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小橋如今仍然橫卧在簡瀆河的兩岸,每次回到鄉下老家,我都要走到這座小橋上佇立很久,凝望着簡瀆河如今已是微波不興、止水如鏡的河面,感慨萬千!遙想當年,許多童年時代的場景總會浮現到腦海。
這條家鄉的河流在上游與丹陽縣城的大運河相連,下游通往金壇縣城,再一直通向溧陽、宜興等地。整個蘇南地區的河流就像如今的高速公路網絡一樣,全部聯通在一起,在古代作為漕運的一部分,是重要的交通運輸通道。在六、七十年代,簡瀆河有通往縣城的客船,每天上下兩個來回。鄉下人去縣城都是乘坐這趟客船,那時從延陵鎮通往縣城的公路還沒有修通,因此這趟輪船就成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外出的主要交通工具了。小孩們每天總喜歡站在岸邊看着客輪的到來,看着船上乘客的上上下下,這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家鄉的這座小橋建於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這之前有一座木橋,河道拓寬時拆除了木橋,又重新造了這座鋼筋混凝土拱橋。新橋建成后給小橋兩端的村民帶來了很多便利和樂趣。小橋兩邊的村莊都叫邁橋,小橋本身也叫邁橋,不過這兩個邁橋卻分屬兩個不同的鄉鎮。
每當收穫季節來臨,人們都要把穀物鋪曬在橋面上,大家遵守着先來後到的默契,互不衝突,和諧相處。孩子們還要常常要為自家的穀物而坐在橋頭驅趕麻雀。
夏季,黃昏降臨時,橋面上就有人來佔位置。有帶小凳子的,有帶椅子的,還有帶長條桌子,甚至還有帶小竹床的,或者直接在橋面上鋪個席條。孩子們吃過晚飯後就早早地來到橋面上,大人們忙完農活和家務后也陸續來到橋面,大家都是來乘涼的。那個年代還很少有電風扇之類的電器,也沒電視看,大家聚到這裡來,一是為乘涼,二是可以聚在一起聊天講故事。村中的孫老先生常常講《三國》、《水滸傳》、《岳飛傳》、《楊家將》、《薛仁貴徵東》、《濟公傳》等等故事,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他本人講得更是樂此不疲。一些不安分的小孩就在橋上嬉鬧追逐,這給當年生活單調的歲月增添了許多的樂趣。
在橋面上,人們可以享受到從長長的河面上吹來的習習涼風,是消暑的好去處。許多人都要到九、十點點鐘之後才陸續回家睡覺,最晚有的到十一點過後才回家。
這條簡瀆河是大運河的支流,當地人就叫它“大河”。每當暑期來臨,孩子們就喜歡在河裡戲耍。大人、小孩常常在河道里摸河蚌、螺螄、蟶子、蛤蜊等貝類;也有在枯水季節集體下河用趕網捉魚的;更多的時候就是在河裡游泳,由於當年水流很激,水性不好的人還是不敢下水游泳。到了雨季發水時,水流特別湍急,也就沒人敢下河游泳了。
大熱天,調皮的孩子常常跑到橋面下的拱形橋洞中納涼午睡和嬉鬧,這也是孩子們的一種遊戲。
三十多年過去了,離開家鄉也有三十多年了,如今每當站在這座小橋上,遙想這當年的喧鬧場面,早已遠離我們而去,今天留下的只是一派冷清蕭條的感覺。村子里除了一些不願離開的老人外,已沒有幾個當年的夥伴。我們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都分散在各個城市,能夠聚會見面的機會很少。隨着老一代人的漸漸離去,這個小村莊顯得越來越冷清了,即使在夏天,晚上再也不會有人到橋上來乘涼了,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已永遠地改變了。這條運河也因下遊河道攔壩,河水變得不再流動,如今也不再通船了,成了一條靜靜的“頓”河。雖然每次回到家鄉都要到小橋來看看,站在橋面駐足很久,心中總是忘不了它,但每次總免不了有一種凄冷的感覺,當年的生活場景只是永久地留在了腦海里、留在了記憶中。也許有一天,隨着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小村莊也會消失,小橋也可能不復存在,那時候,小橋的記憶將變得更加久遠,更加模糊。社會就是這樣不斷地改變着,不斷地向前走着。生活也是一樣,雖然我們記憶的情感里總是懷念着過去的人和事,但它終究會遠離我們,甚至消失得毫無蹤跡。對於後來人來說,這些能夠看到的文字可以稱之為歷史,還有那許許多多的那些“歷史”卻並無人記載,就永遠地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從此再也無人知曉!(王勝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