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蘇是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大一的學生,也是我這個業餘聲樂老師的學生之一。昨天,她要去參加全校組織的一次演講比賽,匆忙中,她將擬好的演講稿帶到我家裡來,讓我為她的稿件再仔細斟酌一下,因為她了解我愛在網上寫文章。看了她的演講稿后,我就不得不說了,按理說此文很好,語言流暢,基調明亮,構思行文都無法挑剔,但我卻全盤否定了她文章的質量,為什麼?她的演講標題是《一米陽光》,是她為全校演講比賽的“和諧社會”主題而準備的稿子。通篇文章全是套話,國內大事件,歷史人物,領袖格言,口號語句等充滿全篇,而且是明顯是從各種媒體下載的段落,其前後文章行文缺少一種個性和風格,尤其是氣韻上的銜接不自然也不流暢。我說:“小蘇,你這文章放在三十年前,或許在某些人心目中,應是最好的文章了。可是放在今天,我就要說你的文章蒼白無力,空洞而教條,甚至偏離主題。若我是評委的話,你的演講,我會給你不及格的評分。”她一下驚呆了:“為什麼?馮老師。”
“小蘇,你很辛苦,可你的演講稿都是從報上和網上摘錄而拼湊的,空洞無物,沒有自已的語言,最主要的是沒有自已內在發出的情感,你怎麼去打動評委和觀眾?連我看了都覺得言之無物,你這樣不是失敗嗎?你的演講稿的目的是感動,就是用你所被打動的情緒,變成自已的語言和表情,那是一種很自然的情感去演說。這樣才能感動人,感動是演講的靈魂。然而你的演講稿沒有呀?”
“老師,你說什麼是感動?”小蘇像受到重大的打擊灰心地說。
“感動就是人間情感的傳遞,是一種心靈溝通和交流。因為人的情感是本質上所固有的,對於大眾來說有個民族倫理心理接受問題,它是一個民族或人性上所共有的內涵。比如說珍惜生命,是人本性上的情感。若細分下去就有愛國情感,愛情等等,這是一種民族和文化傳統的情感。人的情感是精神現象,我們所謂的感動就是挖掘出人性最深沉的情感,並使得它煥發出來,從而讓人共鳴。從美學上達到一種人性善良的光輝。情感就是人性的精神動力。然而要達到這種共鳴性的感動,卻需要有很多藝術修養和素質,以及藝術手法。說透點,什麼叫藝術,就是通過一定的藝術手法讓人們感動,產生出崇高、美好的心理感受出來。小蘇,你也是學藝術的,你的歌聲或琴聲不能打動人,不能讓人感動,這樣的藝術表演就不是好水準。”
“嗯,老師,我有點懂了,但實現起來很難呀?”小蘇迷惑地說。
“是的,情感這東西很怪,是人的精神產物,我看至今沒有人能說明白,只能說接近。但我發現越是真誠的情感越打動人。它不是因文憑高低,人的形象好壞,人的倫理水準多高就能說明情感。因為情感沒有附加條件,只有真情所在。你的演講稿之所以失敗的原因就是你沒有真誠去對待這演講稿。你缺少真情動機,只是一種隨和,於是你從報紙上摘錄或網絡下載,這是目前學生的通病,我遇到過研究生寫論文都有是從網絡上下載文章,這那有自已的感情和觀點,然而那些下載東西都不是他們的自已的語言,所以它載不下你心靈中的情感和觀點。用這種態度去寫演講稿就成了說教經書,那份感情從何而來?說透點,你自已都沒被打動,又如何去感動別人呢?”
“我不知如何寫了。”小蘇很不好意思地說。
“小蘇,你這標題很好,《一米陽光》,也許你那種瞬間即逝的感覺方向是對的,這是很有文學成份的好標題,關鍵是你的構思主導思想錯了。你寫那些名人毫無用處,無論孔子也好,司馬遷也好或者毛澤東也好,雖然他們都是偉人,但這已成了歷史。他們的人生再也走不進你的現實生活中,這是你敗的地方。你應多從生活上去尋找,從民間凡人中去尋找,從自已現實生活中去尋找你所熟悉的人和事,這樣才能拉進演講者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進入一種自然情景中去感受。感動人的事情,往往就是生活中的一瞬間,就像你的標題,一個人的愛,一份社會和諧,往往就是通過一些很小的場景和表情來體現的,這就是一米陽光。感動人的一生或全世界,不要去說大話和空話,它真的不如一點真情。比如說溫總理在地震中。站在地震廢墟中那個眼神,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小小的動作,因為作為國家最高行政長官那種心底和人格,會感動億萬兒女,他就會載入史冊。只有真情才能打動人,地震中,那救齣兒童對解放軍叔叔那瞬間的敬禮,那地震中老師那捨身護學生的姿勢,那許多自願者忙碌的身影等等,這就是一米陽光呀,對於個人來說,那些行為和聲音等,實在太短暫、太微小,然而當這份善良的人性行為聚在一起,他們就會匯成無數的亮點,去感動千千萬萬的讀者。這些具體而生動的舉止和聲音遠遠勝過幾萬句那些說教經文和空活,這才叫感動。此處才是於無聲處勝有聲呀!這就是演講人需要的真正境界。”
“老師,我懂了。”小蘇微笑起來。
“當然,要達到一種演講藝術境界的確不易。我建議你改變方向,不要去想我要做好高雅的文章,顯示有好淵博的知識。一個心思,把你生活中被感動的具體事例和故事,變成自已激情澎湃的語言,用自已真正的情感去打動讀者和觀眾,這樣別人會自然為你喝彩。因為你感動了別人。感動真是一種難已訴說的情懷。小蘇,你看了今年內年的青歌大賽嗎?”
“看了幾場,沒注意。”
“其實,我早就想寫感動這話題文章了。今年青歌賽上,選手們在綜合知識評考中,都出現了相似於“感動”命題的作文題,而真正讓觀眾感動的卻多是原生態選手的表述,而不是那些高素質的學院派和專業選手,為什麼?對此,我也很納悶。原生態選手面對這樣的題目,他們往往是自然地用一種最樸實無華的語言來表述,取材於最生活化的身邊小事例和故事,用最自然表情和情感來表達,使人感到親切、友愛、真摯、生動,這使我們觀眾不得不感動。例如,雲南白族選手阿寶,在說感動時,他就講了有個音樂家在少數民族地區採風,發現了阿寶,當時阿寶父親患病。這位音樂家支助阿寶,深深打動了阿寶。當主持人問阿寶這位音樂家是誰時,最讓我們感動的是,那位音樂家對阿寶說,不能向外界說他的名字。這是何等感人的音樂家。另外有個少數民族說,她們民族能夠自覺控制人口增長,幾千年來實現一個家庭只生一男一女。而且余秋雨接着解釋說,這個民族沒有‘鎖’這個詞。這是何等神秘的和諧話題。怎不讓人感動。其實,感動就在平凡的生活細節之中,並非要去說聖人和英雄或精英什麼的。可是那些專業和高素質的選手卻說出的作文話題,大都假、大、空,套套大話,矯情媚態,這怎麼去感動別人。”
“哦,我懂了,我回去重新寫。”
“小蘇,我建議你不要在這基礎上改,要拋開這種思維模式,不然你會掉進窠臼中的。你看中央台百家講壇上的于丹老師的演講就是這樣,她並不是要賣弄出很高的水平,而是貼進生活,拉進聽眾或觀眾的心理距離,用一種自已感悟的語言來說事。如果單從學術性講,她的水平並不是很高。可她的演講能把一些知識要點變成一個個生動情景來說,所以她能打動很多人。”
說完后,我給小蘇上了聲樂課,發現她進步很快,回學校后,凌晨快一點了,她在我的上,將她改了的演講稿再次發來。
“小蘇,這次稿件大體好了,只是技巧問題了。但我仍沒有被你的演講稿子感動。”
“為什麼,我已經全力以赴了,真着急。”小蘇深感意外地說。
“別急,我是要求你精益求精。你現在只是發現了感動故事和事例,這是素材因素,但沒有深化,現在我來糾你的技巧部份。第一從語言上,你沒有口語化,看上去還是在摘抄新聞報道,事例選得好,可那是新聞稿件,你看那語言沒有情感部份,太多的描寫內容,變成了採訪式的新聞報道。第二是沒有表演成份,你應該捨身處景地作現場表演,彷彿你就是現場中的一員,這需要情景再現,這樣才能打動人。第三不要去說你被感動了,這種情感角色變得不好。你是在演講,台上你就是演員和主持人,你的情感表現要置身於現場之中。”
“這樣寫來不是很長嗎?我們演講只有四分鐘呀。”
“夠了,青歌賽上,選手們即興只有一分鐘的陳述時間,然而好的選手卻表現出來卻很有內容。關鍵是陳述要生動和形象,這才是打動人的地方。”
“怎麼才生動?老師。”
“我所說的生動和形象,就是演講者要有一種親身置立於場景中的感覺,同時也要給觀眾一個現場氛圍的聯想。彷彿就是一種地震場景的再現,要表達這種氛圍就是你的演講語言的核心。許多演講者之所以平淡,除了文學功底外,還應有心理塑造的能力。我要你的演講抓住一點,那就是‘扣人心弦’的效果,那才是好的演講。”
“扣人心弦,太難了。”小蘇又疑慮起來。
“小蘇,你的悟性很高。就是沒有打開竅門,從文章上看,你的色彩和基調有了,但始終膚淺,在情感邊緣上徘徊,為什麼?你的開篇引言不錯,是一種輕鬆導語,實則是為你的演講定調,然後你應有個過渡性情緒鋪墊。如轉入‘2008年,是我們在新世紀里所遇的極不平凡的一年。’這時觀眾自然聯想到雪災、藏獨、聖火傳遞、大地震、洪災等。人們頭腦中自然會聯想到那些悲愴的情景,這就是扣人心弦的地方。你必須用一種灰暗的表情和語調去演講,然後‘然而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沒有被嚇倒,我們的人民沒有自棄,而是團結一心,共赴危難。因為這個社會需要和諧和愛,有許許多多的普通民眾,他們會在冥暗中給出‘一米陽光’來溫暖我們和諧大家庭,接着你用一個個生動場景展示那些有愛心的普通人性。這不就是扣人心弦的一波三折的生動故事嗎?我認為這樣的演講才是深入到觀眾的心裡去的。就像劇本中,有個平緩、低沉、激昂暴發的情節。這在我們聲樂作品的段式中的弦律發展,有個基調、色彩、節奏板眼、速度等,這些只是為演唱感情而作的表達術語。感動是人性心理活動,它需要的就是真情實感。”
“老師,我明白了,我再改。”
“是的,小蘇,不要其煩。水平就是這樣提高的,千錘百鍊,好刀得反覆錘打,才有韌性。注意,你在演說故事中一定要有親臨現場之感,不要去作過多的描寫,因為觀眾看電視多了,他們會自然聯想到那大災難的情景的。有的人寫文章或演講者生怕別人不知道,越說越敗。你就抓典型的事例或故事。多用情景再現的語言,要給觀眾一定的聯想空間。比如說,一座學校垮塌了。你只用一個“轟”,緊接着然後用戰士‘廢墟下還有百多學生,快!快!快!讓我再去救一個學生吧’呼喊和哀求。這種象聲演說,急促的語句,就勝過好多文字描寫。這種效果有點像舞台上的評書和戲劇高潮。”
“老師,你再等着我一下。”
“我不看你的稿子了,我相信你能寫好。因為你已經悟出來了,現在是你全心去感動別人的時候了,也是你自信的時候。總之,要打動別人,必須自已先要充滿感情。我盼着聽候你的佳音。”
兩天後,小蘇給我發了條消息,說她獲得了三等獎。高興之中,她將最後的演講稿發來了,雖然我不是很滿意,但她的毅力和決心已打動了我。
雜說感動 標籤:感動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