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書的價值在於讀
書的價值在於讀,書的價值在於對讀它的人產生作用。
小學時讀《格林童話》,人分善惡,有“善”走遍天下;初中時讀《三俠五義》,人以群分,有“武”走遍天下;高中時什麼書都想讀,《老子》沒看懂,《紅樓夢》一知半解,《物理學的進化》不求甚解……后逢文革,遠離了微觀和宏觀世界,先是行萬里路大串聯,回鄉之後,雜七雜八,見書就讀,讀來讀去,讀成雜家。 記憶最深的,是韜奮先生的那本《萍蹤遊記》,40來萬字,吸引我反覆讀了多遍,從中獲益的不但有作者認識世界的觀點,而且知道了他所描述的世界各國的環境和人文,從此開始讓我認識世界,關心世界……
人類最偉大的智慧、最偉大的思想無法從父母那裡通過基因來拷貝、遺傳,而是深藏在那些最偉大的書籍之中。
31、書讀多了,心眼大了
書讀多了,心眼就大了。大凡讀一本新書,或讀一本老書,除了娛樂、休息、催眠之外,還有如下價值:
(1)、從中獲得各種信息,要問其真與偽、片與全,在於鑒別,在於思考,讀書是避免變成書獃子的第一條法寶。
(2)、從中獲得觀點,要問其原初依據,以及結論的適用範圍;根據本人的經驗,大多數觀點都有適用範圍的限制,許多權威的觀點其原初依據往往是最薄弱的。事實上,越是鐵板釘釘的觀點,其問題越出在原初依據或者原初假設、原初前提上,例如牛頓物理學的前提是忽略物體運動速度與時空的關係,而愛因斯坦正是在這裡突破的。
(3)、借鑒其觀察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
(4)、積極尋找書中沒有闡述出來的其它觀點和方法。對同一個問題或現象,可以提出更多的解釋;在客觀依據不充分的情況下,可保留多種解釋,並指出其中可能性大的解釋。
(5)、可發現書中不少隱瞞或忌諱的觀點。
(6)、對於書中那些涉及眾多當事人利益的問題、觀點或主張,可分析其“真理的含金量”,即某種觀點會對什麼人帶來利益。
(7)、可以欣賞書、欣賞作者、欣賞作者的主義或理論,但是沒必要崇拜書、崇拜作者、崇拜作者的主義或理論。因為任何書、任何理論都不是一堵牆,它的後面一定還有新的路、新的風景;欣賞的目光,有助於保持自我的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而崇拜的代價,則是放棄自我的判斷,直至喪失自我的存在。
(8)、書不要讀得太苦,有些一時搞不明白的內容,採取不求甚解的對策不失為明智之舉,有時放一放,過一段時間可能會豁然開朗、恍然大悟,況且,人也不可能什麼都弄得懂弄得通。
(9)、選擇一兩本書(經典的原作,或者與自己思維特徵投緣的高水平書)反覆讀,能讓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10)、書讀多了,可以寫書寫文章,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11)、書外有書,凡是能達成上述目的的事和物,都可以當書來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讀書方法。
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臧克家說:“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