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後感(一)
常生龍實為學者型、研究型、專家型局長,同時,其廣博學識、鑽研精神又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特級教師的不懈追求,他孜孜以求、神遊書海、與智者對話、和實踐結合,繼出版《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之後,又以提攜後學之誠為我們呈現了這本《給教師的5把鑰匙》,我想,這本書一定會引領教師們打開教育之門,給還在教育之路上躑躅迷茫的教師們以溫馨地指引。登講台的迷茫到成為學校的元老,常局為站穩三尺講台付出了非凡的努力,他訂閱學科教育雜誌、主動向專家請教、與學生平等交流、自費參加大型教學研討會,終於達到了一覽眾山小的卓然境界。他的學識、他的激情、他對於教育的熱愛讓我感動不已。難能可貴的是,雖然歲月更迭、職務改變,但常局仍將閱讀和寫作作為每天必要的生活方式,向心中最好的自己進發。他懷着對教育的深深熱愛,將對教育的思考化為文字的利刃,刺破我們懶惰、麻木的心靈,讓我們在娛樂至死、功利至上的社會潮流中隱隱作痛。他對教育的愛、對教育的思考、對教師的期許都從這本中悠然而出,穿越遙遠的時空,如一朵朵潔白的浪花唱起歡快的歌聲。第一把鑰匙——拔高一層看教育。拔高一層很不容易,人容易迷茫在身邊的事務中,如陀螺一般周而復始地旋轉,很少能真正停下來審視自己的目標、路徑是否正確。面對每天的工作,教師們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上課評課、批改評價、培訓學習、應付檢查,哪還有精力抽身跳上高一層台階來看一看呢?其實,拔高一層看教育,我們才能豁然開朗,才知道我們在迷宮裡走的路是否正確,從哪裡走才有出路。我以為作者在這裡主要告訴我們教育決不能循規蹈矩,要有非凡的遠見。比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是為了解決好有限時間和無限知識的矛盾,將學生未來必備的成長素養篩選出來,減少學生學習實踐的彎路,讓學生更好地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比如常局提出面向未來應具備三種能力,即:閱讀能力、搜索能力、辨別真偽能力。我以為閱讀、搜索、辨別其實都是一種選擇能力,在未來瞬息萬變的社會,只有學會更有效地選擇才能真正地面對未來。比如,在《關注教育長遠效益》一文中,作者警醒地看到,中美教育之差別在於關注當下和放遠長遠的差異,中美基礎教育的差異在於效率和效益的差異。其中作者引用了一段話:美國小學是知識的吝嗇鬼,嚴格限制孩子得到的知識的數量,中國的小學教育是一個貪婪鬼,把知識當成了免費的黃金珠寶。這個比喻說得十分形象,我們不就是這樣嗎?每天從早到晚,從工作日到休息日讓孩子沉浸在知識之中,不讓孩子有喘息的機會,且不說兜售的那些知識將來有無價值,我們考慮過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嗎?向孩子兜售知識的結果只能是孩子消化不良和極度厭食。作者在《未來教育發展的六大趨向》里指出,教育需要關注個別化教育、倫理型教師、數字化技術、全民性閱讀、社會化融合、體驗式校園等六大趨向,讓我們從層層的教育迷霧中看清未來,進而把握未來教育的方向。
第二把鑰匙——千方百計提升自己。"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武裝到牙齒,教師才有能力應對教育的各種複雜狀況,才能真正實現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千方百計"這個詞用得好,這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行動,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時間、空間、人員,吸收借鑒他人經驗,持之以恆地堅持進行自我修鍊。為什麼要提升呢?我想有三個方面原因:一是當下知識更新速度過快,教育理論和技術層出不窮,不提升就會被時代拋棄;二是教師作為職業還不夠專業化,整體隊伍需要提升專業品質方能贏得社會廣泛認可,贏得職業尊嚴;三是提升自己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好學生,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教師只有在道德、能力、學識、修養等多方面提升才能更好地走進學生心靈,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回想自己的從教之路,我也曾懵懂過、迷茫過,也曾灰心過、失望過,在鄉村工作的近20年裡,我沒有放棄對自己夢想的渴求,對教育真諦地探尋,如饑似渴地閱讀教育專業書刊,了解教育的最新動態,常常在書刊里找到奇珍異寶,那些理論和方法一直給我以前衛的指引,當時,我是學校訂閱刊物最多的,也是最願意看教育刊物的。我也常常將自己的心得感悟寫出來,向報刊進行投稿,用以檢驗自己的文字和思想水平。可以說讀書和寫作促進了我的成長,成為我成長的雙翼。積极參加教研活動是促進教師思考的良好時機,在教研活動中,要積極上課、認真聽課、精心評課。上公開課可以全面展示教學能力,教研員和同行的點評可以知道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精心評課更可以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以及與同行溝通的能力。我利用業餘的時間自修了大專、本科,並順利考上了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應該說是平時的不懈努力成全了我。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有做最好的自己的決心,要在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的同時,專心致志地發展自己的愛好,打造自己的特長,讓自己的教育人生更有色彩。記得在村小工作時,業餘時間喜歡進行詩歌創作,學校領導既不支持也不反對,有一段時間自己就沉寂了,詩情也沒有了,但是後來,自己覺得很不爽,人是不能失去自己的特質的,沒有了特質就陷入了平庸。後來,我堅持寫詩,在論壇里與許多教師進行交流,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又培養了自己的愛好。所以,你喜歡做什麼就一定要將之做好,發展好了就是與眾不同的資本,也就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讓自己的心情更加快樂起來。
第三把鑰匙——有一顆學生的心。學生的心亦即童心、赤子之心。經過歲月的打磨和生活的洗禮,仍然保有一顆學生之心是非常難得的,因為我們已經被成人社會的染缸浸潤得沒有了本色,學會了功利地看待身邊的事物,有時是那麼麻木不仁,有時又那麼抱有成見,成人和兒童之間就形成了一道人為的鴻溝,所以成人需要回歸,而不是期望兒童儘快地成為成人。蒙台梭利認為,兒童有一顆有吸收力的心靈,他們不需要成人更多的訓誡,恰恰是成人的一些行為阻礙了學生的成長。所以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要時刻保持警惕,要常常思考,是不是容易以權威自尊,是不是忽略了學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經驗和內心情感。教師要培養自己的學生之心,做到遇事換位思考,從學生的眼光看一看,從學生的角度想一想,這樣才能讓教育寓於無形,成為自然。常局以及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都對此有清醒地認識,他們都深切地看到,如果把教育看成是服務,那麼學生就是需求方,只有從需求方的角度來研究施教策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常局長在書中提到了妞妞學琴的故事,也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孩子學琴的往事,在小學三年級時,兒子跟一位男老師學電子琴,最初孩子是很有興趣的,可學了一段時間后,孩子就不願意去了,每次去都哭,孩子認為老師總笑話他,所以才對學琴有了抵觸,而老師卻不知道這個原因。五年級下學期,孩子又嚷嚷着想學琴了,於是把他送去鋼琴班,這次孩子可開心了,每天回來不用督促就開始練琴,漸漸地就會彈一些流行曲子了,兒子很開心,這位老師對孩子很和藹,教學很寬鬆,練不會下次可以繼續學,有病可以不去,還不用考級,孩子學起來沒有多大壓力,所以就願意學了。從這兩位老師的教學中,我們就可以知道了解學生有多麼重要。
第四把鑰匙——遵循學習的規律。學習是由經驗引起的行為、能力、心理持續變化的過程,也是學習者思維、情感、意志活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獲得了成長。首先,學習究其內在是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是學習者與學習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也是學習者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更是學習者與自身進行相互作用的過程。既然是以學習者為主體,那麼學習者必須首先了解自己的元認知,何謂元認知,元認知即認知的認知,其實元認知就是學習者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反思,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樹立元認知意識,幫助學生客觀評價自身,有針對性調整學習策略。其次,動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一個學習者沒有學習動機,那麼外在的刺激是不會起多大作用的。常局指出影響內在學習動機的產生需要三個要素:目標的主觀價值、對效能的預期、學習的環境。這提醒教師要幫助學生加深對學習意義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多獲得成功的體驗,構建愉悅輕鬆的學習環境,密切關注學生學習的反饋。第三,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學習的前後階段不是單獨割裂的,前經驗、前理解對知識的掌握至關重要。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期望學生一教就會、一做就對,而要承認新手和專家的差異,要給學生理解和熟悉的時間,要依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給學生布置恰當的學習任務,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從新手走向精熟。
第五把鑰匙——保持積極的心態。教師是一個比較辛苦的職業,上要面對領導的檢查考核,下要面對學生的調皮頑劣,還要與同事進行競爭合作,要承擔兒女、妻子或丈夫等多種角色,責任重大。在教育內部,教師容易產生職業倦怠,不能客觀地評價自身職業的意義,缺乏對職業的認同;在教育外部,面對光怪陸離、物慾橫流的社會,教師容易缺乏職業自尊和安全感。據調查,中小學教師中人際敏感傾向、敵對傾向、恐怖傾向的佔有一定的比例。所以,教師的心理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常局認為要保持積極的心態最重要的就是要建設一個富足的精神家園。在一些外部環境無法改變的情況下,教師如果能向內尋求,提升修養,就能很好地解決面臨的心理問題。一是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什麼場合做什麼事情。二是要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和失敗,學會悅納自己。三是要學會創造調動積極情緒,讓積極情緒成為我們雕琢美好生活的動力。四是要自覺走在成長的路上。正如常局一樣,要將閱讀和寫作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不斷積累,讀寫結合,感受成長帶來的快樂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後感(二)
"反饋的重要性"
潘唯女
2016年10月,得知日理萬機的常生龍老師又出了新著《給教師的5把鑰匙》,書名已經足夠吸引了我,當我非常榮幸地收到常老師的親筆簽名贈書時,更是愛不釋手!一個學期的忙碌總沒有時間讓我靜下心來仔細閱讀,但常常被我拿在身邊做為向學生展示閱讀的重要性時的樣書。所以,看到有些皺痕的封面,甚是愧疚。
寒假,靜下心來閱讀,一邊讀,一邊用筆圈圈畫畫。那認真的樣子,不但讓自己收穫了許多,還影響了在家窩着的"懶"孩子——她也不動聲色地捧起書本來了!
"5把鑰匙",把把有魔力,只要你將"它們"拿在手上,定能開啟你想打開的每一扇大門。為何我對第四把鑰匙中《反饋的重要性》更加青睞呢?請允許我先分享一個生活中的小片段。
和老鄉一起吃飯,老鄉請客,點了很多菜。酒足飯飽后,大家都一個勁地誇讚主人:"今天的菜點得太多了!""太豐盛了!"主人聽到誇讚,自然喜上眉梢,和大家謙虛、客氣着。我說:"你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有辣的,不辣的,老人吃的,小孩吃的,色香味俱全了!"主人聽我說完,非常認同地說:"嗯,你說到我的心裡去了,我點菜時,的確是從這些方面考慮的。"主人反過來對我評價的認可,馬上讓我想到了常老師書中的這篇《反饋的重要性》,閱讀教師的專業書籍,也能讓我在生活中更有見地,實在是太妙了!
先讓我們再次重溫常老師在文中舉的心理學家赫洛克做過的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吧:他把被試者分成四個等組,讓他們在四種不同誘因的情況下完成任務。第一組為激勵組,每次工作后被鼓勵和表揚;第二組為受訓組,每次工作后都被嚴加批評和訓斥;第三組為被忽視組,每次工作后都沒有人收到任何評價,只讓其靜靜地聽另兩組受表揚和挨批評;第四組為控制組,讓他們與前三組隔離,且每次工作后也收不到任何評價。結果怎樣呢?成績最差的是控制組,激勵組和受訓組的成績明顯優於被忽略組,而激勵組的成績不斷上升,學習積極性高於受訓組。
這個實驗非常清晰地告訴了我們,反饋(而且是及時反饋)在學習過程中發揮着多麼重要的作用!
我們是不是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完一個單元,全班進行單元知識檢測。上午剛檢測完,下午就會有學生問你:"老師,什麼時候評講試卷?""老師,我打了多少分?"如果你因為別的事情耽擱了,第二天還沒把試卷批改出來,你在跟學生解釋的時候,是不是收到了學生失望的眼神?還有,學生在回答完問題時,他並沒有馬上坐下,而是在期待着你對他回答的答案做出反饋和評價。以上種種表象,都說明每一個人非常在乎自己的表現,對反饋和評價充滿期待,中肯的評價是他對學習再次產生動機的推動力。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能理解學生的迫切心情了,就會耐心地告訴學生:"不急,下午還改不出試卷,明天就會有結果了!"而不是不耐煩或不置可否地回應學生;我們也會克服重重困難,即使把試卷帶回家,熬夜也願意,一心只想把試卷早點批改完,不要讓學生期盼太久。這樣的老師,一定是學生最喜歡的老師;有這樣的老師教,這門功課學生一定學得好,有興趣學。
常老師在文中告訴我們,描述性的反饋比分數更能激勵學生。我對這個觀點的感觸更為深刻。
每每在聽老師上公開課時,我們常常會單一地從老師的課堂反饋和評價語就大致可以對老師的課堂駕馭能力和教學水平做出初步的判斷。有的老師在學生髮言后除了對學生說"你太棒了""回答得真好""表揚你"之類的籠統、模糊性的反饋評價外,再沒有別的實質性反饋評價語了。而有的老師卻會在課堂上善於傾聽和善於挖掘學生的閃光點,智慧地用描述性語言對學生學習的狀況具體地給予反饋評價或指出改進的方向。如評價學生朗讀時用"你體會到了作者心中的悲傷"來代替"你讀出了作者的感情";評價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時用"你找出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來代替"你概括得很全面";評價學生表演動作詞"踮起腳尖"用"你讓自己有點站不穩並伸長脖子來表現‘踮’的動作,非常形象"代替"你演得真好"……常老師在文中說的"你的解釋說明你已經掌握了主要觀點。我要提醒你一點,想想第三句話,看看能否用更好的表述來支持你的論點"比"你回答得不錯"要具體得多,學生獲得的有效信息更清晰更有指導性了。
我們在批閱學生的作業時,一個簡單的分數對學生留下的印象和發揮的作用雖然比不做任何反饋要強得多,但是,如果老師在批閱的過程中,更加用心一點地關注學生的作業,多用一個符號(一面小旗、一個笑臉等)向學生傳遞你對他作業的稱讚;或多寫一兩個字("粗心了"、"有進步"、"加油"等)告訴學生你對他的期望……學生得到的激勵、產生的效果又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反饋,及時的反饋,用描述性語言進行實質性反饋,不管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是在教學中,都發揮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謝謝常老師!
給教師的5把鑰匙讀後感 標籤:給教師的建議 春晚觀后感 實習教師 教師法 小學數學教師五項修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