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讀了一則小資料(是孩子考試自擬命題給的資料),感觸很深。清末名臣左宗棠告老還鄉,在長沙大興土木,要為子孫後代留下豪華府第,他怕工匠偷工減料,便親自拄着拐杖到工地監工,這兒摸摸,那兒敲敲。一位老工匠見此就說:“大人,您放心吧。我活了這麼大一把年紀,在長沙造了不知多少屋宅,從來沒有倒塌過,可屋主人易人是常有的事”。左宗棠聽了,不覺滿面羞愧,嘆息而去。是呀,這則小資料給人的啟示很深,古往今來,有多少達官顯人,巨商富賈,為了造福於子孫後代,大修土木、豪宅府第,收藏古玩,傾注了畢生心血,想給孩子留下下厚的家業。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多少豪華府第幾度易主,最終成為他人的財產,正所謂“錢財無主”。
中國有句俗語,古人說“富不過三代”,完整的是“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儘管是普遍現象,但現實生活中也有富過三代的例子。能否富過三代不只是家庭、家族及企業的繁榮問題,實質上與國家、民族、社會密切相關。優秀人才輩出才能富過三代。財富是優秀能幹的人才創造的,也只有優秀能幹的後代才能更好地繼承、保住和增值財富。守業比創業更難,因為創業者大多從青少年時期就經過磨礪,從而錘鍊了他們堅強的意志和傑出的才能,使他們能夠成就大業。而其後一代面對的是已經富裕起來的家庭,沒有經歷過創業的艱難,很難懂得財富來之不易,如果沒有良好的教育,很容易敗掉家業。因此,沒有人才輩出的家庭難以富過三代,沒有人才輩出的企業難以長盛不衰,沒有人才輩出的國家難以興旺發達。
我國近代史上統治階級內部風雲人物曾國藩,他在家書中主張將來不積銀錢留與兒孫。他對子女說,只要有學問,就不怕沒飯吃,他主張不把財產留給子孫,子孫不肖,留也沒用,子孫圖強,也不愁吃飯的途徑。
給孩子一筆寶貴的財富,不如給他們謀生的技能,卓越的品格是培養出來的。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年鼻香。不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安樂窩,讓他們生活在溫室里,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古語說的好,兒孫自有兒孫福。比爾蓋茨把自己580億美元財產全數捐給名下慈善基金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一分一毫也不會留給自己的子女,值得很多人借鑒。有這麼一句話,我很欣賞,當你錢少的時候是自己的,當錢多的時候就是大家的,當你富甲一方時,錢就是社會的。再如陳水扁吧,可謂是腰纏萬貫,但人在監獄,錢在銀行,又有什麼意義呢。
與其留給後人一筆寶貴的財富,不如培養他們一種優秀的品格和謀生的技能,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培養他們堅忍不拔的意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留給後人些什麼 標籤:經濟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