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蕭讀後感:人性美的光輝
□鄭 程(甌海區城管與執法局澤雅中隊)
讀着故事的發展,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個悲情的結局,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集多重苦難於一身的悲情女子的經歷在沈從文筆下卻沒有演繹成一個悲情故事。
女主人公蕭蕭出生之後就沒有了父母,是個孤兒,被寄養在伯父家。到了十二歲,蕭蕭便做了人家的新媳婦,成天帶着年紀還不到三歲的小丈夫。蕭蕭十五歲時就已經發育成人,在花狗的歌聲與誘惑中懵懵懂懂地就變成了婦人。失貞懷孕后,她在等待發落的過程中生下了兒子,出人意料的是,這樣的她竟然被大家所接受。到兒子長到十歲時,她正式與丈夫拜堂圓房。待到兒子十二歲,家人又給兒子找了個童養媳,而蕭蕭則抱着新生的毛毛在一旁看熱鬧。這是小說的基本情節,時間線索相當清晰。讀完了整篇小說,我的心裡有着一絲溫暖,喜歡這樣的結局,它讓我看到了人性美的光輝。
——沈從文
電影《湘女蕭蕭》
出嫁后的蕭蕭,一直過着本分而又規矩的農家生活,日子過得閑適又舒暢。"風雨里過日子,像一株長在園角落不為人注意的蓖麻,大葉大枝,日增茂盛。"伴隨着蕭蕭的成長,一些新事物也開始進入了蕭蕭的生活視野。諸如城裡"女學生"的新潮與自由、花狗的歌聲與誘惑、情慾的萌動與釋放等。東窗事發后,"蕭蕭步花狗的後塵,也想逃走,收拾一點東西預備跟了女學生走的那條路上城去".一切似乎都預示着變化,但一切又都沒有變。蕭蕭被抓了起來,失貞辱節的她要麼"沉潭"要麼"發賣".但周圍的人都對蕭蕭懷有一種不可言說的溫愛,包容並接納了她,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成為鄉土的悲劇。最後,所有的一切歸於常態,所有的一切都化為平靜。我看到了當地醇厚的文化習俗,以及其間優美、健康而自然的人情、人性。
看到周圍的人對蕭蕭的溫愛,我突然間意識到了這是人性的光輝。這不禁令我想起了雨果的《巴黎聖母院》里的埃斯梅拉達。小說中敲鐘人伽西莫多的養父因貪戀埃斯梅拉達的美色叫伽西莫多去抓埃斯梅拉達。但事情暴露,伽西莫多被教會處罰,被捆綁在眾人面前接受審判。周圍的人都唾罵他,嫌棄他。他口渴了,對着天喊,但沒有人回應他。就在這時,眾人中讓出了一條路,出人意料的是,埃斯梅拉達端着一碗水慢慢走近,漸漸得靠近伽西莫多。她用她那雙纖細的手將水餵給伽西莫多。周圍的人都驚呆了,對埃斯梅拉達的做法都難以理解。而我作為旁觀者想說,這不正是人性美的光輝在閃爍嗎?
埃斯梅拉達能夠忘記伽西莫多對她造成的傷害,不計前嫌,報之以她那顆善良的心。試問,這不是人性美,那還會是什麼呢?
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但卻有着相同的意蘊。《蕭蕭》中那些能夠接受蕭蕭的人身上和埃斯梅拉達身上共同的人性美能拯救在絕望邊緣的人,讓他們獲得一個重生的機會。
人們常說,現實社會太殘酷,利己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太多的人為了名利迷失自我,只顧踩着別人往上爬。所以越來越來的人逐漸忘記了去思考人性的意義,陷入名利的泥潭無法自拔。閱讀《蕭蕭》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人性美的光輝,呼喚起那久違的本真自我。繁華的世界可能迷亂了我們的雙眼,忘記了回歸,忘記了應有的人性。停一停前行的腳步吧,認真地思索,尋找人性美的光輝。
有人說蕭蕭是可悲的,但我想說蕭蕭確實是可悲的,但又是不可悲的。她的可悲是因為她一生的遭遇,她的不可悲是因為她的遭遇能被當時的人接受。她沒有受到當時像她這樣的人應受的懲罰。蕭蕭是幸運的,是那時的人身上的人性美解救了她。
《蕭蕭》給了我們一個悲痛的過程,但卻給了我們一個不悲的結局。我們看到了希望——破除封建觀念,展現人性美的希望。現代社會的我們不是更應該閃爍人性美的光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