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一一端午節。端午節這天各地家家吃粽子、人人戴香包、房前屋后懸插艾草。吃粽子相傳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形成的風俗,戴香包是避邪正氣、防治蚊蟲和不祥之物的騷擾,而插艾草是作“門神”將一切妖魔鬼怪拒之門外。
這幾天大街小巷到處都是賣香包的小攤,各種色彩鮮艷、玲瓏奪目、有着奇異香味的香包吸引着來往的行人。滿街奇特的香味直撲人的心肺,清香四溢,使人不由得駐足於香包的小攤前……
小時候過端午,父親母親按照傳統的習俗,把雄黃塗抹在我和兩個弟弟的鼻下、耳跟。那雄黃的顏色是鮮黃色的,我不喜歡那顏色也不喜歡那樣,可父親說塗抹雄黃是為了不讓蚊蟲鑽進我們的鼻子、耳朵。端午的前幾天母親下班回來就開始做香包,我最喜歡戴香包,所以每次我和兩個弟弟都要搶自己喜歡的顏色。
有時候,我們三個搶來搶去把母親做好的漂亮香包拉壞了,看着我們三個誰不讓誰的拉在一起,母親不但沒有生氣而且很開心的笑了。後來母親徵求我們的意見,根據各自的愛好分別做了我們喜歡的顏色,我最喜歡的是紫色,母親就找來紫色的綢緞,大弟喜歡黃色,小弟喜歡紅色。母親對我說紫色雖然平凡但卻優雅高尚,你是女孩子……母親沒有說完只是點了點頭。母親對大弟說:“你喜歡黃色那是有創造力和智慧的顏色,很好!”母親又對小弟說:“你喜歡紅色是有熱情、充滿力量和勇氣!”雖然那時我們不是很懂,可覺得母親的話是不會錯的。
在燈下,母親拿着很多綢緞的碎布片來回比劃着,有紅的、黃的、綠的、紫的……選好樣式用針縫成各式各樣香包,每個香包僅留一小口,再放進裝有硃砂、雄黃、香料的棉花,用針線縫死入口。再用各色好看的絲線扎在一起,一個好看的香包就做好了。
看着母親在燈下一針一線的縫製着各自喜歡的香包,我們三個樂了。靜靜地圍在飯桌前一言不發,只是睜大眼睛久久地注視着母親每一個輕巧的動作,生怕打攪了母親,生怕針刺傷了母親的手。
每年的端午節,母親都要做很多香包,我們小的時候母親做的香包送給了親戚朋友。我們長大成家了,母親又給女婿、兒媳、孫子、外孫每人年年做香包,而且越做越好看。難怪弟媳說媽做的香包漂亮,既好看又清香。母親一生做的香包不計其數,不但樣式新穎,顏色亮麗,而且清香四溢,街坊鄰居甚是喜歡。
母親近幾年血壓偏高,那次生病差點沒了性命。病後的母親手腳不靈,身體也不如從前,想起母親花白的頭髮,想起母親有些僵硬的手指,想起母親做的香包,想起童年……想起許多,我一陣心酸,遺憾的是到現在我從沒有跟母親學做香包。雖然小時候常常看母親做香包,可我沒有親自做過一個。
我想後天是端午節,我會帶上我的女兒去看母親,我要母親手把手教我,我要學會做漂亮的香包,我不想遺憾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