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又重陽話敬老
年年重陽,今又重陽。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稱“老人節”,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所以我國故自1989年起把這一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一提起九月初九重陽節,我不禁想起王維的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以及蘇州吃重陽糕的習俗。重陽節的人文精神最主要的是敬老,助推了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重陽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我國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今年6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初次審議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充分顯示出國家從法律層面對老年人的關愛和對老齡事業的關注。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煉身體。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在我們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重視人倫道德、講究家庭和睦是我們文化傳統中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與親和力的具體體現。
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我們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重視人倫道德、講究家庭和睦是我們文化傳統中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與親和力的具體體現。中國古代就有“卧冰求鯉”、“親嘗湯藥”等二十四孝故事。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在養老、敬老方面曾湧現過無數美麗動人的故事,扇枕暖被的黃香,綵衣娛親的老萊子,捨身護父的潘綜,鍋巴奉母的陳遺……
毛澤東主席是尊老敬老的楷模。1959年,毛主席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韶山。在短暫逗留的日子裡,他特地請家鄉的老人吃飯,並向大家敬酒,有位老人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主席說:“敬老尊賢,應該應該。”一時傳為佳話。
有關資料顯示,隨着社會的變革,“空巢老人”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城市空巢家庭基本達到了50%。失能老人、空巢老人、特困老人應該成為社會重點關注的對象。希望那些還有機會在雙親面前盡孝的子女,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時機,用心去向自己的父母表達我們的孝心吧。
父母,是我們的長輩,他們辛勤勞動了一輩子,為社會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並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所以,尊敬老人既是對老人的關心與照顧,又是繼承前輩們豐富知識和經驗的需要。
老人,為社會奉獻一生,為家庭付出全部,是知識的寶庫,是智慧的寶庫,他們不僅養育我們,還以言傳和身教向我們傳播做人的道理,雖然我們有時候感覺老人家們知識陳舊、思維方式過於正統古板,但是,老人依然是我們心靈的最後的最堅定的依託,我們在現實中碰壁之後,返璞歸真,依然會感受到老人家們傳承的是至理名言,依然會感受到屬於我們民族的內蘊的品質和理念是不能放棄的。這是我們民族的魂,經由老人們,再經由我們,一代一代傳承。引導我們的民族生生不息,引導我們的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孝敬父母是人之常情,就連再高貴的人也知道孝敬父母,家有老人是福,是寶。當父母健在時,多去孝敬、關心、體諒他們,是福氣。如果父母不在了,想去孝敬,就沒那機會了,那才是遺憾。關愛老人,從自己做起,從身邊事情做起,從現在做起,做一個敬老、愛老的人。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一個人依託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上,同時又要依靠父母的辛勤養育才能長大成人。我們長大后,作為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贍養和孝敬父母乃順理成章之事,“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作為人子,對父母行孝道應是最起碼的行為標準,絕不能去虐待老人。
有條件的要經常回家看看,不要讓父母孤單;做些可口的飯菜,多抽空陪陪老人;經常問暖噓寒,多和父母交談,不要嫌老人啰嗦麻煩。父母恩重如山,盡孝應趁當時。希望整個社會都能形成尊老、敬老、愛老的良好氛圍,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為整個社會的準則。
我們要用感恩的心,去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這才是做人的根本。不僅要在經濟上贍養老人,而且讓老人在精神上得到慰藉;要善於理解老人的生理心理特點,以親和的態度與老人相處,對老人的偏執言行進行委婉疏導,不能傷害老人自尊心,不能表露厭煩情緒,更不能頂撞;不能存有“長病無孝子”之心,要有終身回報之意,使老人頤養天年。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讓我們獻出全部的愛心與孝心,弘揚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老年人安度晚年創造良好的條件,讓世界處處充滿陽光,充滿愛!
大同煤礦集團大同地煤青磁窯煤礦財務部王瑞平
2012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