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記事散文>四川之行,堅刻的記憶

四川之行,堅刻的記憶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採訪汶川地震三周年

  2011/5。5——5。18

  我不知該用多少文字,多少言語來表述這一程的勞苦,收穫,與幸福。當文字在某個時候顯得脆弱的時候,或許又只能用記憶去銘記某些時候的刻骨,於是,我還是捧着一顆平靜的心,靜靜地用回憶來記下這一回的刻骨銘心……

  5月5號:天氣晴朗。3:10乘車從婁底出發,到達邵陽洞口吃晚飯,繼續前行過懷化(安江、夜郎古國留在了我的腦海里),途經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劍河古城,一座具有濃厚少數民族風情的古城在沉沉的暮光下顯得雍容華彩,流光四溢,絢爛的夜燈像一把保護傘籠罩着整座城池,房屋的結構像濃縮下的紫禁城,微揚的牆角,白牆黑瓦,布局嚴謹,在燈光的輪廓下更像一座告別了人間世俗的童話城堡,下車駐足了幾分鐘,繼續前行,這片土地,這道風景不屬於我。車開到凌晨2點,夜宿凱里。

  5月6號:天氣晴朗。9:20分從凱里出發,至貴陽、遵義,8:30分到達重慶。這也是一座讓人感覺擁擠壓抑的城市,晚上燈火輝煌,浩大的建築物像模型一般直聳雲天,步行街解放碑前人來熙往,高空俯瞰,像一群錯亂的螞蟻,蓬頭轉向,從來就不嚮往這樣的城市,這樣城市的生活,去了第一次就想逃離。來到嘉陵江畔,河風擴散了耳旁的喧囂,靜靜地倚在護欄上,梳理整日的疲憊,時至已晚,隔岸的燈火失去了華彩逐漸消沉,大地擁抱着這座鋼鐵水泥城進入睡眠,機械的遁重聲還在響起,是他們醞釀的鼾聲吧。嘉陵江與長江的交匯處,有人還在這並不清澈浩瀚的水裡宣洩吶喊,不眠的青年在水中放逐他們的夢想。

  5月7號:天氣晴朗。從重慶出發下午6:00到達成都,這兒的火鍋我吃了卻無法言傳,但這座城市,比起重慶是低調、樸實多了。

  5月8號:天氣晴朗。9:20從成都出發,11:00到達汶川縣映秀鎮。沿途是咆哮的岷江,在整個映秀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聽見它的喘息聲,(岷江:全長735公里,流域面積14萬平方公里;長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條支流,由北向南流經茂縣、汶川、都江堰市等12個縣(市、區),在宜賓匯入長江,幹流全長711公里)

  眼前的映秀煥然一新,這個漢族、藏族、羌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交錯居住的小城鎮,地震后,在廣東省東莞市援建隊的努力下,新建的樓房如雨後春筍,鱗次櫛比,走進漁子溪村,好幾家災民都忙着搬新家、住新房,笑開了顏,在農家吃了中飯,簡單的野味,香酥的臘肉卻也香美可口。

  下午去了“漩口中學震后遺址”。漩口中學原來在汶川縣漩口鎮,因修建紫坪鋪水庫搬到映秀鎮,中學共有學生1527人,教師133人。在大地震中43名學生、8名教師、2名職工、2名家屬遇難,27名學生2名教師重傷。漩口中學教學樓,雖沒有完全倒塌,但牆面呈剪刀狀破損,已經完全無法使用,漩口中學廢墟被保留為地震紀念館。

  走近5。12“萬人坑”,心裡有說不出的忐忑,表情自然變得肅穆,震后所有的畫面都在腦海里盤旋打結,道不明的感覺,不是滋味,不敢回味……

  夜宿映秀。晚上街道的燈光很暗,但清涼的河風卻把這裡的夜吹得闃靜,沉寂的木樓,像個聽話的嬰兒在夜的母懷裡,抱着這份安寧,悄然入睡。我枕着微白的月光,思緒蔓延。

  5月9號:晴轉小雨。溫總理一早就到達了映秀,因為我的賴床,沒有趕上。於是便去了“百花大橋遺址”,震斷的橋樑像一具受傷的卧龍躺在原地飽受風雨滄桑,或許再也沒有人會去移動,改變“他。震源“牛圈溝”也依然保持原貌。

  中午趕往都江堰。都江堰由魚嘴、飛沙、寶瓶口三部分組成,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將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為二:西邊稱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順流而下;東邊稱為內江,它流入寶瓶口。由於內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這樣枯水季節水位較低,則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內江,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生產生活用水;而當洪水來臨,由於水位較高,於是大部分江水從江面較寬的外江排走,這種自動分配內外江水量的設計就是所謂的“四六分水”。飛沙堰是在分水堤壩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僅泄洪水,還利用水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減少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淤積。寶瓶口是內江的進水口,形似瓶頸。除了引水,還有控制進水流量的作用。都江堰附近景觀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等。走過長長的安瀾索橋,由於遊人太多,索橋搖晃得厲害,腳下又是奔騰的江水,不由得害怕萬一橋斷了沉入江中的恐怖想法,趕快讓自己轉移注意力,向眼前的“魚嘴”張望。“魚嘴”上的石頭被江水千百年的沖洗,露出蒼白的表層,但形狀栩栩如生。

  去往青城山的路上,迷濛的細雨模糊了山體輪廓,但青郁的林葉在雨中卻凸顯光鮮。青城山為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古稱“丈人山”,2000年同都江堰共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整座山間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山間峰巒、溪谷、宮觀皆掩映於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呼吸着原始空氣,雨後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一座座道觀亭閣不假雕飾,與山林岩泉融為一體,這也體現出道家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天幕暗下,林間的鳥兒停止歡暢,山裡的溫度也開始降低,遊人紛紛下山,一抹笑容,算是告別吧!

  5月10號:天氣晴朗。9:00出發,去往汶川縣參加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紀念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銘思奮進,千村同唱感恩歌”比賽活動。汶川縣、松潘縣、茂縣、理縣,九寨溝縣等各民族服裝,鮮艷亮麗,獨具民族特色,展現了一場盛大的歌宴,服飾宴。一首《因為有你》唱響了全體少數民族心聲,寄託了他們對祖國無限感恩之情。

  下午去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雁門鄉蘿蔔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四川省西北部,海拔1970米,有“雲朵上的街市”之美稱。車輪行馳在盤旋的山路,高度越高,低頭看腳下的公路像一條無限延伸的銀蛇緊緊曲卷着山體不放鬆,震后的山體像九陰白骨爪在皮膚上爪過一樣,一道道傷痕從山頂觸及山底,給人的感覺深刻又慘痛。

  這裡的天空藍的毫無瑕疵,山頂的霧噴薄而出,直衝雲霄,山連着雲,感覺是零距離,纏綿飄繞,仿若仙境。

  蘿蔔寨完整地保存了羌族古老民族的特點,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座落于山頂平台上如一朵懸浮在藍天上的雲,在純凈的天空里不停地變換着多姿多彩的盛裝。遠眺,看見村寨每家每戶屋頂的土坯牆頭,碼滿了縱橫交錯的玉米堆,在陽光的照射下如一排排金光燦燦的金牆,更如鑲嵌在岷江大峽谷之上的一顆歷史文化珍珠。說蘿蔔寨是藏在雲間是因為它的高度,說它是迷宮是因為整個寨子修建的布局就是一座大迷宮,而且是分上、中、下三層立體的迷宮。站在羌寨背靠的山坡上側看羌寨,象一條在水中擺尾的魚,左右背面的山地就是養育這條大魚的池塘。泥土修築的房屋緊湊的濃縮在團形的村落中,羌房與羌房之間門與門交錯,但又互通,房頂與房頂之上更是隨意組合互通,如一對對戀人手挽着手,頭挨着頭相依在一起。一道強光順着山坡斜射而來,仔細尋望上去,原來是靠近老寨子的山坡上一棟棟拔地而起的框架式鋼筋混凝土房屋主體折射過來的耀眼光照。這是老寨子旁邊的新生,地震之後,這裡是現代文明與古老羌文化碰撞融匯的結晶。

  5月11號:天氣晴朗。8:40出發至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桃坪羌寨。寨子依山而建,桃坪羌寨建於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羌寨的古樸風情,由於地震對寨子造成嚴重破壞,部分寨子正在進行修整恢復原貌,整個新區建設將105棟羌族特色民居規劃布局、在建築風格等方面與桃坪老寨保持和諧統一,通過一些獨特的民族文化與建築元素符號,充分體現桃坪老寨的傳統內核特質,所以寨子里現未住人。新修的寨子里有古羌文化演藝中心、古羌歷史博物館、古羌文化傳習所、莎郎歌舞廣場、大型釋比文化祭壇與羌族文化景觀小品等一批設施,作為“古堡新寨”的景區。對面的高山終日霧靄連綿,從山坳里自由噴發,綿綿不絕,如夢境似仙境,寨子里的小橋流水映襯着大片純白的雲朵,寨子悠然而恬靜,妖嬈的野花寂靜開放,大片的櫻桃樹上已結滿櫻桃果子,青的還未成熟,黃的是半層熟,紅的已經熟透了,這裡的櫻桃是他們的支柱產業,幾乎每家屋前屋后都有大樹成蔭,實在忍不住,摘了兩顆,酸甜可口,走了好長一段路還口留餘味。

  下午去往甘堡藏寨。甘堡藏寨是四川省理縣甘堡鄉的一個藏族村寨,甘堡系嘉絨藏族的寨名,意為山坡上的村落。5。12大地震,讓甘堡藏寨毀於一旦。2009年3月5日,理縣甘堡藏寨舉行了“湖南省對口支援理縣甘堡藏寨委託重建儀式”。

  寨子里是一幢幢石頭壘砌而成的碉樓般的屋樓。石屋不用磚、水泥、河沙、石灰修建,而是就地取材於河水中順水衝下的花崗石(當地俗稱麻子石)切割加工成大小不一的石塊,用當地的黏土壘而成。石屋冬暖夏涼,不易風化,又防震、防火、防水。石屋一般兩三層,下寬上窄;一層養牲畜、堆雜物、二層是客廳、廚房、卧室、客房;三層屋頂平整可作涼曬,揚打糧食場地。有的藏居甚至還有類似現代樓房中內、外陽台式的建築。石屋毗鄰相連,高低錯落有致。整個村寨,自然排列成村落;屋與屋間有狹窄的巷道、寬的三米左右、窄的僅能並肩過兩人。巷道路面全部用麻子石或者鵝卵石砌成。全寨大小道有多少,就當地的老人們也說不清。無論上高高的後山俯瞰,還是佇立公路遠眺,甘堡藏寨的石屋像一組壯觀的藝術群雕,依崖而建、幢幢相連、戶戶相通,被稱之為“石頭部落”。

  5月12號:小雨轉晴。7:20從理縣出發趕往映秀,今天映秀有紀念5。12大地震三周年活動,早早的趕到,每個景點已遊人如織,絡繹不絕。手中的黃菊,代表每一位遊人的每一份寄託。儘管皓陽當空,高原強烈的紫外線毫不吝嗇地射向遊人們嬌嫩的皮膚,但公祭亡者的熱情卻絲毫沒有減退……

  震源映秀,今日陌塚上香,黃紙冥冥,煙繚青蒼。

  菊蕊成壘,悲慟屌亡,泣聲如絲,炮聲似鴻驚耳,岷水在咆哮。

  遊人如織,排若長龍,追思震逝者,埋頭托思。

  公奠5。12三周年。

  晚上6:30分從映秀出發9:00到達德陽市。

  5月13號。陰轉小雨。氣溫驟然降了下來,雨不大,纏纏綿綿,淅淅瀝瀝,四周的空氣微涼清新,讓人心情舒暢。9:40從德陽出發至綿竹市,到了綿竹市年畫村,家家戶戶的牆壁上都用手工繪滿了各種各樣的年畫,有孔明、張飛等歷史英雄人物,有小說、戲曲的精彩畫面,有武士神像、動物花果等等。其中看到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燙豬》、《狗咬財神》、《看官盜壺》等民間傳說。這些年畫以彩繪見長,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構圖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色彩單純、艷麗,強烈明快,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線條流暢,剛柔結合,疏密有致,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而誇張、變形、象徵、寓意的造型,更具詼諧活潑的效果。

  綿竹市漢旺震后遺址,鐘樓上的指針,依然定格在“下午2時28分”,地震遺址里的建築,依然展示着最初的慘烈。很快三年過去了,現在一座新鎮重新崛起,一片廢墟重新開滿鮮花。三台電子祭奠檯面對半山腰漢旺公墓,參展者觸摸屏幕就能為逝者獻花。抗震群像銅雕立於展館。抗震英雄譚千秋、廖智和賴元平的巨幅照片並列相立。“影動”數字簽名桌前使用激光筆,就可實現無紙化簽名留念。為了充分利用空間,展館地面挖有地槽,槽內陳列着眾多抗震文物。“影動”數字牆前,手指在屏幕前移動,抗震照片即可像書本翻頁一樣更新。在展館頂部,投影儀放映超大屏幕抗震救災影片,配以原音設備,讓人覺得時光倒流,返回抗震、重建時光。

  綿竹市東汽震后遺址,中央政治局9大常委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曾一度到此考察災情,現在偌大的工廠已成廢墟,荒草叢生。

  下午採訪震后無腿教師楊華兵——身殘志不殘,無腿行天下。

  5月14號。天氣晴朗。去往北川縣,為了能找個好的角度拍下北川全景,我們不禁棄車走路,也依然為找到那一塊低谷,可惜天不遂人願,終究沒有找到。後來去了傳說中路途坎坷的唐家山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是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最大堰塞湖,地震後山體滑坡,阻塞河道形成的唐家壩堰塞湖位於澗河上游距北川縣城約6公里處,是北川災區面積最大、危險最大的一個堰塞湖,地震后引起的大規模山體滑坡,河水衝擊泥土、山石而造成堆積,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貯水而形成的湖泊。這裡的風很大,沿着山腳只有一條很窄的不平坦的且急彎不斷的卵石路,車行在中間,左側是高山巨石,山上還有震後山體滑坡的痕迹,觸目驚心,或許懸在山腰的石頭隨時都有可能滑下來,右側是水流急湍的堰塞湖,花白的浪花讓人暈眩,生怕司機師傅一個不小心,就……這樣的擔心或許是多餘的,還是轉移注意力多看看風景。青山映綠水,藍天照白雲,涼風醉人心,歡哉!愜哉!

  5月15號。天氣晴朗。清晨出發迎着暖暖的陽光,微風和煦,懷着舒暢的心情,捧着甜美的笑容去往新北川縣城。3年的時間,作為北川新縣城十大標誌性項目之一,總面積7萬平方米的巴拿恰商業街,是新縣城景觀中軸線和步行廊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遊人都踹着一顆新奇,愉快的心情游弋在這座繁華的古城中。步行街以民族民俗手工藝展示為特色,集購物、餐飲、休閑娛樂、遊憩等多種功能為一體。開業后,將有4000多當地居民藉此找到新的生計來源。在羌風古韻的商業街大門外,人流如織。裝飾一新的店面、頗具民族特色的商品,吸引了不少顧客光顧挑選。吃喝玩樂,應有盡有,應接不暇。

  商業街的東面有一道讓人流連忘返的風景——禹王橋。禹王橋是一座風雨廊橋,橋型為三孔鋼筋混凝土連拱橋,斷面採用混凝土箱型斷面,橋樑全長204。2米,中間為走道,兩側為預留店鋪。橋樑面積2700平方米。橋面以上為體現羌族風情、大禹文化的石木結合的建築。橋兩端為傳統的羌族碉樓。是全國同類型廊橋中跨度最大的一座。

  晚上6:30返回成都,10:00到成都邛崍市

  返程:

  5月16號:天氣晴朗。

  10:30從邛崍市出發——12:00到成都——5:00到重慶——晚上10:00到貴州遵義

  5月17號:天氣晴朗。

  11:00出發至懷化——邵陽——凌晨1:00到婁底

  文/墨路生煙



四川之行,堅刻的記憶 標籤:青澀記憶