中記載:“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易經》的完成也經歷了三位聖人:伏羲、周文王和周公父子(他們一家算是一個)、孔子。伏羲在上古,周文王在下古,孔子在近古。
眾所周知,伏羲“一畫開天”,創立八卦。但一提到八卦我們很多人都會聯想到占卜、迷信等等。其實這只是《易經》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是有所誤解。伏羲氏時期,人們主要靠打漁、狩獵過日子,這其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天氣的好壞。伏羲當時根據自己的一些判斷告訴人們未來天氣的狀況。剛開始人們還將信將疑,可是隨着驗證次數的增加,人們信任了伏羲,複習為了滿足更多人的需求,就創立了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當時的天氣狀況,把它交給了大家。這一符號系統就是八卦,它是一部名副其實的“無字天書”。最初,是通過符號來預測天氣的變化的,可是,後來慢慢覺得除了氣象,很多與生活有福安的東西都可以從中開發出來。也正是因此,文王才從八卦中演繹出了六十四卦。
周文王六十四卦,正是宇宙中揭開宇宙萬物的六十四個密碼,我們也稱其為《周易》,但這個周字應該和周朝沒有多大關係,而應該是周全,周到的意味。而這個六十四,也並非數學意義上的數字,而應該是宇宙中的數。因為”前者是死的,而後者是活的、會變動的”。而且這六十四卦也正是有伏羲八卦完全排列組合后得到的。後人們占卜時用的就是周文王的六十四卦。說到占卜,我們都應該要清楚它是有道理的,但是不科學。因為,它有時候准,有時候不準。它是一種事情發生什麼結果的一種概率,而這個概率只有六十四分之一。其實,並不是逢事都要去占卜,它只是在我們遇到事情的確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給我們的一種參考。而這是我們也可以多畫幾個卦來作為參考,這樣考慮問題會更周全一些。從這個方面講,這六十四卦也確實為我們後人提供了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實,真正讓《易經》擁有靈魂的是孔子。孔子晚而好易,並且在讀完《易經》之後還賺沒為它寫了《易傳》,也稱《十翼》。“他就像是《易經》的翅膀,孔子希望有朝一日,這部偉大的着作夠飛起來。”但到現在,他老人家的願望還沒有實現。我們在此祝願這部凝聚着先賢們智慧的《易經》能夠早日“飛起來”吧。在今天看來,《易經》可以說是一門自然學科,但在孔子之後,又加上了人倫道德才使得它得以完整。
《易經》的初步完成基本上就經歷了以上三個時期。有了較為系統的闡述之後,就是後人們對它的運用了。(當然,也有可能在今後也會有人在對《易經》加以補充)六十四卦是人們的參考對象,當然不能一一列舉說明,但每一個卦都有一個共同的內容,這便是吉、凶、元、亨、利、貞。
當我們看《易經》時,幾乎每個卦的卦辭中都會出現這樣則“吉”,這樣則“凶”的字眼。其實易經中根本沒有吉凶。而所謂的吉凶,就是:“順易理者,有所得(吉);違反易理,有所失(凶)。而這個易理,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道”——自然規律。”這就是在告訴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又應該以自然規律為標準,而不能憑人的意念,為所欲為。我想明白了這一點后,或許在我們的生活中,再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就不會太糾結了。《易經》中,開篇便提到了元、亨、利、貞,乃君子之四德也。關於元、亨、利、貞的解釋有好多。在這裡,我想就增教授的解讀來對此做一個簡單的解釋。元、亨、利、貞這四個字在《易經》中廣泛出現,可以推斷,它們其實是當時的通俗用語。元,即開始,合在一起叫元始,例如中國最古老的神就叫元始天尊。一個地方最早的寺廟也一定就叫開元寺了。亨,即為亨通、順利。利,即利益,亨通之後當然要獲利了嘛。貞,就是正的意思。這四個字合在一塊兒的意思是說: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開始要小心謹慎,做好充分的準備,那樣辦起事來才會順利亨通,然後才會得到收益。可是當我們獲益之後,就要看這利來的是否正當,若是正當的話,就會貞下起元,元亨利貞,循環往複地把事情做大,否則就要小心了。我覺得這就是《易經》教我們的很好的辦事的智慧。
《易經》中還有一句話為“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和辯證法是一樣的,都是在叫我們看待任何事物都要考慮它的陰陽兩面,只不過這裡的陰陽是變動的,正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一樣。而“道”,就是事物的本質,即自然規律,它正是陰陽所組成的。
《易經》對於剛接觸的人來說是很難理解的一本書,但它卻是包含了很多的處世哲學,而這些其實都是我們經常用的,只不過我們是一種無意識的使用罷了。我們中國人在看待問題時,有許多看法都與西方人有很大區別,可能也是受到了《易經》的影響吧。在西方的“文化霸權”盛行全球的今天,我覺得我們有必要對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理性對待外來文化,發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而《易經》作為這一切智慧的源泉,更不能被我們所忘記。建設文化大國,每個知識分子都有責任。
易經的奧秘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