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讀《蘭亭集序》有感

讀《蘭亭集序》有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讀《蘭亭集序》有感(一)

  作者:星宇

  初讀《蘭亭集序》於初中課本,彼時詞意尚且不熟,讀之朗朗上口逐將古文熟記於心。最近熱衷於小楷書法,獨愛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其書法體式"飄若浮雲,嬌若驚龍",賞心悅目之時,逐筆臨摹王家任先生的小楷作品《蘭亭集序》,其一撇一捺,筆法精湛,亦不乏揖讓趣味,臨摹更是饒有意趣。透過筆墨丹青,無不被其優美流暢的語言藝術、清麗淡雅的意境所折服,無論是"天下第一行書"還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都在美的歷史里已經不朽。

  陽春三月,微風和煦,一群文人們在盈盈笑意中走向了春天,親近自然。原本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可惜王羲之所處的魏晉時代,則國家分裂,民不聊生。而眾賢才匯聚於會稽山陰的蘭亭,便是他們理想中的"桃花源".於是乎他們陶醉於清風美酒意,古韻渺渺中,飲酒賦詩,感悟人生。

  永和九年的暮春,萬事萬物萌發勃勃生機。他們在宜人風光中舉行修禊儀式。喝酒寫詩,抒發內心深處的情意。自然的景物給他人一種超世脫俗的感覺。恰逢天朗無雲,惠風和暢,好山好水之中,風景秀麗,仰首宇宙是如此浩大,俯視大地萬物這般繁多。眾人詩興大發,爭相吟詩作對,年輕瀟洒的王羲之在這群文人墨客中顯得格外出眾,在眾人的推薦之下,已有幾分醉意的王羲之,拿起筆揮墨灑毫,揮灑而就,千古名篇《蘭亭集序》便躍然紙上。

  山水竹林、天朗氣清、暖陽微風,給人呈現出一個極美的"世外桃源"的情景。彷彿置身仙境之中,多麼令人神往。此情此景,無不令人心生感慨,詩人心靈深處的傷感隨即而來,亂世之中對生死的思考一時將興高采烈、吟詩作賦酣暢淋漓的王羲之籠罩,隨即感慨"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確,人生的快樂是極其有限的,到快樂得到滿足時,就會感覺很乏味。而時光飛逝,過往的一切都將成為歷史,應該珍惜時間,熱愛生活。

  在歲月的長河裡,人生的確如此白駒過隙,歲月的年輪終將駛向終點。然而,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喜好不同,命運不同,結局更不同,最終還是化為塵土,草木同朽。"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跡",字裡行間無不體現出王羲之對生活的眷戀與熱愛。在歷史的洪流中,他們生活在戰亂年代,越是戰火紛飛,就越對生死與美好的事物心懷嚮往、渴望之極。他想賦予人生意義,給生命一個說法,然而人生的意義何在?

  果真有意義否?若有,意義安在哉?

  有些人活着,卻如同蠅營狗苟,無法享受生命的價值,只當人生是一場徒勞。泰戈爾說:生命如同渡過一重大海,向著彼岸各奔前程。只有當我們回顧過去的時候,才會有所感悟。

  而今,國泰民安,人民安居樂業,生活亦如此幸福美好。此時,我們年輕,無懼於未來,青春年少的我們,沐浴在青春的光芒中,應珍惜當下,珍惜眼前"美景",方可不在晚年而唉聲嘆氣、後悔莫及。享受着這樣的時刻,品嘗拼搏的滋味,不再彷徨着,迷茫不前。向著夢想的遠方去追逐,在青春譜寫自己的"蘭亭"美景。

  作者簡介:王小奇,筆名星宇,甘肅平涼人,現就讀於天水師範學院。瀚海潮文學社成員,熱愛讀書,喜歡用文字去抒寫世間的真情,去感受文字給予的溫暖,喜歡散文、詩歌,鍾情書法。散文作品有《那一縷陽光》,詩歌作品《等待》。書法作品在中文學院書法大賽中獲獎。

  唯願墨香能沁入心脾,願文字能陶冶情操!

  讀《蘭亭集序》有感(二)

  取諸懷抱,一往情深

  傳媒技術學院2015級數字媒體技術楊珍

  舊曆三月三日,重覽《蘭亭集序》,猶如吹皺春池,漣漪四起,全文凡324字,反覆賞讀,果如羲之先生所言,每每有感於斯文。

  今年上巳,亦如千年之前,惠風和暢,天朗氣清。此時正值暮春之初,書聖先生肯定又會興緻勃勃地邀上朋友們進入山林,流觴曲水,揮毫築筆,吟詩結對了。可如今,他已長眠於深愛的自然山林之中,再喚不起,"死生亦大矣",作為物質的肉身,最終總不能與自然規律抗拒,這也是先生興感之由吧。只是,先生作為書聖的精神,卻跨越古今,令後人感懷。

  後人大概只知道王羲之先生是一位書法家,著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其他恐不甚了解,總是這樣,從此時追溯遙遠的彼時,世事滄桑,年華總會砍去許多無關緊要的枝蔓,留下最經典的部分,這往往是歷史選擇的必然。且看《蘭亭集序》字字句句,真是一座袖珍的書藝殿堂,尺幅之中,蘊藏無盡美好。唐太宗曾嘆"點曳之工,裁成之妙";黃庭堅贊"反覆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後人唱着"蘭亭臨帖,行筆如行雲流水".

  《蘭亭集序》書法的美表現在每一個細部,無論橫,豎,點,撇,勾,折,捺,極盡用筆使風之妙,每一個字都有着鮮活的生命,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儀態萬千,眾象畢現,大小參差,長短配合,錯落有致。序中二十多個"之"字,無一雷同,各具風韻,氣脈貫通,像一條華美的絲絛,將一顆顆珠璣串聯,變成了一件嘆為觀止的藝術品,閃耀在歷史的篇章里。可惜《蘭亭集序》真跡已不知所蹤,最盛傳的說法是唐太宗李世民至死對《蘭亭集序》戀戀不捨,將真跡隨其共葬昭陵,永遠與之相伴。南宋大詩人陸遊作詩感嘆:"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見。"後世各名家雖爭相竭力模仿,卻未能得其全。宋代姜燮酷愛《蘭亭集序》,日日研讀,歷時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蘭亭集序》藝術奧妙的深邃。《蘭亭集序》是中華書法史上一部彪炳千秋的傑作,樹立了新的審美典範,解開了中國書法發展史上新的一頁。

  《蘭亭集序》字的靈氣不止表現在書道形態上,文風同樣燦若雲霞,這明媚入水的佳作彷彿如用以流觴的溪流一樣汩汩而出。開篇先交代修禊盛事,接着不勝感慨地將目光放在自然山水上。青巒疊翠,秀峰懷抱,境界清幽,寫林寫竹,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棄其碧綠蒼翠,極力營造出一種鮮盈,雅緻的清淡格調。一汪碧藍,幾許澄澈,給人恰逢其時的美感,這樣的山水,正可以涵養淡泊,寧靜的心性,文字格調的清淡正是先生人格性情的體現。他對山水一往情深,"從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山林之美,為他的精神賦予強烈的生命活力。晉人之美,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評,有着"人格的唯美主義".儀錶上,此時的士人們服食五十散成風,熏衣剃面傅粉施朱以為時尚。精神上,隨着故土的南遷,在經歷了一番痛苦的心靈煎熬之後,他們轉向了一直與自己相通相感的自然,青山綠水成了他們傷痕纍纍的心靈最後的家園,大抵從漢末以來,士人們從關心政治,砥礪名教和積極入仕的思想,轉變為不問政治,逃避現實,以求明哲保身;同時,以老,庄,易為內容的玄學思想開始興盛。東晉的士人不比百年前竹林七賢們的剛烈怪誕恣意,他們的方式更為柔和許多,在山水間悠哉游哉,返回自己的心靈,將自己的內心, 性情變得非常純粹,毫無功利色彩,盡情發揮着藝術情懷,造就了精神異常豐富的時代。王羲之先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構造着自己的精神山水家園。

  然"晉人雖超,未能忘情",羲之先生雖欣賞着這江南溫潤明秀的山水,但到底意難平。當世,王,謝,庾,桓是東晉四大望族,他又是大政治家王導的從子,不可避免地參與了許多政治事件。"觸景興懷,俯仰之間若有餘痛",羲之先生做不到徹底的曠達,對寄情山水的人生還是"惘惘不甘,忽忽若失".在《蘭亭詩》中,"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強烈的表達了他的志向。他雖在老莊的高逸曠達中得到一些解脫,但他否定"一死生,齊彭殤"的空洞虛無的遁世思想,而且飽含着複雜的入世心態,存着希望和壯志難酬的情結。關於這一點,韓愈說得更透徹具體"一死生,解外膠。是其為心,必泊然無所起;其於世,必淡然無所嗜。泊與淡相遭;頹墮委靡;潰敗不可收拾。"王羲之先生與韓愈同是受儒釋道所影響的文人,同在官場與山水中有着漫漫的浮沉。

  山水是文人們永恆的生命綠色,人與山川的相感,源於中國古代文人覺醒得相當早的生命意識。孔聖人的"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又有樂山樂水之論;羲之先生稍後的陶淵明大聲地發著"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的吶喊;東坡居士與友人"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怡然自得……如若,史事變更,羲之先生未搬離山東,不受江南的熏染,恐他筆下流動的風采非今日所見的蒼翠清淡了。山水給文人們以別樣的因緣靈感,外在表現行於紙上。文人們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深於情者,不僅對宇宙人生體會到至深的無名的哀感,擴而充之,可以成為耶穌、釋迦的悲天憫人。此時,山水虛靈化了,也情致化了,一旦對自然抱有了無限深情,哲人心靈與自然山川便彷彿相通了,渺渺於懷,念念不忘,一往而情深。我們到底是自然的孩子,自然以其無限的包容力感召着我們。

  現臨文嗟悼,喻之於懷。雖世殊事異,總令人感懷。

  寫下《蘭亭集序》后三年,王羲之稱病去官,並在父母墓前發誓終不再入仕,與東土人士營山水弋釣之樂,並慷慨地說:"我卒當以樂死",徹底走入了山林,進入了自然的懷抱。千年一瞬,時光流逝,現如今高樓林立,世事變遷,柔順的羊毫早被硬筆和賦予變化的鍵盤替代,流觴曲水這樣的雅事再不復見。

  墨香難覓,書道罕至。儘管深知每個時代有總有每個時代的趣好,但每看到風起雲動,花謝花飛,總有與歷史交匯之感,難免發古之幽情,無論是書法還是文學,探求內心的追求總不該被淡漠。太匆匆,令人悵惘和惋惜。

  行行重重行行,對生命自然的深情將一直被後世追尋。

  讀《蘭亭集序》有感(三)

  生應如樹,鬱鬱蔥蔥

  林心慧

  合上課本,我心中百感交集,王羲之"死生亦大事"的觀點令我深思。司馬遷曾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我亦認為:人生如樹,鬱鬱蔥蔥。

  我們奇迹般地來到這喧鬧繁華的世界,正如一棵嫩綠的樹苗,為成長參天大樹而奮鬥,生應如樹,珍惜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珍惜春天的第一滴雨露,鬱鬱蔥蔥,寂靜生長。

  一代書聖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並執着努力,在書法上達到了"貴越郡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並揮毫寫下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的《蘭亭集序》。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這是清雅優美的景色;"生死亦大矣,豈不痛哉!"只是深沉且富有哲理的人生感嘆《蘭亭集序》使我頓悟:"人生如樹,鬱鬱蔥蔥。"

  南宋詞人李清照有詩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我們雖然沒有項羽死得悲壯偉大,但展枝向陽,傲然挺立,曾努力,曾奮鬥,曾觸摸到那縷最美好燦爛的陽光,便也就死而無憾了。每一棵樹都有傷痕,但他們認可沐浴於春陽之下,向蔚藍的天空伸展樹枝,只為追逐燦爛的陽光,寂靜成為參天大樹。這就是樹的生命,頑強生長,鬱鬱蔥蔥。人,生應如樹般努力、茂盛。

  瓊 貝茲說過:"你無法選擇如何死去,何時死去,只能選擇怎樣活着。"生命短暫,王羲之活着充實且樂觀,他在歷史長河中傲人站立,永駐於我們心中。下雨天,要看到的不是因景悲傷的惆悵精神,而是鏡中自己不變的笑容;美好的早晨,要聽到的不是煩悶的抱怨聲,而是朗朗的讀書聲,生命只有一次,要活得漂亮且有意以,才哦能不辜負上天給予我們的一切。我們是蓄勢待發的煙火,要努力向上才能照亮人生的漫漫長夜,綻放人生不一樣的煙火。生應如此,如煙花般徇爛,如大樹般繁茂。

  清風拂面,泛起層層睡意,恍惚中,一位氣質非凡的男子佇足感嘆人生,"生死一大事"五字擲地有聲,激起層層波瀾。

  雖短短一生,不及回眸,也應如樹般,積極向陽,鬱鬱蔥蔥。



讀《蘭亭集序》有感 標籤: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