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位於豫南的一個偏僻山村,以產茶而聞名當地。在我走過的人生歲月中,我的夢想就如時間的車輪一樣不停的輪換前行,見證了社會三十年改革的變遷。
兒時的夢想,現在看來是不值一提,但是在我今天的記憶中依然清晰可見。上世紀的八十年代,雖然我的家鄉已包產到戶,但由於山多地少,家鄉的人還是吃不飽飯,我家也不例外。那時我的兄弟姐妹很多,家裡經濟狀況十分窘迫,每年都收不入出,每到年底就靠借債度日。在這種情況下,我從沒敢奢望買一雙新鞋或一套新衣服。在五歲那年,我的鄰居穿了一雙運動鞋(當時我們稱為“豬拱嘴”,因為鞋的前面很像豬嘴),我特別喜歡,羨慕的要命,特想有一雙。但是對我這樣的家庭來說,買這樣一雙昂貴的鞋那隻能是一個夢。這個夢想一直陪伴我走過童年。現在,我看着3歲的女兒,穿着各種樣式的鞋,我就會不由自主的想起我那兒時的往事,為他們生長在這個美好的時代而高興。
上學后,我對運動鞋渴望依舊強烈,但是面對每天要走上3里多崎嶇不平的泥濘小路,我更渴望有一條能象城市一樣鋪滿柏油的平坦大道,不管是否下雨都見不到泥土。這個夢想一直陪伴着我成長,直到今年這個夢終於實現了。在國家建設新農村的惠民政策下,我們村到學校的道路終於修上了水泥路,現在的孩子再也不用走那條崎嶇的泥濘小路,我再也不會為回老家而發愁了。黨和國家幫我圓了幾十年我自己不能圓的夢。
初中對我來說是最艱難的就是每天能吃頓飽飯。上初中后,我就開始住校了,那時我們自己帶米,但是要交給學校食堂換成飯票,然後用飯票購買。可是家裡每個月只能給我們三十來斤的口糧,吃多了,家裡的人就沒得吃了。因此,我通常一頓只能只吃半斤米飯,但實際上食堂的半斤只有二兩那麼多,根本吃不飽。而且學校還不賣菜,就是有錢也賣不到菜吃,吃菜只能從家裡帶。因為食堂賣飯,還經常發生飯堂師傅和學生打架的事。現在來看,吃頓飽飯很容易,但是對我們住校的學生來說是很困難的,每晚睡前我們談論最多的就是什麼時候能吃飽飯。現在,隨着國家對支農、惠農政策的加大,學校免除了學費、雜費,而且還有住校補貼,學生們再也不會有我們那時的經歷和夢想。每每看到這些,我就激動的流淚,感謝國家的好政策。
我考入大學的那年正好趕上高校並軌,大學開始收取學費。那時BP機正在流行,手機也剛剛興起。教我們數據通信課的一個教授,有一個中文傳呼機和一個諾基亞手機,成了我們的偶像。我們總在課下說:哪一天能這樣該多好啊!當時電視上有句廣告語“手機、傳呼機、商務通一個也不能少”這可能就是九十年代末大多數人的夢想,也是那時我深深埋入心中的夢。在大學畢業的集餐上,我曾發過何時我能買起手機的感慨,這竟成了同學們的一個笑料。那時我堅決的認為能買起一部手機是很遙遠的夢。畢業后,我參加了工作,很快就實現了這個夢想。如今手機已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使我為中國快速發展而感慨萬千。
轉眼間,我離開學校已快十年了,從一個不諳時事的少年到現在的兒立之年,結了婚、買了房、有了孩子,每個月拿着固定的工資,想着以前的那些事,看着人們的日子過的一天比一天好。我暮然發現,我的夢想不就是三十年來社會發展的縮影嗎,它不是記錄了這個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