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散步時,看到黃昏里垂吊的柳絲,柔柔的在晚風中輕輕蕩漾,心一下子從地震的慘悸中回到了風和日麗的往日;聽到那沿街叫賣悠悠的嗓音,尋着那粽子的糯米清香,有些恣意的彌散在樓群四周的時候,兒時端午的記憶便星星點點,乘着節日濃郁艾風漸漸溢滿了腦海……
噢,端午!又快到了……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話一點不假。在今天這個傳統的節日里,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已故的媽媽。媽媽故去已有三年多了,但在我的心裡卻始終不能忘懷她,媽媽給我留下的記憶最深,留下的故事也最多……
小時候,除了春節外,最盼望的節日就是“端午”。因為在過端午時,能夠吃到媽媽為我親手包出的甜美的粽子了……
天下的媽媽,都是最能體察孩子心思的;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那段生活並不寬裕的歲月里,做為知識女性的媽媽不僅有百廢待舉的大量教學任務,還在百忙之中買糯米、買竹葉、買紅棗、買菜肴為節日做着各種主婦的準備;當時我真是看在眼裡盼在心裡,甚至睡夢中都似乎聞到了粽子的清香……
媽媽白天要上班,包粽子只能利用晚上的時間。在端午節前夜的晚飯後,我會依如常往的在書房學習,而媽媽坐在客廳的燈下開始包粽子。此時的看書多是敷衍,多時我會趁“休息”的功夫,依偎在媽媽的身邊看着一個個有稜有角、水靈靈的粽子在媽媽靈巧的手中“脫穎而出”;此時的媽媽脾氣特好,不僅沒有訓斥,反而會饒有興緻講述:“五月初五是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此日,小孩胸前掛香袋,大約是為了昭示屈原先生的品德節操馨香溢世吧;而粽子據說是堵魚蝦的嘴,防止屈原的屍體受損,后演也就演變成節日食品;插蒲艾,俗稱“蒲劍斬千妖,艾旗招百福”,謂可驅邪……”的傳說故事;我亦每每都是在媽媽的親昵撫慰和講述中安然入睡……
端午當天的早上天還沒亮,每每媽媽總是把我從甜夢中叫醒。雖然心不情願,但是滿屋飄散誘人的粽香和脖子上,手腕上,腳脖上都繫上了五綵線,會讓喜悅和感動立刻填滿我的心房。我知道,在我熟睡之後,媽媽不僅看守着文火煎煮的棕子和雞蛋,而且還為我悄然繫上這象徵著驅邪平安的綵線;至於她什麼時候睡的覺,又什麼時候起的床,我從不知道……
這個早上,媽媽匆忙把我和爸爸叫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飽浸棕香的雞蛋塞給我們,她總是說這雞蛋必須在太陽沒出來時吃;至於為什麼,那時媽媽並沒說,至今我仍然不知所以然;總之媽媽為我好是一定的了……
端午節的早晨,母親總要和爸爸帶着我迎着姍姍來遲的朝陽,伴着和煦的微風,去後山的小溪掬一捧水洗洗臉;媽媽說端午的清晨用清澈的溪水洗臉能明目不得眼病;到附近的山上賞賞花色聞聞草香,怡然自得地享受大自然美景可以延年益壽……每次我們回家時,還會順便在溪邊采一束艾蒿和柳枝拿回家插到外門的牆角下,系在門廳的柱廊上;清風席來,陣陣的艾香和柳枝的婀娜,就此在我的記憶中留下了不可忘懷的特殊風景……
端午,不過是一年三百六十天中的一天;然而這樣的一天,卻寫滿了媽媽對我和這個家無限的愛;當時這愛,對於她和我都是一種純粹的快樂;她是真心的付出,我是快意的享受……
然而,在今天;當我回憶起那許許多多的有母親的端午節的時候,媽媽的那種甘願的,不經意和是尋常的付出卻飽含着無限和深沉的愛;而我卻簡單或只是輕意的歸結為母愛了……
為了這麼一個節日,她可以在百忙之中竭盡全力;為了我的企盼和快樂,她可以辛勤勞作廢寢忘食;為了傳承文化,她可以細聲潤物孜孜不倦;為了我的平安健康,她可以自縛於假說;我不知道吞食粘棕對於她嚴重的胃患是痛苦還是快樂;我不知道她是否真信雞蛋、晨洗的傳說;我亦不知她午夜為我偷偷繫上的綵線是上天還是她本人的祈福;我只知道那麼普通的她、那麼開明的她、那麼忙碌的她和那麼嚴厲的她,就象那柔韌的棕葉百褶千皺緊緊的纏繞着我,就象那粘粘的棕米顆顆粒粒緊緊的簇擁着我;就象那堅實的蛋殼潔白的蛋白緊緊的包裹着我;就象那青青的艾蒿甘風席席的吹拂着我;就象那絢麗的綵線托映着我;讓我真切的感到傳統的力量、緣親的真愛和媽媽的偉大……
苒苒舊歲,物是人非;我們的生活在遂漸中發生了許多變化。很多傳統節日的於形和洋節的“時尚”,演繹着我們生活的勢利和無奈;超市裡的琳琅滿目,各式各樣的花紅柳綠讓古時笑談的“買櫝還珠”成為了真實的笑話;這種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和棕子、奶酪的淫亂雜交,真不知屈子九泉之下,會是屈吟“天問”?還是滿腹“離騷”……
但是,於我而言;端午,這個中國的傳統節日,卻因曾經帶給我的傳統色彩和濃濃親情,成為了我生命中不能割捨的情結;因為母親那種傳承不避俗,唯親造大愛的真實生活觀,不僅歲月無法改變,確也鑄成了我的人生標尺……
或許端午嗅苦艾,聞的就是一股陳風;或許吃粘棕,品的就是那種甜美的記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