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分四季,四季又分為二十四個節氣。曆法是中華民族研究自然氣候科學的經典見證,是認識自然規律,運用自然科學的壯舉。曆法過去稱之為農曆,又叫黃曆。在中華農業大國中,曆法對農業生產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也是科學種田的經驗總結。曆法充分證明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與智慧的運用,合理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科學種田的積極作用。我們為中華民族科學運用自然規律而驕傲自豪。
今天,我們普遍運用公曆來記錄時間,記錄時光的變遷過程。但農曆仍然有其積極作用,特別是農業生產方面依然運用農曆來進行農業生產作業安排,分配種植時間,合理地使用農曆曆法,對生活、生產有着積極的意義。
值得我們讚揚的是,祖先把一年分為四季春夏秋冬,特別是二十四節氣精確的確定,讓人稱讚。例如,夏至、冬至兩個節氣的運轉準確性,堪稱世界一流。在那個時代,沒有氣象衛星,氣象資料又匱乏,沒有參照物,全憑點滴經驗積累,最後形成一部完整的曆法書,供農業生產參照運用。夏至節氣,太陽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天氣漸漸地轉冷,白晝日漸短;而冬至,則是太陽從南回歸線向北移動,白晝漸長,天氣回暖。春分、秋分兩個節氣,精確地把白天與夜間的時間平分記錄,代表着白天由長到短,由短到長的起點。這些自然氣候特徵測試的如此精準,令人叫絕。春夏秋冬四季時間的變更,特別的鮮明,每個季節,有不同的色彩。沒有高超的天文地理知識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中華民族是個優秀的民族,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在世界也是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就有中國一個席位。農曆曆法可以說與中華民族的四大發明齊名並列。
我們稍加關注,節氣的變更,天氣的變化總是對應的。就向現代天氣預報一樣的精準無誤。那個年代沒有時鐘,一切依靠太陽的升落而作息。北京故宮裡的日晷,即“日規”,就是今天鐘錶的代表作,記錄時間移動。曆法在各個朝代都極其關注,皇帝也每年舉行例行活動,祭祀節氣的光臨。北京的天壇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作,是曆法的代表傑作之一。
時間如流水不停地向前奔騰,我們穿梭在時間的隧道里,分享着歲月時光的沐浴。冬至節氣來臨,寒冬即將離去,春天不久將來至。白天,從冬至這一天由短向長發展,結束了漫漫長夜的籠罩,明媚的陽光溫暖着我們的身心,感受到歲月的升遷,時光的荏苒。不由地讓我們想起潘越的一句詩:“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
科學的知識,永遠是生活的動力,曆法是時光歲月變更規律的科學記錄表。為了更好的生活,我們要加強學習,讓科學知識伴隨我們一起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